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共青团员”与胡耀邦的深情交往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d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鲁艺”老学员、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老战士、甘肃省原人大副主任李文辉,在解放后从事共青团工作中结识了胡耀邦同志,并在其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与耀邦同志多次来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不同的时期与胡耀邦同志的交往中,亲身感受到耀邦同志真实、随和、豪爽、光明磊落等多方面的人格魅力。他深情地告诉笔者,胡耀邦同志既是位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一位亲切、和蔼、富有人情味的平凡人。
  
  劫后余生。富强胡同平心静气聊形势
  
  据李文辉同志回忆,他第一次见胡耀邦同志,是胡耀邦在初任团中央书记一年后的1953年。当时,李文辉任甘肃团省委副书记、团中央候补委员,在北京参加第三次团代会时,他听胡耀邦作报告流利、生动和神采飞扬,那样年轻有才,充满朝气和活力,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好感和敬意。而且,大会之余,他看到胡耀望代表们。李文辉印象里,胡耀邦与他握手的时候,特别有力量,脸上是真诚而爽朗的笑,让人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温暖和亲切。
  后来,李文辉又离开团省委,到其它单位工作,不久“文革”开始,李文辉受到冲击和批斗,他的罪名是“三胡的黑干将”。当时胡耀邦也被打倒,剃了“阴阳头”,但他骨头很硬,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拒不交待有什么“罪”,所以受到很残酷的折磨。
  1976年,被“解放”的李文辉担任靖远矿区铁路指挥领导职务,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派他去北京汇报工作并申请投资。工作结束后,他想起了12年没有再见过面的共青团老领导胡耀邦同志,决定要千方百计找到他,见上一面,看他经过“文革”磨难后是否还好。
  经打听得知,胡耀邦这时已被邓小平点名“解放”出来,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党委工作。
  听说胡耀邦还住在团中央家属院,地址是富强胡同5号。李文辉绕来绕去地找,终于找到了这个极普通的小四合院。小四合院很窄,有前后两个格,前院住的是耀邦家,后院住的是胡克实家。
  敲门后,是胡耀邦的大孩子德平来开的门,李文辉脚刚迈进门,耀邦就出来迎接。他穿着普通的蓝色中山装,灰色的布裤,神情还是当年那样爽朗和热情,但额头上和眼角已有了许多皱纹,也有了白发,显得憔悴了许多,想到他和自己一样刚刚经过一场“文革”幼难,李文辉立刻一阵心酸……耀邦紧紧握住李文辉的手,摇了又摇,笑着说:“老共青团员大难不死,又相见了。”
  耀邦让李文辉在狭窄的小客厅里坐下后,就拉抽屉、翻柜子,满屋子找东西。李文辉问:“您找什么?”耀邦指了指随李文辉同来的一个亲戚小女孩说:“我们喝茶,给娃娃找点吃的。”他后来终于从别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小罐,高兴地从里面倒出几颗桂网,对小女孩说:“小娃娃,吃这个,这个比牛奶糖好吃!”
  这时,耀邦才坐下来,关切地问李文辉是不是也受到了批斗,现在出来工作没有,还有身体、家庭情况等等,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问这问那,关心至周。他还问到他认识的甘肃的其他一些人的情况,还有甘肃的经济形势。他听着,沉思着,很少插话,能感觉出他心中对国家形势担忧的一种沉重。听李文辉说完,耀邦沉思着说:“党的干部,要在有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看到一种转机,要做这种转机的推动者,党的干部应当做这样的人。”
  耀邦和李文辉聊了很长时间,但对当时北。京的各种传言,如“四人帮”、天安门事件、毛的身后事及科学院的事,却只字不提。他没有一点怨恨,没有不平,更没有激愤的言辞,是那样坦然、宁静和平和,甚至他没有谈到他受过何样的磨难以及李文辉后来才知道的腰伤。大难过后,他那种宁静致远、受辱不怨的风度,令李文辉非常感慨和敬佩。李文辉想,只有胸怀宽广、不计恩怨得失、品格高尚的人,才会这样心静如水。他心里越发对耀邦多了几分崇敬。
  在告别的时候,耀邦一直把李文辉送到了小院的大门口,拉着李文辉的手好久不放,说以后有机会到北京来,一定来家里坐等等。回来的路上,李文辉想。耀邦率真、和气、一腔热情的性格一点儿都没变。
  
  身居高位,邀“老共青团员”相聚中南海
  
