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律动”及其他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i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他不朽的《建国方略》一文里,曾有着“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民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熟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精彩动人的议论。于是,我们才有决心在拉丁词词干“瓷”的美好基本义上,再赋予“CHINA”以“饮食律动美感”的独具的内涵。这实在是由于革命导师“昔者……西人只知烹调之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 (同上)的教诲声不绝于耳端之所致。是当悟:作为行为艺术终端之中国烹饪“辨味”环节意义的庄肃与非凡。但真的理解到了这一点,则由于英语单词“CHINA”与汉语拼音词汇“CHINA”(吃呐)两者于周延中奇迹般的迭合并增“味”,算不算得上是一桩既谐和又温馨且浪漫的事!
  不过,不论怎样玩味“五味调和”的深邃及其奥赜,不论怎样品评“杂众生鲜”工艺“鲜”出之际、烹者的胸有成竹或是食客的惊诧莫名,只须稍悉“大味若淡”的真言,则既蕴着儒学“中庸之道”晶华,又不乏道家“五味令人口爽(损伤)”反思的“饮食”经典行为,都已成为经历了哲理范畴艰涩咀嚼之后被珍视为“载体”的“中国烹饪”的标志物。正是它,才称得起烹调师“人本”思想与天赋物产的高度谐和的“真(珍)味”。仔细想来,当清人撰《明史·食货志》,下“烹饪既严,登俎为肃”的确凿无二及字字千钧。从此,我们也完全感悟到:一个“重礼”,又“重食”的民族,自然也决定着它国度的“重养”,尤其相关职业的“重味”。回眸“中国烹饪”发展的全过程,不正是于不断的实践与参悟下才形成以“味”为核心,并把自己定格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内,且成熟为“国粹文化”的吗?事实上,本已令人眼花缭乱的“玄之又玄”的“调和”手段,早将我们引入了传承工艺之“门”。而既入其“门”,则“众妙”立即朦胧感觉得到,致使本来尚觉凌乱迷蒙的烹饪手段,岂止开始有了“序”?尤其彰显着其它行业根本不具备的“质”(奥秘)与“趣”(魅力)。这“味蕾”直接触觉到的“质”与“心理”相应产生出的“趣”的谐和及判断,便成为“辨味”蕴蓄着的“中国烹饪”永无止境的“动态美”及其所涵盖着的“发展美”的全部,即本文题目所言”美食律动”者。此言的非常,就在于:由意念各蕴潜存着的“萌动”,积淀并渐渐凝聚为“味”启动的”互动”,及至发展到了多元认同的“齐动”时,终于将“辨味”定格在饮食文化“轰动”的水准之上。这,实在是神州生民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杰出的贡献。100余年来,尤其经中山先生振臂一呼于亚洲东方,“中华美食”须臾间便抹去了仅止于“吃”的世俗,复以“美食律动”的魅力,展示出“辨味”的真谛,揭示其“知味”的奥秘,体现了“国粹文化”的质朴与辉煌!
  中国烹饪的“律动美感”,“美”在它的基于“传承”,尤重“渐离”特别是不断“创新”的文化脉动中;还“美”在它的基于“程序”,更蕴“未知”且任你施展才华的文化变异里;也还“美”在它的基于得“味”,却又必需达到“味至则养得”即“医食同源”的文化回归中;尤其“美”在它的基于保(物)性,以求“正味”即“真味”的文化正名上。正是以上的4个“基于”,才构成了“中国烹饪”魅力无尽的重要前提及技术保证。我们还当知晓:只有作为“载体”的“菜”与“灵魂”的“味”之间相融方式的千变万化,才能够令“国粹文化”海纳百川且兼容并蓄,才能造就风靡世界的中华民族的“大(真)味”以及风行于各区域的“风味”。“风味”,不过“滋味”里的“个味”或“复合味”之“极至”,也称作“至味”或“绝味”的;而“大味”,才算是超越了所有“风味”,主宰并影响着各种“风味”的全民族饮食“主味”。“风味”充其量不过是“至味”或“绝味”,却并不是“真味”,尤其是“大味”!
