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长因子上调nNav1.5表达促进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是否涉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s)亚型nNav1.5的表达。

方法

设计合成nNav1.5特异性siRNA,脂质体转染U251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效率;表皮生长因子(100 ng/L)处理空白组和转染组细胞后,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Nav1.5 mRNA和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用改良MTT法和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

siRNA成功转染U251细胞;100 ng/L表皮生长因子显著上调U251细胞nNav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的水平(P<0.05),并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P<0.05);在siRNA沉默U251细胞nNav1.5表达后,100 ng/L表皮生长因子上调U251细胞nNav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力下降(P<0.05),而且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能力明显下降(P<0.05)。

结论

表皮生长因子可通过上调nNav1.5的表达促进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

其他文献
脓毒症是小儿危重症死亡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病死率高,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被用作诊断脓毒症的生物学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在非炎症情况下也会升高。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又称presepsin)是一种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糖蛋白。报道显示脓毒症患者体内的presepsin水平比健康者体内presepsin水平显著升高,且与
期刊
菊花、桂花、韭菜花……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大家不妨试试吃“花”养生。  菊花。菊花气味清香、凉爽舒适,味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经。现在市面上的菊花有黄、白菊两种,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可防治风热感冒;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可用于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还有一种野菊花,其花朵较小较黄,花形也不好看。野菊花清热解毒的作用最强,对缓解生疮、牙痛、口臭都有效。菊花可以泡茶,还可用于煲汤、熬粥。入菜的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报告累及鞍区的血管平滑肌瘤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疾病的特点。方法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治2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鞍区血管平滑肌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术前均被影像学诊断为垂体腺瘤。术中出血多,全切除困难。其中1例肿瘤最大径为3.0 cm,仅经蝶窦显微镜手术行组织活检,术后行伽玛刀治疗,随访4年,肿瘤有持续缩小的趋势;1例肿瘤最大径为3.7 c
目的探讨通过颈内动脉及椎动脉供血分支超选,使用Glubran胶术前栓塞颅内高血运脑膜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2例通过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供血分支进行Glubran胶术前栓塞的高血运脑膜瘤患者的栓塞过程、栓塞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效果。结果共12例术前使用Glubran胶栓塞高血运脑膜瘤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972 ml,平均手术时
不知不觉我与《老友》相识相伴已26个年头,她丰富的内容、活泼的版面,深深地吸引著我。每期《老友》到手,我都爱不释手。《老友》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是我离不开的良师益友。  与《老友》相识至今,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她在不断更新——一年又一年,版面更多姿多彩,内容更丰富充实。可以说是集新观念、高品质、多情调、深内涵于一体。她踏着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化节奏,走进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唤起老年人
期刊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电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病房接受手术治疗的51例颅内间变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5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证实为间变性(恶性)脑膜瘤。其中46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首次手术SimpsonⅠ级切除24例,SimpsonⅡ、Ⅲ级切除共22例。
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具,一日三餐使用筷子,一代复一代,习以为常。其实,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筷子的由来  筷子,古称箸、筋、梜、梜提等。《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纣始为象箸。意即纣王用象牙当筷子。那么“筷子”这个名称是怎么流传开来的呢?原来,人们说话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而“住”有“停止”的意思,并不吉利,所以就反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据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