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PC产业链上的玩家都开始大谈特谈移动互联、平板电脑的时候,传统的PC业,反倒显得成熟、缺乏亮点、乏善可陈。硬件性能日益提升,利润越来越薄,以及众多PC巨头在移动互联面前的黯然失色或转身离去,都在述说一个现实:PC产业已经不再呼风唤雨。
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整体PC市场出货量达1573.4万台,环比下降8.7%。其中家用笔记本电脑出货290.4万台,环比下降36.0%,同比下降8.4%。PC不再是明星,即便是在中国这个仍将保持双位数增速的新兴市场,严重的同质化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都令PC产业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在洋品牌大军压境下,一批曾经的国产PC明星,如今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消亡或业务转型的道路,本土PC品牌正在经历最艰难的时期。
但是,另一个本土PC品牌——海尔电脑在2010年的表现却可用“不俗”来形容。根据IDC公布的国内PC品牌2010年全年出货量增长率,在2010年,海尔电脑全年增长67%。在行业同比增长只有10.9%的情况下,海尔电脑始终保持了同行业三倍以上的高速增长。不仅如此,在家电下乡市场,海尔笔记本电脑17个月持续占据家电下乡第一份额,下乡的整体份额高达24.1%,超越了众多的国内外竞争对手。
数据上提升的同时,海尔在产品设计与研发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0年,海尔电脑在获得被誉为“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2010德国“红点奖”之后,同时荣获2011年德意志联邦设计奖提名,设计创新能力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高度认可。
异军突起,海尔电脑凭什么?
“海尔电脑的秘诀,是不‘做’电脑,做‘对缝’。”近日,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海尔电脑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所谓‘对缝’,是指将我们擅长的事情(用户资源、用户应用需求掌控)与优质的上游厂商供应资源(硬件、制造)做无缝对接。”
借外力,不“做”电脑
把制造过程外包,既能降低成本,又可达到企业合理化、效率化经营的目的。
什么是不“做”电脑,什么是“对缝”?
对于这个问题,海尔电脑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做”电脑,指的是海尔不再涉及PC制造流程,而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以及渠道服务上;“对缝”是指在一个产品相对成熟的市场里,企业无需承担从研发、设计到制造的全部流程,而是在部分业务外包的基础上,承担各种资源的对缝、对接的角色。
纵观全球PC市场,剥离制造、专注品牌经营已是大势所趋。2000年,宏通过大规模重组剥离制造业务后专注于品牌;2008年,华硕集团将代工制造部门切割出来,成立和硕联合,以完成品牌与代工业务分家;2009年,曾经以在自己工厂生产PC而成为全球最大PC厂商的戴尔,也宣布关闭在爱尔兰和北卡罗莱纳州的工厂,并将一个位于波兰的PC工厂出售给富士康。
海尔同样如此。把制造过程外包,既能降低成本,又可达到企业合理化、效率化经营的目的。海尔对产品质量的把控非常严格,选择了与苹果相同的代工厂如广达、富士康等做代工,这意味着海尔从全球最专业的流水线起步,可以最大化地保证产品品质,直奔PC品牌之巅。此前,代工厂也传出过海尔电脑精益求精甚至于“挑剔”的故事: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海尔电脑的供应商也能排进全球前五名。
在不“做”电脑的同时,海尔还与PC产业上游巨头强强联合,保证了在新技术、新标准的采用和推行上的行业先行者地位。2006年11月,海尔联手英特尔组建了业界独家的“海尔
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整体PC市场出货量达1573.4万台,环比下降8.7%。其中家用笔记本电脑出货290.4万台,环比下降36.0%,同比下降8.4%。PC不再是明星,即便是在中国这个仍将保持双位数增速的新兴市场,严重的同质化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都令PC产业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在洋品牌大军压境下,一批曾经的国产PC明星,如今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消亡或业务转型的道路,本土PC品牌正在经历最艰难的时期。
但是,另一个本土PC品牌——海尔电脑在2010年的表现却可用“不俗”来形容。根据IDC公布的国内PC品牌2010年全年出货量增长率,在2010年,海尔电脑全年增长67%。在行业同比增长只有10.9%的情况下,海尔电脑始终保持了同行业三倍以上的高速增长。不仅如此,在家电下乡市场,海尔笔记本电脑17个月持续占据家电下乡第一份额,下乡的整体份额高达24.1%,超越了众多的国内外竞争对手。
数据上提升的同时,海尔在产品设计与研发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0年,海尔电脑在获得被誉为“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2010德国“红点奖”之后,同时荣获2011年德意志联邦设计奖提名,设计创新能力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高度认可。
异军突起,海尔电脑凭什么?
“海尔电脑的秘诀,是不‘做’电脑,做‘对缝’。”近日,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海尔电脑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所谓‘对缝’,是指将我们擅长的事情(用户资源、用户应用需求掌控)与优质的上游厂商供应资源(硬件、制造)做无缝对接。”
借外力,不“做”电脑
把制造过程外包,既能降低成本,又可达到企业合理化、效率化经营的目的。
什么是不“做”电脑,什么是“对缝”?
对于这个问题,海尔电脑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做”电脑,指的是海尔不再涉及PC制造流程,而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以及渠道服务上;“对缝”是指在一个产品相对成熟的市场里,企业无需承担从研发、设计到制造的全部流程,而是在部分业务外包的基础上,承担各种资源的对缝、对接的角色。
纵观全球PC市场,剥离制造、专注品牌经营已是大势所趋。2000年,宏通过大规模重组剥离制造业务后专注于品牌;2008年,华硕集团将代工制造部门切割出来,成立和硕联合,以完成品牌与代工业务分家;2009年,曾经以在自己工厂生产PC而成为全球最大PC厂商的戴尔,也宣布关闭在爱尔兰和北卡罗莱纳州的工厂,并将一个位于波兰的PC工厂出售给富士康。
海尔同样如此。把制造过程外包,既能降低成本,又可达到企业合理化、效率化经营的目的。海尔对产品质量的把控非常严格,选择了与苹果相同的代工厂如广达、富士康等做代工,这意味着海尔从全球最专业的流水线起步,可以最大化地保证产品品质,直奔PC品牌之巅。此前,代工厂也传出过海尔电脑精益求精甚至于“挑剔”的故事: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海尔电脑的供应商也能排进全球前五名。
在不“做”电脑的同时,海尔还与PC产业上游巨头强强联合,保证了在新技术、新标准的采用和推行上的行业先行者地位。2006年11月,海尔联手英特尔组建了业界独家的“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