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观点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目字管理”是黄仁宇先生的重要的史学观点。“数目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又称“货币管理”,从字面上理解,是用数目字作工具去管理经济,小至一个企业,大至国家财政。所以李锦彰先生在《南方周末》上说,他看晋商的账本,不能说他们没有数目字管理,中国人并不是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能力。事实确是如此。中国人早就利用数目字作为记账和计数的工具。如《周礼·地官·廪人》称:“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谷用,以治年之凶丰。郑玄[注]:数,犹计也。”而且受到管理财政的户部官员的重视。如明中叶户部尚书夏原吉,就十分重视用“数目字管理” 财政。《明史·夏原吉传》载:“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据说他是效杨炎所为,可谓承传了唐代管理财政的优良作风。
  但是,黄仁宇在他的著述中大力宣扬的“数目字管理”的史学观点,和上述的概念不一样。有人质问他:“什么是‘在数目字上管理’?”他答曰:
  
  台北有40万辆汽车,倒只有17万个停车之场所。于是有申请购买汽车者前来,当局责成需交出购有停车场所的文件,这样就从一个不能在数目字管理之场合中,进入到一个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之境界。(《大历史不会萎缩》)
  
  其实他举这个例子只说明“数目字管理”要求统计、精确计算而已,并不能说明他的“数目字管理”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以,他紧接着解释说:“然则实施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简单。除非在最下端各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有适当的安排,否则必有谎报与蒙蔽,其统计即无法落实。”(同上注)这样就牵涉到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了。因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它能够将整个社会以数目字管理”(《放宽历史的视界》)。原因是资本主义形成时,就具备了“数目字管理”的三个条件:“(1)私人关系的信用借款,广泛的通行,于是资金流通。(2)产业所有人以聘请方式雇用经理,因之企业组织扩大,通过本人耳目足能监视的程度。(3)技能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讯等共同使用,于是企业之经济力量超过本身活动范围。⋯⋯以上⋯⋯三个条件,都须要有法律上的保障,⋯⋯政府承认私人财产的绝对性。”(同上注)这三个条件,又称为现代商业组织的三个条件。他概括这三个条件的内容说:“现代社会,亦不外一个以商业条例为组织原则的社会。现代商业发达端赖信用广泛的展开,经理人才与所有权的分离,不受家族地域之限制,而且技术上之支持因素全盘活用,如交通、通讯、保险业、律师业。此亦即社会上所有之经济因素均能公平而自由地交换。”当然国家要“独立自主”,基层组织要“剔除用皇权、宗教、职业传继、土地所有、劳动力受束缚各种条件妨碍交换的情形 。再进一步建立上下之联系,在实际交换及分工合作厘定权利义务关系又使整个体制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关系万千重》)。由此可见,他的“数目字管理”的概念,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凡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时的条件都囊括无余,例如现代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商业经济运行法则、国家政权、基层组织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黄仁宇把人类历史分为两类不同的“国家社会结构”,即“以农业组织作为国家基干” 和“以商业组织作国家基干”。前者是不能用数目字管理,后者是可以用数目字管理(《放宽历史的视界》)。因此,他将“数目字管理”作为坐标,作为“检查单”(check list),亦即以资本主义的视角去考察历史事件,衡量人物得失。而他所得结论,往往是非历史主义的错误。
  例如他评价历史上改革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其“历史上的原因,只有一个诸种原因的总原因,除此原因之外,没有其他原因”(《大历史不会萎缩》)。这个总原因,就是能否用“数目字管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是宋代对财产权暧昧不清,“无从个别的而且确切的保障私人财产权益” ,“小自耕农作当兵纳税不能废除,中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指民法、商法——引者)”(《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二是经济运行无技术上的支持,如交通、通讯等,带服务性的事业(民法、商法、保险业及银行等)没有展开。“清苗钱无银行在后面做根本,无法监视借贷者的权利义务”(《放宽历史的视界》)。三是宋代“财政不容商业化”,市易法执行者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 ,以致资金不能流通,企业组织无法扩大,无法实现“以商业条例为组织原则的社会”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言以蔽之,王安石的改革,完全不符合“数目字管理”的要求,其失败原因就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此外,他分析评价西汉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也认为是当时“中国传统的官僚组织不能用数目字管理”(《中国大历史》)。这就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其实由于王莽和王安石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他们改革的失败,是有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不同原因的,不可能千篇一律。