  在李文辉这次拜访过耀邦之后几个月,毛主席逝世,“四人帮”被粉碎,国家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7年3月,耀邦同志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8月在党的十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78年,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宣部部长。1980年,他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耀邦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这一段时间,中央高层变动很大,耀邦成为一颗耀眼的星在迅速上升。国家变革,拨乱反正,他充当了中坚,非常忙碌。他先是在中央党校发起对“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后在中组部顶着压力挑战禁区,亲自接待上访者,平反冤假错案,解救了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紧接着又在中宣部大搞“解放思想”运动。担任政治局高层职务后,又领导全党搞改革开放,抓经济工作。李文辉在这段时间里,只在耀邦任中组部长时见过一次,当时他去北京开会,顺便捎去省里几位老同志的申诉材料给耀邦。他说,耀邦当时还住在富强胡同,屋子里到处堆着各地来的上诉信函,客厅里坐着好多上访的老干部。因为见耀邦那么忙,见面后,与他简单寒暄了几句,转交了材料,李文辉就告辞了。
  又过了3年,李文辉1981年去中央党校学习,这时耀邦已是党中央主席。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同在这里学习的当年的几位省团省委书记,很想看望一下耀邦,但知道他特别忙,不便打扰,就联名写了封问候信,托也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耀邦的夫人李昭转递给、耀邦。
  没想到第二天,耀邦的秘书打电话到学校,告诉李文辉让他们几个人不要出去,马上有车来接他们。耀邦同志要接见他们。
  李文辉记得那天是7月26日,北京的天很热,一辆小面包车接他们来到中南海。
  大家刚在一个小会议室里落座,耀邦就推门进来了。他笑呵呵地叫着每一个人的名字,一一和大家握手,还是那样有力地摇着,好久才松手,大家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在共青团工作的当年。
  坐定后,互相问候寒暄了一阵,耀邦指着湖南的同志说:“湖南上访人员最多,政策落实迟了,‘左’的东西消除得不够,思想扭转不快,落实政策阻力很大,给人家平反总要留个小尾巴,说人家‘你总还是有错误嘛’。我去年去了一次,说你把人家搞过头了,两相抵消吧!今年还不错,农业政策落实了,这样就好,对中央的精神不要打折扣。”
  接着,耀邦又谈到解决河北问题,说他专门去讲了一个话,搞了民意测验,走群众路线,决定了主要负责同志的去留。
  大家后来问到全国的形势,耀邦高兴地说:农业不错,工业不太理想,宁夏生产尤其不好,减产20%, 他准备明年要去那里。他说,抓经济的事发了紧急电报,要求各省委书记亲自动手写3000字的报告,谈明年计划的安排,并要求抓好今年最后的4个月。李文辉说,接着耀邦掰着指头说各省的升降幅度,说得很快,数字、百分比记得清清楚楚,令大家十分惊讶。耀邦还郑重地说:“生产搞不上去,我们站不住脚。”又说:“我在六中全会上就讲两件事,一是要搞好经济生产建设,一是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治安,一年不懈地抓几次,人民群众就会满意。”
  耀邦那天谈话兴致很高,最后谈到农业土地承包问题,他神情有点严肃地说:“阻力很大,进度不快,很多地方包不下去,主要是有些同志思想转不过弯子。”他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又说,“我们要求每个省的主要负责同志对这件事要下大力气抓,胆子放大,出了问题是中央的,你们只要包下去,很快就会看到成效的。”
  听到这里,李文辉问耀邦:“我回去后可否向省委汇报这个意见?”耀邦马上说:“可以呀!你就这样对宋平同志讲,你当通讯员。”
  不觉之间,3个小时过去,到吃午饭的时候了。耀邦看了一下表说:“一早上就接你们来了,我们这里星期天也是3顿饭,我请你们几位吃午饭。”于是大家跟耀邦来到一个简陋的小餐厅。坐定后,耀邦同志在服务员递过来的单子上用笔划了一个勾,一会儿服务员就端上来一个盘子,里面是4盘菜1盆汤。耀邦笑着对大家说:“四菜一汤,米饭管够,吃馒头也可以,来,大家动筷子。”菜是两荤两素:一盘红烧肉、一盘芹菜炒肉、一盘虾米炒萝卜,还有一盘素炒油菜,汤是西红柿鸡蛋汤。菜可能是大锅菜,比较绵,但很好吃。5个人吃这么几个菜,勉强够。耀邦一边吃饭,一边和大家说笑,像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一点儿也看不出他在高位。吃完饭,服务员收他们每人半斤粮票,钱是由耀邦付的。中央机关后勤管理的严谨和廉洁,给李文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吃完饭,耀邦让大家到中南海四处转一转。李文辉他们都是第一次到中南海,乐得耀邦如此体恤,就在中南海走了走,参观了毛主席办公和住过的“丰泽园”,还有光绪皇帝被软禁过的阁楼等。之后,他们就去与耀邦告别。耀邦正在与人谈话,急忙从会客室出来送他们。与李文辉握手道别时,他说:“甘肃,我还是西征时去的,以后一定要再去的。”
