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不必“追”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错:总是推翻孩子的决定
  女儿辰辰读小学高年级了,暑假里,每天晚饭后我坚持拉她去爬山。
  一开始她极不情愿——怕热,实在舍不得离开空调。可是我反复劝导:“夏日里让小朋友出汗,也是妈妈爱你的方式之一。”并不断用“散步完毕后奖冷饮”来诱惑她。
  终于,晚饭后爬山、散步能够列入女儿的日程表。
  一路上絮絮叨叨,也是我至为喜欢的方式。一整天我都没有很多时间跟她说话——她要上游泳课,要午睡,要看书……
  一天散步前,我跟她讨论散步后的方案:“因为今天妈妈要去超市购物,所以请你自己选择并决定:一、跟妈妈一块儿去购物;二、你独自留在家里。”女儿选择了后者,因为可以不错过她心爱的动画片,我表示赞同。
  可是,散步后,我临时改变主意,动员女儿陪我去超市。女儿一百个不愿意,批评我“不守信用”。因为她态度不坏,没有发脾气,没有哭闹,只是絮絮叨叨,我便有“以大欺小”的嫌疑:一方面认错,一方面坚持带她去购物。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其实我有过反思:我这样轻易地推翻女儿的选择与彼此的约定,给孩子树了一个很糟糕的榜样。孩子会不会也轻易推翻父母的甚至自己的决定呢?会不会容易改变心意不够坚定呢?
  可是反思归反思,这样的事情其实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女儿的生活中出现。每次,都因为她“不发脾气”地合作,我甚至有些欣慰:这孩子挺懂事的。
  触动:孩子不肯自己作决定
  一天,女儿写完作业后,跟我一起挤在沙发里看书。音乐悦耳,母女俩各自闲读,无限自在。我突然兴之所致起身弄水果,我问:“辰辰,你吃苹果,还是梨?”
  “随便。”
  “妈妈也随你,请你自己做出决定吧。”
  “我就是不能决定啊,所以说随便。妈妈你帮我决定吧。”
  这样“不肯决定”已经发生过好几回了——在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我一直也没有好好琢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但我知道要面对她这个问题了。
  “你可以决定今天吃苹果,明天吃梨;或者今天吃梨,明天吃苹果。”我继续循循善诱。
  “可是,我既想吃梨又想吃苹果,真的下不了决定。所以请妈妈决定吧。”
  我有些无奈地看着她:“可是,辰辰,有些选择,必须你自己决定。而且你必须承担自己的决定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你决定吃苹果,梨就只能明天吃了。”——因为她习惯每天只吃一个水果。
  女儿有些委屈,眼眶微微地湿了:“妈妈,我以前也经常这样拿不定主意,你不是都帮我决定的?你帮我选择梨或者苹果,我都喜欢的啊!”
  我有些呆住了。我经常帮孩子决定?很多往事一幕幕想起,我不由汗涔涔。是我很多次推翻了孩子的决定,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作决定的能力?满心羞愧的我很想亡羊补牢,说:“可是,辰辰你现在长大了,有些你得自己决定。”
  女儿作楚楚可怜状盯着我看。
  我被看得心慌,心生一计:“这样吧,既然你不能决定,妈妈就先自己吃水果了。你再想想,想好了自己去弄。想不好今天不吃水果也没有关系。现在还有10分钟就到你的洗漱时间了,注意时间哦!”
  5分钟后,我很从容地提醒她:“辰辰,还剩下5分钟哦。”她站起来,自己去冰箱拿了个苹果,洗了洗,然后到客厅捧着苹果跟哈利·波特继续约会。
  因为是我一次次强行推翻女儿的决定,才导致她慢慢不肯作决定。孩子不会归纳整理这一切的由来,但我不可以不归纳整理。所以对“有些选择,必须要孩子自己决定并承担结果”的理念,我越来越上心,开始慢慢渗透给孩子。
  反思:不再以母亲的名义强迫你
  一个双休日,因为下雨蜗居了大半日,下午我决定带女儿出门溜达。
  出门前我们讨论过:她要去图书馆,我想去看电影。
  女儿郁郁不乐:“我不要去看电影。”
  我继续动员:“电影也很有趣啊,《哈利·波特》你不是很喜欢吗?”
  “可是,如果现在去看电影,看完后图书馆就关门了,那么,我这个双休日就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了……”女儿撅着嘴说道。
  我突然醒悟过来:我又在以母亲的名义强迫她放弃自己的决定——对于成年人来说,惯性思维是多么的可怕,尤其是面对无力抵抗成年人的儿童时。
  理智上,我一直提醒自己:孩子是有着自己独立人格的自由个体,不是我的附庸,我对她没有绝对的主权。但是感情上,一直觉得孩子还小,我有权并可以替她作决定甚至更改她的决定。
  每星期至少去一次图书馆是女儿的心意,甚至是她一周学习生活的期待。她对图书馆的向往远远甚于对电影院的向往。而我,惯于用母亲的名义去强行要求她放弃自己的意愿?因为女儿不是个会撒泼的孩子,即使不开心也最多抑郁不会哭闹,我就一次次勉强她?如果她自己的心愿总是得不到顺遂,她的计划总是会被否定,那么,最终我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她会渐渐对自己失去自信,她会渐渐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
  遽然心惊!
