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Sino),实验组采用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椎体前后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101.27±30.94)min短于对照组(147.49±42.34)min,术中出血量(87.48±32.16)ml少于对照组(200.36±56.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提高椎体前后缘高度,减少Cobb角,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 ;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临床上常表现为创伤后疼痛、活动受限、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反射或括约肌功能障碍、腹痛、腹胀等症状。经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1]。预后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多为严重创伤所致的脊柱骨折,致残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内固定已廣泛应用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创伤小、疼痛轻等特点。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从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这项研究得到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5.25±6.41)岁,损伤至手术时间(5.45±6.41)年。实验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2~66岁,平均(43.65±7.4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5.78±1.4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损伤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患者疾病诊断符合对于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诊断的相关标准;患者知情同意本次实验;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无其他严重的疾病。
  1.3排除标准
  器官移植;恶性肿瘤;骨质疏松;需要手术的骨盆骨折[2]
  2.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为俯卧型,采用Sino治疗。术前根据X线片垂直定位,并在皮肤上做标记。将受伤椎体置于中间,从中间切开,完全暴露受伤椎体,上下放置椎弓根钉,安装钛合金杆装置,根据椎体弯曲度预弯,将横向连杆置于髂骨横突处,留一根引流管,缝合切口。实验组采用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将导针水平放置以标记操作区域。在中线一侧开一个2厘米长的切口,在中线旁边开一个4厘米长的切口。根据侧围和前后图像确定椎弓根穿刺点。穿刺针进入合作关节突和横突的交叉处。同时放置扩张器,将着丝粒弓沿导针清空,并拧入空心椎弓根螺钉,确保螺钉拧入良好,放置引丝和预弯连杆,拧紧一侧引丝,打开系统确认复位,取出导针清洗缝合伤口[3]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Cobb角测量角度曲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
  3.2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偏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Cobb角较治疗前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椎体前后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5.结论
  脊柱骨折是骨科的一种严重疾病。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致残率很高。本研究主要分析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根据本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椎体前后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较传统手术能更好地提高椎体前后缘高度,减小Cobb角,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原因可能是:微创手术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减少创伤面积,而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借助通道技术和内窥镜手术,减少手术创伤造成的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应用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患者椎体高度,减少Cobb角,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宇飞.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9(03):97-99.
  [2]高卫良,宋海涛.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4):66-67.
  [3]艾克帕尔·吾不利,买买艾力·玉山.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05):649-65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患有急腹症的妇产科患者采用超声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妇产科急腹症进行治疗的患者156名,探究采用超声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实验组患者确诊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名患者中仅异位妊娠出现2例误诊,流产出现1例误诊,其他病情均符合率达100%。结论:对于妇产科急腹症使用超声诊断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关键词:
摘要:目的:探究腹部超声检查在诊断急腹症患者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接收的急腹癥患者共计72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局部腹部超声检查;实验组患者则实施全面腹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最终诊断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比对照组更长,但诊断精确度更高。此外,实验组的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摘要: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内收前牙正畸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抗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结果:观察组VAS(1.20±0.30)分、SF-36(95.42±1.64)分、ANB(5.10±0.20)、OI(2.03±0.17)分、有效率97.73%、面部美观性满意度95.4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摘要:目的:分析替吉奥、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应用下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4例,以數字随机分组形式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分别给予单一三维适形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与替吉奥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耐受性。结果:治疗效果观察,治疗有效率、治疗获益率与1年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
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痛风结石检查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风湿免疫科疑似痛风患者86例入组,对比X线、CT诊断效用。结果:诊断为痛风70例、其他疾病16例。CT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各个部位的痛风石检出率、通风石检出的部位数高于X线。CT在足背、髌骨内踝处痛风石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正畸患者治疗中应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70例正畸患者采用掷骰子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直丝弓固定矯治器与观察组(35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以患者咬合功能改善情况、牙周健康状况及龈沟液酶水平变化情况作为本次观察的观察指标。结果:粘戴前两组咀嚼效能(ME)、最大咬合力(MF)、最大合力时间(MFT)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沙库比曲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9月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沙库比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FS,E/A均高于对照组(P<0.05),BNP低于对照组(P<0.05);治療后,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能谱CT单能量在去除增强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的价值。方法:对80例胸部CT增强及CTA患者行能谱扫描(GSI),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造影剂,40例患者使用碘佛醇(320mgI/ml),40例患者使用碘美普尔(400mgI/ml)。80例患者中68例患者的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明显,将此48例患者进行能谱后处理获得1组140kVp混合能量图像和4组单能量图像(60-110keV)。计算5
摘要:目的:针对儿科临床用药,观察阿奇霉素的药学价值以及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10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儿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用药治疗方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观察组,n=50),阿奇霉素注射治疗(对照组,n=50),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展开分析。结果:治疗效果对比,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96.
摘要:目的: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所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针灸按摩与常规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希望以此对早期针灸按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在本研究中选取我院所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象,研究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对96例样本对象进行平均分组,两组患者需要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48例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