  回到甘肃,李文辉把耀邦接见他们时的谈话向宋平书记和省委做了汇报,甘肃按照耀邦同志对土地承包政策的意见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突破,在全国走在了前头。
  
  深情沃土。大好人活在人心便永生
  
  1982年9月,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之后几次视察西北,也特意重点走访了甘肃。他来到许多贫困山区,坐在田头和农民们亲切交谈,了解土地承包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1983年7月,他西去甘肃、青海基层走访视察长达20天,行程近万里。当时已任甘肃省人大副主任的李文辉记得,已经68岁的耀邦,在甘肃期间,不辞辛苦,早出晚归,满满当当地视察了7天,先后访问了陇南、陇东、陇中许多县、乡和田野山村。所到之处,他非常动感情地拉着穷苦农民的泥手嘘寒问暖,了解情况。经过在基层的走访调查和听取农民的意见,最后他向甘肃省委明确提出甘肃治穷致富的战略思路应该是: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他还提出了种草种树的10条具体办法和措施,要求甘肃“反弹琵琶”(借用敦煌壁画的启发),“动员群众大造声势,地动山摇地去搞”。他为此而郑重地为甘肃题了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
  李文辉说,早在1956年3月,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耀邦就主持发起过陕、甘、晋、豫和内蒙5省(区)青年造林运动,后来扩展到全国拉开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任总书记之后,在甘肃再次倡导植树种草,引导农民治穷致富,使甘肃大地迅速掀起一场绿化运动,并坚持了20多年,取得很大成果。甘肃人民感激耀邦,在兰州北山徐家山专为他立了一座碑,上面是当年他的亲笔题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
  1988年秋,李文辉去北京开会。这时耀邦同志已于1987年1月辞去了总书记的职务,赋闲在家一年多了,李文辉很想念他,不知道他心情可好,身体怎么样,于是想到再去看他。他约了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当年的“老共青团员”任景德一同去看耀邦。
  耀邦任总书记后,从富强胡同搬到了中南海东侧的会计司胡同,辞了总书记后仍住在这里。这里也是一套普通的四合院,院子不大,但却整洁有致,有很多绿色的花草植物。
  耀邦同志一听有客人来访,很快从书房里出来迎接:“噢,是李文辉你。”耀邦快人快语地说,显得很高兴。李文辉发现,这时的耀邦明显地瘦了,头上已有了不少白发,但看上去精神还好。台上台下一个样,耀邦任何时候给李文辉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一见面,一样的握手方式,一样的亲切热情,一样的见老朋友式的问长问短。
  寒暄了两句,耀邦发现李文辉手里有个小纸箱,问:“这是干啥?”李文辉忙说:“百合,兰州的百合,刚上市的,给你补补身体……”耀邦感叹着说:“好远的路,不容易带啊!”随后把他们让进了客厅坐下。
  面对李文辉他们的问候,耀邦同志轻松开朗地说:“身体还好,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这个腿……”他轻轻地拍打了两下膝盖说,“估计还是关节炎呢,骨质增生可能也有一点。”李文辉说:“还有‘文革’中挨斗受的腰伤呢!现在怎么样?”耀邦无所谓地说:“也没大问题,每天按摩按摩,不要紧的。”他告诉李文辉他们,他已向政治局请了假,准备去湖南休养一段时间,顺便搞点调查研究,后天就要动身。“接到你们的电话,我就说,要来快来,不然就见不到了。”说完这句话,耀邦庆幸地向他们亲切微笑着。
  李文辉告诉笔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发现耀邦和过去有些不同了,他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永远年轻活跃、思维敏捷和十分健谈的胡耀邦,他说话不多了,也不太像过去那样一见面就问这问那,多时候是静静地听对方说,还时常不自觉地出现凝眉思索的表情。对个人际遇,他还是缄口不谈。李文辉见他这样,心里有点难过。知道他不能继续工作,心里不快乐。对于一个生性活泼外向、精力才华过人、责任感极强的人来说,不能工作,成天赋闲在家,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啊!思索一定带给了他沉重的压力,他心中的煎熬和忧郁,从他的一颦一笑中淡淡地透露出来,让李文辉看着心中十分伤感。
  听李文辉他们谈当时的抢购风、飞涨的物价、银行的银根紧缩引起的人心浮动,及担心经济形势恶化等,耀邦陷入沉默,只是鼓励大家多为国家分忧。停一了会儿,耀邦弹了弹手上的烟灰,平静地说:“形势会好的,十三大确定的路线是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要这一条不变,经济会走出低谷的,其他方面……”他笑了笑说:“很多文件不给我送了,看不到了,和你们一样,很多情况是从报纸和广播上知道的。”
