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助产士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上长时间内为产妇接生通常都是产婆的事,与男人似乎是水米无干。在传统上讲究“男女大防”的中国就更是如此。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主要靠病人口述,或是指着一个粗糙的女人体模型来描述病情,一般不脱衣检查。据说,中国古代太医给皇后看病,为了不接触肌肤,号脉时是用一根丝线相连,其效果可想而知。
  不过,在中国民间男助产士也不是绝对没有。小说家汪曾祺先生就曾写过一篇题为《陈小手》的小说,记载他家乡高邮过去有个绰号叫“陈小手”的男助产士,其人手长得特别小,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当然男女有别,不到人命关天万不得已一般人家不会请他。同行医生也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个男老娘。后来有个外地驻军的团长,太太难产,情急之下只好请陈小手来。陈小手与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的劲,总算大人、孩子双双平安。团长给了他20块大洋,请他喝酒吃饭后送他上路。人刚出门,团长就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打死了陈小手,还留下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你摸来摸去!”看来,即或在中国过去有男助产士,其运气也不会太好。
  就是在现代,男产科医生也会遇到一些尴尬事。在“文革”后期,我父亲曾被下放到苏北农村一个乡镇医院当医生。在这家小医院有个医术不错的男外科医生,也兼做处理难产的产科医生。一次,有个产妇在经他接生出院后总觉得不妥,自己一个女人家怎么能被男人这样摆弄,就给医院写了封信,揭发他有调戏女病人的嫌疑,具体情节写得绘声绘色(现在看来是过于敏感)。恰巧不久,医院领导搞了一场小规模的整人运动,不知怎么回事这个医生成了被整的对象。于是,这封信就成了极好的罪证,医院派人把信中的内容抄成大字报贴在街头,招惹来不少人津津有味地把它当小说读。这样一来,害得这个医生再也不敢踏进产房一步。总之,在中国当男助产士或男产科医生确有不便之处。
  而在西方,男助产士则出现得较早较多。最早被提到为产妇接生的男医生是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医生索拉纳斯。他在胎儿处于横位时采取后来被称为“转足”的接生法,轻轻地把手伸入子宫,拉出一条腿,这样胎儿就会倒着脚先出来。索拉纳斯还在著作中提到这时已在使用为检查和治疗扩张阴道的窥阴器。后来,在罗马的庞贝古城废墟中确实还发现了这种妇产科的专用器械。周作人先生曾引证芬特莱博士所写的《生育史话》中提到,在古代曾有请四位壮汉拎着被单角兜住产妇以颠簸助产的办法,他们或许要算是一种特殊的男助产士。在早期的产科实践中,一般来说剖腹产基本上是男医生的专利。但由于古代医疗条件不佳,经过剖腹手术的产妇很难活下来,也就只是用这种手术来抢救已死孕妇腹中的胎儿。以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有了给活着的产妇做剖腹手术成功的记录。1610年,德国男医生特劳特曼为一个孕妇做了剖腹产,手术后母亲活了25天,而孩子活了9年。
  到18世纪,在欧洲一些新教国家还出现了不是专门处理难产而是正常接生的男助产士。当时为了避免产妇羞涩,往往会要求男助产士不用眼睛看而光靠摸索在手术被单下进行盲法操作。这些男助产士自称他们从事这行职业比接生婆更在行,认为他们的接生法比旧式方法更卫生、更科学、更安全。这些男医生大多懂得解剖,对妇女的生育器官构造了如指掌。他们还创造了不少新的做法,比如:产房光线要充足;对新生的婴儿不能用布条打包,因为让孩子手脚自如地运动有助于发育;要尽量用母乳喂养,不要依靠奶妈代劳。这些新理论就是今天看来也没有过时。但当时社会上很多人却看不惯这些闯入产科的男人,往往把他们看做是好色之徒,认为大男人干这行总是怀有一些不良的动机。而且在医院各科中产科医生的地位也最低。在法国和意大利这些主要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很少有男助产士,当地教会强调由男人接生有损妇女的尊严。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男助产士给妇女带来的不是羞辱而是福音。比如,对接生至关重要的产钳就是17世纪时的英国男医生张伯伦发明的。产钳有两个扁平的叶片,稍稍弯曲,与胎儿的头型恰好吻合,可以轻柔而沉稳地把胎儿的头顺势带出,一旦头先露出身子的其他部分就容易出来了。当时,他为了不让人知道产钳的秘密,在接生时要蒙上产妇的眼睛,还让人不停地敲木棒、摇铃,以掩盖产钳发出的金属撞击声。张伯伦家族独享产钳的秘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直到1728年才将其公之于众。在很长时间内,他们家族在英国的产科医生中有着权威地位。1692年英国女王安妮生孩子就是由这一家族的一个男医生接生的。
  另外,在19世纪以前产妇的死亡率很高,大多死于因细菌感染引起的产褥热,但当时的医生尚不明其原因。19世纪中期,匈牙利男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发现,当时有不少医生在医学院兼课,而当这些医生在上解剖课接触过尸体后再进产房接生,产妇的死亡率就特别高,最高的达30%。于是他断言是尸体上的某种有害的东西造成了感染,在医生对产妇进行检查时,“被尸体污染的手与这些人的生殖器接触,由此就有可能被吸收”。因而他要求医生和助手都要用漂白粉溶液洗手,洗到手上完全闻不出什么气味时再进产房,同时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这样做以后奇迹很快出现,产妇得产褥热的人数下降到1%左右。为了让所有的产科医生都注意这一问题,他还写了关于产褥热的专著,并痛斥那些仍不坚持消毒使产妇感染的医生是“屠杀产妇的帮凶”。由于他在医学史上的杰出贡献而被人尊为“母亲的救星”。
  按照教会的说法,妇女生育及其带来的痛苦是上帝对夏娃偷食智慧果的惩罚。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生育是妇女对人类繁衍的巨大贡献。但不要忘记在这一贡献中忍辱负重的男助产士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是领导和进行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它名义上属于中国科学院,实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学部的主任和人称“学部四大金刚”的经济所所长孙冶方、文学所所长何其芳、近代史所所长刘大年、历史所(所长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的郭沫若兼任)实际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尹达,能够参加宣传部定期举行的部长办公会议,这应该是当时中国日常研究指导
