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w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区域经济的典型形式,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文章在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及分析模型进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并分别从实施制度创新、引导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强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等方面对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为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集群创新 创新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各地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产业,逐渐在县域范围内形成的同一价值链上不同企业集聚的现象,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凭借其“专、精、特、新”的优势,无论是在对县域GDP的贡献上还是在缓解当地就业压力,辐射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当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产业的集聚并不必然意味着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集群持续的创新能力,从集群发展的周期规律看,一些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后劲不足,部分优势已经退化,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用创新引领集群的优化升级,用创新体系支撑集群的优化升级,进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及分析模型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一种能够支撑产业集群不断向高层次的创新性集群转变,促进基于地方的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体系。从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来看,围绕特定产业在某一地理空间形成的与产业联系密切的大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的集聚,其特有的竞合机制不断激发集群企业及相关机构间的学习机制,形成一种知识溢出效应,为技术创新的形成与积累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集群内技术的优先传播与扩散,使集群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心,从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的关联性看,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变小的区域创新体系。从构成要素看,这种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包括集群内部主体构成要素—主导产业价值链上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和集群外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劳动力环境及法律制度环境等。其中,集群内外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及网络关系形成了集群的技术创新系统。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县域经济区域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使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具有了区别于一般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分析内容上,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
  企业网络。其不仅包括以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为基础的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顾客企业),同时包括以竞争形式存在的竞争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它们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形成纵横交错的空间立体网络,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的交流。集群的创新能力首先受这些企业的质量、数量以及这些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只有大量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才能形成规模优势,大量同类企业的存在也有利于加快企业间技术、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同时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之间不断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有效促进集群技术创新文化的形成,企业仍是集群创新的主体和核心。
  集群内部相关机构。这包括技术咨询机构、人才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及包括物流服务及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在内的服务机构。技术咨询机构主要是指由县级政府组织创办的各种技术服务平台,如各种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等;人才培训机构是指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供各种人力支持的机构,如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而设置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或与周边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创办各种培训机构等;金融机构则是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及分担创新风险的各种机构;其他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种咨询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等,这些机构能够为技术创新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市场需求信息,通过相关机构的作用,能够加快集群内企业间知识、技术的传播与扩散,激励集群内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开发,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集群外部支撑机构情况。首先,基础设施方面,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所处县域内的资源状况,包括集群所在地区的物质资源情况和人力资源状况。物质资源情况包括所在地区的道路交通及地理位置情况、通信水电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等;人力资源则主要指当地人力资源结构及供给情况。其次,制度文化环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于县域产业集群而言,当地行政制度及产业政策对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非正式制度主要指当地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及伦理道德,特别是当地的产业文化,对于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再次,大学等科研组织机构,主要影响的是集群获取新技术及专业人才的便利性。由于县域范围内,一般没有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以知识创造和传播为己任的创新主体,因此,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及创新人才的便利性就成为了影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效率的重要环境因素。这在实际中,主要体现在集群与各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上。最后,市场环境,包括集群内部市场环境(如当地市场规模、企业竞争情况、资信状况及各类企业间产品配套情况等)和外部市场环境,外部市场主要指某产业企业所面临的大市场环境,包括整个产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产业集群内各类企业的经营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集群企业间的动态运行情况。集群创新能力的大小还体现在集群内部企业网络和相关机构之间的互动,集群内各企业间由于存在着人力需求、资金业务、技术需求等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构架,通过这些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互动,集群内部逐渐形成知识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和互动,从而不断促进整个集群创新效率的提升。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就是逐渐完善集群内外部构成要素,加强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实证分析