  李文辉听耀邦说身体没什么大的毛病,就建议他每天多在院儿里活动活动,注意健身和保养。耀邦说:“闲下来也好,可以静下心来多读点书。马列全集‘文革’时就在读,后来挑起担子就撂下,现在又可以读了……重新读,又有了新的体会。”耀邦还告诉李文辉他们,他还读点史学著作和文艺作品什么的,还有《周恩来传》。有时他还练练书法,写写诗,感觉对静思养心很有好处。
  要告别的时候,耀邦要李文辉等一等,急忙跑到别的屋子里拿来两筒茶叶,硬塞给李文辉:“你一定要拿着,我们都是老共青团员,我吃你的百合,你喝我的茶,大家都保重,这样就好……”
  从耀邦家回来的路上,李文辉忽然想到今天怎么没和耀邦合个影,觉得有点遗憾。同行的任景德说:“是啊……下回吧,等他从湖南疗养回来以后,你再来北京时。”李文辉伤感地对笔者说:“没想到这成了我见耀邦同志的最后一面,合个影的愿望也成了一个永远的遗憾……”他说,因为耀邦从湖南回到北京后的1989年4月15日,因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了。李文辉说,他从电视新闻里得知这个噩耗,难过得几天都吃不下饭去,像病了一场。如今想起最后一次在耀邦家听他说“要来快来,不然就见不到了”那句话,李文辉说那简直就是一个可怕的谶语。
  耀邦去世后,李文辉到北京去看望过两次李昭。每每谈起耀邦,李昭缱绻之情难已。她曾对李文辉说:“你知道的,耀邦自认为他是一个过渡性人物,但他为党为人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且他实实在在是一个好人,一个极其真实、善良、无私而心地透亮的人……他是我的丈夫,更是我敬爱的老师!”
  采访结束,想到楚辞专家文怀沙吊唁耀邦时的献联:“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想到九旬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在耀邦灵前呼喊“耀邦,你是一个大好人啊”;想到一位诗人为抒写哀思献给耀邦的一支歌《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觉得这些,不仅对李文辉老人,也让我们看到胡耀邦同志“活在人心便永生”。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针对现场分布式电机的运行特征,设定远程监控系统的检测要求和控制目标,采用具有CAN总线功能的上位机对电机状态进行检测和控制,设计相应的硬件控制电路。结果表明:上位机采用计
北京前三门高层住宅、长城饭店、中央电视塔、北京西客站、中国银行金融大楼、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这一座座地标性建筑,见证了首都北京建国以
随着公司的发展,SAP文档管理的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而SAP自身功能在文档管理方面相对薄弱,需集成第三方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公司现状的分析,提出SAP集成FileNet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典型案件,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三九医药、蓝田股份、红光实业、东方电子等,从这些案件中我们看到:公司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诚信缺失,而公司又
建立一套测定乙炔法醋酸乙烯生产主要产物醋酸乙烯、醋酸、乙醛、丙酮、巴豆醛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以乙酸正丁酯为内标物,主产物醋酸乙烯和副产物乙醛、丙酮、巴豆醛分步测定
国家干预一直是经济法所研究的中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经济法的视角探讨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国家干预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
对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法蒂玛”现象从直接诱因与根本原因上进行剖析,提出以出声思维、概念图、VOSTS等评价工具辅助传统的单一的标准化纸笔测验,从而提高生
期刊
本文以感病自交系Mo17、掖107和抗病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和MDMV辅助成份-蛋白酶(HC-Pro)在叶片中的积累动态和细胞内定位.结果表明,在接种后3 d,M
我的手臂上有一道黑色的伤疤,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次事故留给我的印记。每当我看到它,心中都会泛起一阵内疚,甚至觉得后怕。这道伤疤时刻提醒着我,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