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不全患儿 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两个突变位点的筛查及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75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polymease chain reaction-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PCR-HRMA)技术筛查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者 COL1A1/COL1A2基因的突变,并探讨突变位点与疾病的关系。

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患儿、患儿父母)以及50名正常对照的血液样本,应用PCR-HRMA技术筛查患儿家系及正常对照者的 COL1A1/ COL1A2基因突变,并用基因测序验证。应用蛋白预测软件PolyPhen、SIFT及Align GVGD对两个杂合突变进行预测。

结果

该患儿及其父母 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区域的PCR-HRMA结果显示异常,标准熔解曲线和差异熔解曲线与正常对照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测序结果显示,患儿 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区域发生两个杂合突变(c.3235G>A、c.3247G>A),临床诊断为Ⅳ型OI。c.3235G>A来源于患有OI的父亲,使α螺旋结构域107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ly)突变为丝氨酸(Ser)。c.3247G>A来源于表型正常的母亲,使1083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la)突变为苏氨酸(Thr)。5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这两种突变。3种蛋白预测软件PolyPhen、SIFT及Align GVGD均预测c.3235G>A突变可能影响蛋白的功能。而c.3247G>A突变,PolyPhen软件预测其可能为良性。

结论

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上同时存在c.3235G>A、c.3247G>A突变的病例在人类胶原突变数据库中未见报道。COL1A1基因c.3235G>A突变可能是导致该患儿成骨不全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微流控芯片具有的精确流体控制、少量样品需求、快速反应及大规模集成的优势,使其成为临床诊断及疾病筛查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工具。集成化及自动化的微流控芯片系统目前已广泛用于核酸、蛋白及细胞等的检测及分析。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在核酸、蛋白质分析及细胞培养、分选及药物筛选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微流控芯片可为生物标志物检测提供精确、高通量、易集成的研究及应用平台。
MicroRNAs(miRNAs)是内源性的非编码的小RNA,参与调控多种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过程,其中miRNAs检测是研究其生物功能的重要环节。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实时检测等优势,在miRNAs检测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是目前公认的可准确测量小分子化合物的分析原理。该法精密、准确,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适于测定甾体激素这一类浓度极低、干扰多的项目。目前国内外发表的相关参考方法都是基于这一分析原理。本文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在甾体激素测定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