期刊
何如璋其人  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峨,号璞山,广东大埔人。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光绪初年出任中国首任驻日本公使,为中日外交、琉球事件交涉、朝鲜对外开放、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和公使馆参赞黄遵宪同被誉为杰出的外交官。何如璋的才能得到赏识,任满归国后接连升迁,光绪九年(1883)出任福建船政大臣。  然他到任仅半年,便爆发中法战争,在马尾海战中,中国舰船沉毁,船
期刊
唐德刚曾说,江冬秀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三从四德’的婚姻制度中,最后的一位‘福人’!”笔者以为,江冬秀的“福”并非来自旁人的赐予,而是来自她自己的努力和争取。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旌德县江村的姑娘江冬秀订婚。一个是留学美国的才子,一个是蜗在乡下的村姑,两人的不般配是一目了然的。虽然,两人到底还是结为百年之好,并且做到了白头偕老。但胡适内心深处对这桩婚姻显然不甚满意。在给好友胡近仁的
期刊
1917年上,蔡元培敦聘少年得志的梁漱溟到北大任教时,问:中国谁人能讲印度哲学?梁漱溟说:不知道谁能讲。其实,梁漱溟有一位即将放美的老同学,日后将成为此中高手,享誉国际。  在辛亥前夕的北京顺天学堂里,同时有着三位未来的名人,他们一样的年龄,一样的才华过人,日后也一样地以哲学成名成家,其中就有梁漱溟,有张申府,还有一位就是汤用彤。那时汤、梁二人在共读佛典与印度哲学。  汤用彤少赋异禀。三岁那年,他
期刊
朱彝尊有一首《题汪上舍〈读书图〉》诗,宣扬的是读书无用论:“朝看牧豕助边储,暮见为郎拥传车。劝尔须抛兔园册,世间风汉乃耽书。”意思是说,早上看见一个养猪的当板儿爷向边境送给养,晚上就看见他当了官,开了宝马在拉风。伙计,我劝你把课本扔了,世上只有呆瓜才沉迷于书本。当然这是别有怀抱的玩笑话。其实朱彝尊本人就是一等一的耽书疯汉,或者叫做书痴。有所痴,才有所成。大凡世间之人,假如深爱某物,甚至将他视为自己
期刊
四五十年前,没人敢把闻一多和梁实秋联系起来,——一个是“民主斗士”,一个是“资本家的乏走狗”,在一元语境下,两人简直水火不容。然而当历史真相终于露出的时候,人们才发现,闻一多和梁实秋的关系是最好的朋友那种。两人在清华大学时是同学,留学美国时形影不离,归国后又为青岛大学同事,友谊延续了将近20年。直到抗战以后,一个在云南,一个在重庆,音信隔绝,再加上志趣渐趋分野,才断了来往。成长过程中,两个人曾经互
期刊
一段时间,名人、明星纷纷著书立说,记述自己的婚恋、婚变故事。这本来无可厚非,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爱看,自会有人去写。但章含之的《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和洪君彦的《不堪回首》,却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二人都谈到了历史。章说要“展开这院中的历史画卷”,洪则说要“还历史本来面目”。读了二位的书,人们不由得对大红门内的历史画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革”遭难  章、洪婚变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有伟
期刊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康熙年间的高士奇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人物。   以一个穷秀才的身份,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经人推荐之后,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秘书——这是第一奇。   康熙每次外出,都不忘带上高士奇,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这是第二奇。   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服务人员,公开半公开地套取他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然后招摇撞骗,转手倒卖,康熙却任其胡作非为——这是第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突出的学术景观是“文化热”,而90年代以来最夺目的学术景观则是“国学热”。笔者必须在此指出的是:正常的学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热”,凡是“热”的东西,要么本身即具有意识形态成分,要么一定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背景。无论是“文化热”还是“国学热”,现在看来,实际上均是意识形态现象。“文化热”的意识形态成分和意识形态背景早为人们所熟知,而“国学热”的意识形态成分和意识形态背景看来还有待时间来
期刊
一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但人类的活动往往导致冲突甚至战争。近代以来,几乎每一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都与战争相关。因为有关国家的实力对比失衡到原来的世界格局难以容纳的时候,往往诉诸战争以最快地改变旧格局,达到新的相对平衡的格局。20世纪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变动非常剧烈的一段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就分别造成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动。  普法战争中,法国打败了德国,德国忍辱负重苦干几十年,很快就领先世界,成为欧洲大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