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技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交流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英语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交流思想、感情和科学文化的工具。这种交流离不开英语各方面的能力,更离不开英语口语能力。本文主要就英语教学中提高口语能力的途径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口语;能力
当前,我国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都是“应试英语”,即:纸上谈兵时能挥洒自如地应对各种类型的英语题,遇到需要说英语的场合却连简单的内心感受也表达不出。所以,我们周围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中国式英语亟需加以改进,这严重违背了学习英语交际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的英语发音
发音的正确清晰是口语的第一关。要准确掌握英语的发音需要经过一个刻意追求的过程。学发音要有一个阶段狠劲地注意口形和发音部位。不妨“勉强”一些,“夸大”一些,像京剧道白那样“过分”地咬准。然而,从笔者给学生上口语课所掌握的情况看,学生的语音基础相当差,班里仅有约20%的学生发音基本正确,绝大部分学生发音存在问题。所以,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正确发音的重要性,即标准的发音是学习者外语口语素质的基本体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一些极其容易出错的发音,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出,让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尽可能多地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发音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原声材料模仿练习并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例如,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通过模仿不仅可以纠正每个单词的准确发音,还可以有意识地学习纯正英文中的语调及地道的表达方法,从而增加对英语的语感。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阻力,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是缺乏自信或出于害羞,怕说错了被人家笑话。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大胆子“厚着脸皮”去说,不怕犯错误;要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使之产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强烈愿望。作为教师,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和需求,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在练习的过程中,难度从易到难,尽量把问题按照学生的水平有意识地区别开来。对每个人不同的错误,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必然能够改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注意到,并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应有极大的耐心,要善于引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多媒体教学可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英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寓学于乐,使学生的英语交际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变传统思维,改善教学方法。英语口语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教师开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把金钥匙。因此,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各类方法以激起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兴趣。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只有词汇、语法、阅读等是基础而忽视了口语的重要性。
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任务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交际为目的,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口语课中可以有效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任务,先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所需要的素材,尽可能营造更接近真实的交际语境,组织学生评论经典影片、组织演讲或辩论、分角色表演,等等。教师在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总结点评,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和语用错误,让学生加深对所讨论话题的理解。在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很多老师在课上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接龙、场景描述、分组练习、分享感受、比赛等方法,这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与加强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构成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是培养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民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种借助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中式英语。例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據汉语表达习惯会说:“You go first.”或“Go first 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说法是“After you”。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文化导入,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际。要明确“在什么场合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文化背景差异意识。为了成功地充当两种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研究外国文学、看外文影片等途径,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针对教材出现的具体文化现象随教学加以讲解,指出其文化内涵。这样既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掌握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又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长期的口语练习后,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就会显著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D].李小菲.西南大学.2012.
[2]浅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J].陈满平.海外英语.2010(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口语;能力
当前,我国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都是“应试英语”,即:纸上谈兵时能挥洒自如地应对各种类型的英语题,遇到需要说英语的场合却连简单的内心感受也表达不出。所以,我们周围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中国式英语亟需加以改进,这严重违背了学习英语交际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的英语发音
发音的正确清晰是口语的第一关。要准确掌握英语的发音需要经过一个刻意追求的过程。学发音要有一个阶段狠劲地注意口形和发音部位。不妨“勉强”一些,“夸大”一些,像京剧道白那样“过分”地咬准。然而,从笔者给学生上口语课所掌握的情况看,学生的语音基础相当差,班里仅有约20%的学生发音基本正确,绝大部分学生发音存在问题。所以,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正确发音的重要性,即标准的发音是学习者外语口语素质的基本体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一些极其容易出错的发音,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出,让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尽可能多地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发音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原声材料模仿练习并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例如,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通过模仿不仅可以纠正每个单词的准确发音,还可以有意识地学习纯正英文中的语调及地道的表达方法,从而增加对英语的语感。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阻力,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是缺乏自信或出于害羞,怕说错了被人家笑话。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大胆子“厚着脸皮”去说,不怕犯错误;要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使之产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强烈愿望。作为教师,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和需求,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在练习的过程中,难度从易到难,尽量把问题按照学生的水平有意识地区别开来。对每个人不同的错误,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必然能够改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注意到,并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应有极大的耐心,要善于引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多媒体教学可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英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寓学于乐,使学生的英语交际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变传统思维,改善教学方法。英语口语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教师开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把金钥匙。因此,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各类方法以激起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兴趣。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只有词汇、语法、阅读等是基础而忽视了口语的重要性。
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任务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交际为目的,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口语课中可以有效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任务,先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所需要的素材,尽可能营造更接近真实的交际语境,组织学生评论经典影片、组织演讲或辩论、分角色表演,等等。教师在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总结点评,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和语用错误,让学生加深对所讨论话题的理解。在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很多老师在课上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接龙、场景描述、分组练习、分享感受、比赛等方法,这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与加强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构成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是培养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民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种借助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中式英语。例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據汉语表达习惯会说:“You go first.”或“Go first 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说法是“After you”。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文化导入,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际。要明确“在什么场合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文化背景差异意识。为了成功地充当两种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研究外国文学、看外文影片等途径,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针对教材出现的具体文化现象随教学加以讲解,指出其文化内涵。这样既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掌握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又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长期的口语练习后,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就会显著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D].李小菲.西南大学.2012.
[2]浅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J].陈满平.海外英语.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