  尽人皆知:在中国,无论求得怎样一种“风味”,除了具备地域性的主、辅料之外,各路“风味”都得借点“高汤”以提其“鲜”且呈其“美”。不论哪一种“风味”的烹师,“高汤”之“吊”,都得首置彘肩先得其“厚”,次投牝鸡再求其“鲜”,终入干贝而得之“淳”。经此费时昼夜所“吊”得的“高汤”,才称得起“天然的‘鸡精’”,然后才允许你挥动画龙点睛的“神笔”,绘出美伦美奂的“丹青”(即“佳肴”)来。不然,何以会有“唱戏的腔,厨师的汤”的巧譬?认真想来,中山先生“辨味之精”的论述岂止是对饮食文化的理解?简直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探索!是呀,无论怎样一种文化形态,哪一种能脱得掉先继承,次渐离,终创新的轨迹或言规律?因此,“中国烹饪”之所以为“中国”者,民族精神的律动于饮食文化的凝聚与折射也。焉有它!
  确如中山先生之所论:“烹调技术之妙”彰显了“中国烹饪”的“辨味之精”;而“辨味”其“精”,则在“五味调和”的程序里,在“味至则养得”的律动中。“美食律动”既记录着“中国烹饪之妙”的脉动,也记载了“中国烹调辨味之精”的节奏。因此才有可能在“水火相激”及“九鼎九沸”的“调和”后成就出虽朦胧却惊人之“杂众生鲜”的“‘中华’模式”尤其“大味若淡”的“烹事‘经典”’来。“高汤”之“吊”,就是最典型也最有力的证明。
  总之,“美食律动”,不止于自然主义机械运动的周期反应。因之,也就不能以量化手段来生硬分割。幅员辽阔的神州沃野,不正是于东南西北中“五方”相对的观念下,才形成了各自独具的“滋味”极至的“风味”,又在诸“风味”谐和以及升华中结晶出“若淡”的“大味”的吗?在中山先生民族精神的感召下,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激动,感应着民族文化的脉动,欣享着饮食文化“辨味”的激动,又有谁能够抑制得了对国粹文化的冲动?归根结底,正是这样的一种心动,才催我行文自寿70吉辰,时在乙酉仲冬,徐州云龙湖料望泉书斋。
其他文献
许多食物中含有健脑、补脑的成分,堪称食物中的脑黄金。
党参黄芪炖母鸡,核桃腰片,白羊肾羹,甲鱼补肾汤,翠皮爆鳝丝,早泄方,杜仲冬菇保猪腰,补阴蛤蜊汤……
杭州传统时令名菜荷叶粉蒸肉。此菜出自杭州名园“曲院风荷”的故事。  南宋绍兴年间在西湖洪春桥旁,有一个田院,专门酿造官酒,院内种植荷花,碧叶红荷,曲醇莲香,别有一番情趣。为适应夏季时令饮酒赏景的游客需要,心灵手巧的厨师取用面做荷叶,创制了这一既可佐酒,又可下饭、作点心的方便美肴,因此菜系用炒米粉拌猪肉包上荷叶清蒸而得名。  荷叶粉蒸肉的做法:1.主要原料为猪五花肋肉;2.辅料有粳米、籼米、鲜荷叶;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属器时代到现代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从而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同时饮食文化的发展
《燕京时岁记》载:“萨其马及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马是满语的译音,汉译为油炸条甜饽饽,原先是用狗奶蘸成的糕点。清入关后,在汉族烹饪的影响下,这种糕点的制法渐有改良,后就摈弃狗奶,改用牛奶或奶油(黄油)。萨其马现已是家喻户晓的名食,妇女和小孩颇爱食之。但食品厂家能将萨其马做出超水准的不多。我只记得上海有一家食品厂做的萨其马很达标,那浆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这是中国建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国家和领导人最多的外事活动。非洲48个国家的35位元首、6位政府首脑.1位副总统和6位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成人高校资料室在配合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使资料室的建设和资料室的工作上一新台阶,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成人教育的需要
为了研究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象辐射资料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程度,采用测站历史沿革资料,对延安国家基本气象站建站(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年总辐射平均曝辐量资料及周
我国长江以南的诸多县份耕地主要以水田为主,水稻在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几十年来,各级政府在农田的耕作上下了大量的功夫,农民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使水田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