  总体上看,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河北省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83个,其中超100亿的82个,产业集群中企业总户数20.76万个,其中生产企业数达12.24万个,从业人员539.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8659.5亿元,上缴税金627.4亿元①。然而在肯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应该看到,部分产业集群面临传统优势逐渐弱化的趋势,支撑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表现出以下特征:   企业网络方面,喜忧参半。一方面大部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呈现出群体规模优势,以安平丝网产业集群为例,2012年安平丝网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48亿元,占全县民营经济营业收入的47.36%,集群内企业占全县民营经济企业总数的比重为46.49%,集群内从业人员占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为59.58%,这些均体现了安平丝网强大的产业基础,但另一方面以安平丝网产业集群所展现出来的“群体规模优势”,实际上建立在“小而弱、小而散、小而全”的县域中小企业基础之上,缺少成规模的龙头企业,专业化水平与协作水平不高,造成集群创新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河北省很大一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绝大多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由中小企业聚集形成,集群内企业在实力、规模、人才、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限制,形成了一种“群体规模优势”下的集群效应不明显和集群整体效益的低下。
  集群内相关机构不健全,孵化器建设存在问题。首先,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色彩过于浓重。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部建立的旨在搭建技术服务平台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大都是由县政府、科技局带头兴办运作的公益性科技事业服务单位,其定位多数为市场中介,职能主要是向社会及集群各类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信息供给等服务,在实践中与企业联系很少,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其次,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外来投资很少,创新经费的缺乏造成许多集群企业宁可模仿而不去进行自主创新,特别是占较大比重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为集群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方面,物流、人才培训机构不健全,支撑创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网络化程度比较低,整体化服务较弱,这些都不利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着集群创新效率的提高。
  集群外部支撑方面。首先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作为地区的主导产业,县级政府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比较注意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比如交通运输情况、通信电力情况等,为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资源环境。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增大县域特色产业的科研投入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力资源方面,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失,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本身固有的内容,虽然一些县域有针对性地建立了职业技术学校,并积极借助周边地区的智力资源,对集群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但总体上看,县域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多为本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水平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整个集群创新的效率。
  制度环境方面,从正式制度看,河北省各级政府在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出台了很多纲领性文件和优惠政策,为做大做强县域产业集群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当中还是存在着正式制度的缺失和执行不力等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规政策的不健全也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深化制度改革和审批程序,将是建设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首要任务②。从非正式制度看,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自我发展”等不利于集群创新的消极观念,其次,集群内部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市场需求什么,畅销什么,就生产什么,最终造成集群内产品主要以数量多、价格低为竞争优势,缺乏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再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企业间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削弱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导致了企业之间为进行技术保密,故意阻碍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集群内部的合理流动,从而影响整个集群技术创新的效率。
  集群企业网络不健全,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如前所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部多为中小企业,企业在总体实力、规模、人才、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限制,这些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依靠群体规模优势,彼此之间通过创新网络,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从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网络看,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相互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市场竞争一片混乱,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基本没有;而一些大型企业为进行技术保密,彼此之间更是没有业务往来,技术、知识在集群内部的良好流动受到限制。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加强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宏观调控的引导和支持。在制度上要求调整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及财政政策,加强规划并引导集群企业走向集约化经营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县域信息体系建设,进行信息资源的分类储备,为集群创新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市场与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的配套衔接。人才培养上要求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增强县域集群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完善集群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提升集群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周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真正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另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积极推进集群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保驾护航。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集群内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使企业明确其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环境,继而提高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由于中小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扶持集群内辐射带动作用较大、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加快配套企业的建设,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继而促进集研发、制造、销售、物流等一体化的集群创新体系的形成,带动集群内其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的同时,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加强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虽然县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占了较大比重,集群企业在实力、规模、人才、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限制,但这并不代表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就会减弱,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网络过程,集群特有的竞合机制,能够激发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因此,集群内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动将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这可以通过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通过“外包”,实现专业化生产,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的改进和研发,实现集群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合理定位,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的专业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变集群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动,使集群效益更加明显。