  例如他设计的“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的模式,也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范本。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现代化的产物,而资本主义条件的形成过程,就是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可见“数目字管理”是现代化的“隐喻”。正如台湾学者陈正国说他的“数目字管理概念,只是现代化概念的部分隐喻” 而已。首先是他设计的现代化架构。他说:唐朝长安有种升平气象,“宫女之作拔河戏者,一次总有好几千人,较之明清已现代化得多”(《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这说明他对现代化在数目字管理上重视“量”,而不问“质”,即不管事物的性质,而且可以超时空,是不严肃的,对历史的随意戏说。其次是他对实现军事上现代化的看法。如他说:“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曾经被名将俞大猷提出过。⋯⋯俞大猷主张,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根本不让他们有登陆的机会。⋯⋯他要求亲自率领‘闽广大船数百艘,兵数万’,如果一旦成为事实,有关各省的财政就要从原来小单位之间的收支而被集中管理。与之相应,这些后勤机构人员必须增加,而且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办事作风,保证规格和数字的准确,才能取得预期的行政效率以与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相配合。⋯⋯上面这些情况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竟不能发生根本的改变。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使俞大猷的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万历十五年》)俞大猷军事现代化的计划失败的原因,就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其实俞大猷主张使用火炮和战船,是否是“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是值得研究的。明朝末年曾经有人从澳门引进西方的火炮,用于战斗发挥过作用,然而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俞大猷时并无变化,又该作何解释呢?三是今天中国现代化问题。他说:“中国一百年来的革命,已于80年代完成。其间最大的一个收获,则是今后这个国家已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放宽历史的视界》)我们认为如上所述,他的所谓“用数目字管理”即现代化的隐喻,以此来考察中国历史,并不适当,因为从社会形态来考究,中国并无走上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了。“1992年,我国宣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又宣布目标在2010年形成这种体制”。我们认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即市场经济的假说。这种假说是和他的“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的模式对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是有区别的,如前者以国家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后者是绝对的财产私有制为主。况且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迟早总会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但是,正像历史上有的国家或民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有的没有经过封建社会那样,实现现代化也不一定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社会。我国实际上就是越过“卡夫丁峡谷”,由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但进入社会主义后,仍然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代化。因此,他的“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模式是否适于中国,未免使人怀疑。(参见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代序,第7页)
  此外,他评历史上的战役,例如鸦片战争与黄海战役,他说:中国方面都犯了荒唐离奇的战术错误。可是历史解释不当从个人因素,诸如“用人不当”、“战术错误”、“贪污腐化”来权充。他认为中国所面对的失败,是明代以来的小农经济和财政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只有在整个下层结构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现代化,可以用数目字管理,始能与西方势力抗衡。(《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对于鸦片战争中中国丧失领事裁判权的原因,他亦持有同一看法。如他说:“150多年前有鸦片战争,兹后外强在中国保持着领事裁判权、主要原因则是中国仍是亿万农村组成的大集团,本身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大历史不会萎缩》)言外之意是因为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在列强炮舰政策下,闭关自守已不复可能,将外方的法律在隔开的地区施行,成为唯一的出路”(同上)。我们认为黄仁宇这些言论,“数典忘祖”, 贬低了祖国的历史,不把明清时期的中国看做是一个国家,如他说“明朝与清朝不是我们今日所公认的一个国家,实际上这是一个无数农村拼成的大集团”(同上)。他看不到中华民族抵抗外国侵略的优秀传统,从而站在外国侵略者的立场上,说出了上述替侵略者开脱的言论,掩盖了事物的本质。领事裁判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标志。侵略者在租界内设立领事法庭、领事公堂的机构,审理租界内中国人和无领事代表的外国人的案件。它完全操纵了司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制度。同时,国家综合国力弱,“唯一的出路”就只有“低首称臣”,任人欺侮,任人宰割吗?若以此去解释鸦片战争与黄海战役的失败原因,亦是难解释得通,不可以使人信服的。人们不禁要问:荷兰在17世纪中叶以前建立了资本主义体系,可是为何明朝的亡命孤臣郑成功可以击败他的海外帝国?
