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持续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机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0-0038-03
  
  目前我国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较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缓慢。
  诚然,影响农民增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风险等共同原因,也受我国农业自然风险、人多地少等自然条件的局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二元体制及农村内部制度性因素等的制约,但根本原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必须着力破解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增收、多元增收的格局。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突出农民增收核心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着力建立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机制、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区域间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途径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农民务工就业、农村体制创新等方面,开辟农民收入增长源。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 构建优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新机制,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坚持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发展新机制,促进增产增收。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基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耕种技术,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坚持依靠科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腾出空间。二是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引导各地围绕市场需求,挖掘本地光热、土壤、品种等多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优质高效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扩大特色农业的市场优势,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三是引导优势农产品向适宜区域集中。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专业村、镇、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的优质产业区域、产业带。四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强地域品牌的整合和集中,打造名优品牌和驰名商标。五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现代农业的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生产、技术和管理等重点环节,实现从田间、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标准化,让消费者享用“放心食品”。
  2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改变过去把“产”放在第一位的传统观念,确立“贸”字领先、市场带动的发展路子,使产业化经营方式、结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向更高层次演进。一是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的目标,完善和发展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有效联结方式。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效果的目标考核和激励引导机制,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助农增收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三是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积极探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规模较大、带动作用强的专合组织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拓宽和强化营销等服务功能。四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确保稳定的原料供给,通过原料基地建设带动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以企业自建基地为核心圈、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的规模化原料基地。
  3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是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制。打破劳动力条块分割,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二是组织劳动力有序转移。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区域劳务合作新机制,组织劳务市场与劳动力有序对接,提高转移效率,降低农民工求职难度、求职成本。三是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对口培训。健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探索培训、转移、输出一条龙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大力培育农村技能型、经营型人才,通过培训逐渐减少传统的体力型劳务转移,增加技术型、文化型劳务转移。四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工资保障、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紧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抓紧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尽快解决农民工居住和子女人学等问题。完善维权联动机制,形成有效的维权救助网络。继续清理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
  4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的约束。当前,首先要鼓励在土地经营制度机制方面探索创新,让农民从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土地放活、流转等方面获得财产性收入,然后再引导农民增加资金性财产收入。必须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原则,支持在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经营管理方面大胆探索创新,为农民享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一是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在土地经营中,不能剥夺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制,积极发展土地流转服务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尽快建立健全林权交易平台。三是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 宅基地用地物权。鼓励探索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放活新机制,明晰产权,允许使用权流转,支持农民以多种方式经营并获得收益。四是探索激活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新机制。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进行股权投资、作为有效担保抵押物的办法措施,研究具体政策,明晰产权,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产权市场。
  
  三、保障措施
  
  加速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破解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和体制障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1 大幅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一是强化财政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财政总支出中“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投人“三农”的比重,建立财政资金“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应加大支持农村的产业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大金融投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落实各类金融机构都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明确投放“三农”资金比例的政策规定。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扶持“三农”的功能作用,扩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试点,培育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参与组建的担保机构,并制定贷款抵押方面的相关政策,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题。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对农业风险投保给予财政支持。不断加强财政对农业担保的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撬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运作的农业担保体系,解决好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难题。三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实行差别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大农业发展投资项目对城市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黏合作用,形成吸纳社会资金、城市资金投入“三农”的机制,创建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的平台。
  2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首先是在农村内部。应重点在激活生产要素方面着力,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除了在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加快进度以外,应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充实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更多的决策自主权,在财政政策上更多地向县、乡倾斜,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应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步伐,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土地,将经营性的占地和征地推向市场,以真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引导实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规范实施,激发农民自力更生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农村外部,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着力,最关键的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应放开在户籍制度上对有条件在城镇居住的农民工的限制。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的统一管理。同时,还应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机制,对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农业给予积极扶持。
  3 不断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产发展服务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民增收的现实基础。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基础建设,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利设施建设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重点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努力解决干旱缺水地区饮用水难题,强化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达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条件。
  4 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机制。协调、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证。一是加大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力度。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核心目标,加大领导力度、投入力度和政策力度,切实抓出成效,既促进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保障供给,确保社会稳定,又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确保社会和谐。抓紧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赋予其牵头推进“三农”工作的综合性职能。二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应强化非农部门统筹城乡发展、支持“三农”工作的职能,把支持“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任务,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落实助农增收的职能、职责,并加强目标考核和督促检查工作,形成合力服务“三农”的氛围。三是强化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农业农村不断发展,情况不断变换,必须坚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提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对策。
  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放在“三农”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来抓,统筹解决好农民增收的现实困难和长远制约因素,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积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好根本性问题,逐步建立起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的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可靠的体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农民持续、稳定、多元增收的新格局,既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全面小康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又真正实现扩大内需的战略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史小今
其他文献
[摘要]2007年中央批准重庆市为全国首批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肩负着建立城乡统筹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必须将彻底改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列为重庆城乡统筹试验改革的战略重点,批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实现重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改革;战略重点;农业传统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摘要]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从科学执政角度看,政府应该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生态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民主执政角度看,政府要做到决策民主化,信息公开化,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从依法执政角度看,政府要加快环境法制建设进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政府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正视八大问题:正视民主素质与民主意识不适应的问题;正视民主与集中不适度的问题;正视推进民主与促进发展不统一的问题;正视形式民主与实体民主不一致的问题;正视民主与法治不配套的问题;正视现代民主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不协调的问题;正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不同步的问题;正视借鉴外部经验与尊重本国国情不相容的问题。  [关键词]民主政治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中央党校地厅级班(第52期)农村改革发展支部第三课题小组  [摘要]农村宅基地长期以来私下流转灰色交易不断,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鉴于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设计存在的诸多弊端,应面对现实,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制度,以放开、搞活、规范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 流转; 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
期刊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城乡建设,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立足国情,稳妥推进。把握好这些重大问题和原则,对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城乡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1-0039-02    统筹城乡经济
期刊
[摘要]保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济阳县委、县政府把保民生置于核心地位,切实实施以扩大就业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为重点的保民生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  [关键词]保民生; 保增长; 居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0-0041-02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四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期刊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建设事关国计民生。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国家财力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我国既不可能简单选择高水平的福利型模式,又不能采取完全自助型模式。应充分调动国家、集体、农民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考虑,精心设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
期刊
[摘要]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裁员,大量农民工回流,增加了原本劳动力资源就有剩余的农村各方面的压力。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亟待我们关注及解决的难题。增加入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D6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
[关键词]领导科学;科学发展;领导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0-0047-02    前不久,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和中共长沙市委联合组织召开了“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能力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全国热心领导科学的企业界人士、领导干部及理论工作者近200人齐聚长沙,紧紧围绕“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能力”这一主题,深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和环境保护运动不断发展,人们将生态环境纳入到伦理关系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理念。在这两大流派相互责难而走向整合的过程中诞生的新的环境伦理思想——“生态人本主义”,正是对这些传统环境伦理理念的扬弃。借鉴生态人本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