  健全集群投融资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集群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产品、工艺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收集、处理信息的成本。人才培训平台为中小企业引进、培养开发人才创造条件。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示范、推广和开拓国际合作渠道等,并辐射和带动规模企业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功能完备的物流服务平台为促进集群企业专业分工合作,提高物流业务运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提供便利。电子商务平台为集群营销推广的电子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可能性。最后,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是扶持中小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催化剂”,这需要县级政府一方面要搞好项目推介,做好银企对接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创造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作者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注释】
  ①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运行监测协调局:“2014年全省产业集群稳步发展”,http://www.ii.gov.cn/news/tjfx/2015/5/155141032113660.html,2015年5月14日。
  ②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2期,第38~42页。
  责编/王坤娜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既关乎其自身成长及其家庭幸福,也是解决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力途径。当前,围绕着纲领性的政策,相关部门还需从制度完善、经费保障、教育关爱、动态监测等方面,形成具体的实效策略,以推动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留守儿童 帮扶工作 政策法规 家庭功能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政策法规解读:基本纲要是开展留守儿
期刊
【摘要】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已经十分严峻,这关涉到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融入农民生态美育,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遏制农村环境污染的路径之一,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民生态美育,需要根据农民素质现状和农村发展实际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促使农民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促使农民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促使农民思维方式的“绿色化”。  【关
期刊
【摘要】以洛克为代表的市民社会理论“L流”传统,在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的理论传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演变日益精细化与复杂化,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市民社会理论“M流”传统,在重塑社会结构以坚守自由方面,更具超越性与前瞻性。重新诠释经典理论有助于我们在返本开新的理论视域中重识市民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孟德斯鸠 市民社会 自由 权力制衡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以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代表的蓝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敲响了劳工就业权保护的警钟。我国相关对外贸易法律、法规需要从价值目标重构、政府义务与责任配置、预防与救济制度完善和工会组织功能健全四个方面植入劳工充分就业保障的价值蕴含与具体内容,以保障我国劳工利益免受新贸易壁垒侵害。  【关键词】蓝色壁垒 劳工就业权 对外贸易法 工会组织 中美轮胎特保案  【中图分类号】D923.6
期刊
【摘要】当前,资本账户开放极具风险性,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创造相应的基本条件,审慎选择开放的时机、顺序和节奏,加强和完善对资本账户的审慎监管和监测预警,遏制过度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流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才可能保持和维护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资本账户开放 经济安全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  【中图分类号】F83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多元、市场发展等改变了原先简单的社会结构与生态,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增生,民众的怨恨由阶级仇恨转变为因机会、收益不均而诱致的怨恨,而网络空间的出现为民怨的表达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大众社会的民粹主义的集体记忆再次被唤起。治理民粹主义需要借助多元社会团体的力量,创新社会治理。  【关键词】大众社会 网络社会 民粹主义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
期刊
【摘要】山东省是合同能源管理大省,为了扶持和培育节能服务市场,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提供法制保障,山东省密切配合国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步伐,结合山东省的具体实践,陆续出台了地方立法、部门规章和各类规范性文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仍有漏洞。文章分析了山东省合同能源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山东省合同能源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山东 合同能源管理 地方扶持  【中图分类号】D92
期刊
【摘要】文章回顾了近几年河北省在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和缓解融资难方面做出的各项工作,对河北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实际和亟待解决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参考了美国、日本等处于经济发展前列的国家在中小企业领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是河北省中小企业较为聚集的领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境遇及未来的发展前途与我们有着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如何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章从内蒙古“非遗”中“传统美术”类项目着手,以生态美学为视角,对生态美学视野中的“非遗”及其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找到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之路。  【关键词】非遗 生态美学 “非遗”生态 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12年
期刊
【摘要】2015年1月19日商务部公布了《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外国投资者的定义中采取“实际控制”标准,文章以征求意见稿为研究重点,就VIE海外上市模式产生原因、风险展开论述,认为VIE海外上市模式必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消失,但在我国现阶段仍有存在的必然性,并就进一步规制VIE海外上市模式风险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VIE模式 风险 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