其他文献
何如璋其人  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峨,号璞山,广东大埔人。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光绪初年出任中国首任驻日本公使,为中日外交、琉球事件交涉、朝鲜对外开放、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和公使馆参赞黄遵宪同被誉为杰出的外交官。何如璋的才能得到赏识,任满归国后接连升迁,光绪九年(1883)出任福建船政大臣。  然他到任仅半年,便爆发中法战争,在马尾海战中,中国舰船沉毁,船
期刊
唐德刚曾说,江冬秀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三从四德’的婚姻制度中,最后的一位‘福人’!”笔者以为,江冬秀的“福”并非来自旁人的赐予,而是来自她自己的努力和争取。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旌德县江村的姑娘江冬秀订婚。一个是留学美国的才子,一个是蜗在乡下的村姑,两人的不般配是一目了然的。虽然,两人到底还是结为百年之好,并且做到了白头偕老。但胡适内心深处对这桩婚姻显然不甚满意。在给好友胡近仁的
期刊
1917年上,蔡元培敦聘少年得志的梁漱溟到北大任教时,问:中国谁人能讲印度哲学?梁漱溟说:不知道谁能讲。其实,梁漱溟有一位即将放美的老同学,日后将成为此中高手,享誉国际。  在辛亥前夕的北京顺天学堂里,同时有着三位未来的名人,他们一样的年龄,一样的才华过人,日后也一样地以哲学成名成家,其中就有梁漱溟,有张申府,还有一位就是汤用彤。那时汤、梁二人在共读佛典与印度哲学。  汤用彤少赋异禀。三岁那年,他
期刊
朱彝尊有一首《题汪上舍〈读书图〉》诗,宣扬的是读书无用论:“朝看牧豕助边储,暮见为郎拥传车。劝尔须抛兔园册,世间风汉乃耽书。”意思是说,早上看见一个养猪的当板儿爷向边境送给养,晚上就看见他当了官,开了宝马在拉风。伙计,我劝你把课本扔了,世上只有呆瓜才沉迷于书本。当然这是别有怀抱的玩笑话。其实朱彝尊本人就是一等一的耽书疯汉,或者叫做书痴。有所痴,才有所成。大凡世间之人,假如深爱某物,甚至将他视为自己
期刊
四五十年前,没人敢把闻一多和梁实秋联系起来,——一个是“民主斗士”,一个是“资本家的乏走狗”,在一元语境下,两人简直水火不容。然而当历史真相终于露出的时候,人们才发现,闻一多和梁实秋的关系是最好的朋友那种。两人在清华大学时是同学,留学美国时形影不离,归国后又为青岛大学同事,友谊延续了将近20年。直到抗战以后,一个在云南,一个在重庆,音信隔绝,再加上志趣渐趋分野,才断了来往。成长过程中,两个人曾经互
期刊
一段时间,名人、明星纷纷著书立说,记述自己的婚恋、婚变故事。这本来无可厚非,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爱看,自会有人去写。但章含之的《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和洪君彦的《不堪回首》,却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二人都谈到了历史。章说要“展开这院中的历史画卷”,洪则说要“还历史本来面目”。读了二位的书,人们不由得对大红门内的历史画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革”遭难  章、洪婚变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有伟
期刊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康熙年间的高士奇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人物。   以一个穷秀才的身份,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经人推荐之后,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秘书——这是第一奇。   康熙每次外出,都不忘带上高士奇,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这是第二奇。   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服务人员,公开半公开地套取他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然后招摇撞骗,转手倒卖,康熙却任其胡作非为——这是第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突出的学术景观是“文化热”,而90年代以来最夺目的学术景观则是“国学热”。笔者必须在此指出的是:正常的学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热”,凡是“热”的东西,要么本身即具有意识形态成分,要么一定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背景。无论是“文化热”还是“国学热”,现在看来,实际上均是意识形态现象。“文化热”的意识形态成分和意识形态背景早为人们所熟知,而“国学热”的意识形态成分和意识形态背景看来还有待时间来
期刊
一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但人类的活动往往导致冲突甚至战争。近代以来,几乎每一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都与战争相关。因为有关国家的实力对比失衡到原来的世界格局难以容纳的时候,往往诉诸战争以最快地改变旧格局,达到新的相对平衡的格局。20世纪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变动非常剧烈的一段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就分别造成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动。  普法战争中,法国打败了德国,德国忍辱负重苦干几十年,很快就领先世界,成为欧洲大陆
期刊
在历史上长时间内为产妇接生通常都是产婆的事,与男人似乎是水米无干。在传统上讲究“男女大防”的中国就更是如此。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主要靠病人口述,或是指着一个粗糙的女人体模型来描述病情,一般不脱衣检查。据说,中国古代太医给皇后看病,为了不接触肌肤,号脉时是用一根丝线相连,其效果可想而知。  不过,在中国民间男助产士也不是绝对没有。小说家汪曾祺先生就曾写过一篇题为《陈小手》的小说,记载他家乡高邮过去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