  我马上改变方向,送女儿到图书馆路口。
  她快乐地向图书馆走去,打着伞,背着包——包里有手机随时跟我联络,跳跃着跟我挥手说再见,还特意叮嘱我一定要到闭馆时间才能去接她。
  看着女儿的背影,我想起龙应台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其实,何止“不必追”儿女,更是“不能勉强”“不能干涉”儿女。
  我想:所谓父女母子一场,陪伴或许是最好的方式。陪伴孩子不断跌跌撞撞,陪伴孩子不断犯错,然后看着他不断自省、不断成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其他文献
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中国儿童中心举办了“守护儿童,远离伤害——儿童用品安全行”主题活动,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在活动上发布了《童装消费指引》。  《童装消费指引》中建议,家长尽量到商场等正规经营场所购买童装。为防范化学污染,应尽量购买浅色、不含荧光增白剂或不含涂料印花的童装,尽量不要购买经过抗皱处理、或刺激性气味特别浓重的童装。购买时应查看产品标识是否齐全、内外标识内容是否一致,尤其要注意产品安全类
期刊
雪宁,定居台湾的北京妈妈,著名音乐家付林之女,华德福教育研修者、提倡者。2013年出版《爱和陪伴——乐活派妈妈的“慢教养”手记》,书中记述了这位北京妈妈在台北亲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和育儿感悟。  当谈到对教育的理解时,雪宁写下: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一份功课,借由与孩子的朝夕相伴,让我们重新体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进而回溯自我,向孩子学习那最纯真的心。  让女儿浸润在传统文化中  在做母亲之前,雪宁靠着自
期刊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具有亲社会品质的儿童取得的成就更高、社会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患有各类心理疾病的概率更低,同时亲子关系也更良好。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
期刊
名人小档案:  郑哲敏,出生于1924年10月2日,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初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4年,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父亲郑章斐是当时著名品牌钟表亨得利的合伙人,为人诚实,很有远见。身在商海的郑章斐在家中从不谈论生意经,总是劝勉子女好好念书,学点科学。在父亲的影响下,郑哲敏兄妹一心向学,个个学有所成。  睿智
期刊
皇甫军伟,著名教育实践家,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他倡导并践行“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理念,让无数家庭受益。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李某由于涉嫌轮奸被公安机关拘留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个从小就披着名人之后光环的孩子有着令人羡慕的童年,他4岁入选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8岁学书法,获奖无数;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然
期刊
我是本科学历,中学语文教师;儿子是初中生,语文、英语学得超烂,数理化兴趣浓厚。  我浪漫而感性,一首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听一遍又一遍,泪流满面一次又一次。儿子睿智而理性,哪天不摆弄一下电阻器、发动机、试管、试剂等物理化学器材,不看《我们爱科学》之类的书就睡不着觉。  妈妈和儿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交集不断,摩擦不断,令人无奈而又好笑。  吃午饭的时候,儿子吐出了红烧肉中的茨
期刊
8岁儿子看《西游降魔篇》被吓到了,怎么办?  江苏无锡市一家长来信咨询:8岁的儿子跟哥哥去看《西游降魔篇》,刚看就害怕了,要回家,哥哥不让,只好看完才一路哭着回到家。这两天儿子哪都不敢去,不敢独处、独自睡觉,吃饭吃得好好的,会突然哭起来。问他害怕什么,他说他不敢想,妖怪很吓人……请问我应该怎么做呢?  答:目前,国外有些国家对电影设有分级制度。比如,美国电影协会会组织由家长们组成的分级委员会,根据
期刊
源源是个任性、倔强、调皮、好动的孩子。开学第一天,他妈妈悄悄告诉我:“我家源源特别好动,不懂事,您就多费心了!”  果然,在自由活动中,源源一会儿爬上攀登架,来个“倒挂金钟”,一会儿在小椅子上“金鸡独立”,一会儿又在地上学猴子“翻筋斗”。今天刚上完美术课,他便打算从椅子上“飞”下来。我连忙上前:“不行不行,你快下来!”可源源却认真地告诉我:“没关系,我是孙悟空,我会腾云驾雾。”话刚说话,他便一个纵
期刊
有这样一位爸爸,在对女儿的教育上,独辟蹊径开创了鲜有的“天空育儿法”,让女儿在深深的好奇和浓浓的兴趣中爱上天文,爱上科学。他就是汪洁,一位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科普作家,著有《时间的变形》《外星人防御计划》等科普作品。  认识天空——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汪洁的女儿6岁,叫汪若水,取自老子《道德经》里“上善若水”之句。若水虽然还在上幼儿园大班,但天文知识远远高于一个小学生的水平。这与汪洁发明的“天
期刊
小姑一家四口来我们家吃饭,晚饭后,儿子壮壮闹着要去超市,于是,我们一行七人开车去逛大润发,顺便买些日用品。  超市大厅的左面是一排排购物的推车,我们拉出推车起身向前走,我习惯性地回头一招手:“宝贝……”咦?儿子呢?不过一眨眼的功夫,这小人呢?大家面面相觑。  一下子,我慌乱起来,焦急地四下张望,平时在网上、电视上、路边的电线杆上经常看到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时我恨不得有孙悟空的本领,变出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