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来源 :煤质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检测是构成煤炭绿色开采、 洗选加工、 分质转化、 洁净燃烧、 末端治理与贸易结算等过程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发展可促进煤炭清洁利用.对煤炭采制样技术、 煤炭检测方法、 检测数据采集系统、 标准物质等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并从国家及行业相关政策支持、 现代煤化工产业驱动、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等层面对煤炭检测技术发展进行思考.研究表明:机械化采制样装备系统化是煤炭检测未来发展的趋势,煤炭检测相关标准对规范我国煤炭贸易市场和指导企业合理用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煤炭检测设备向着自动化、 高效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标准物质的应用推动了煤炭检测技术的进步,煤炭检测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符合现代煤炭检测实验室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国家及行业相关政策的支持、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驱动、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提升能够促进煤炭检测技术向着标准化、 智能化、 快捷化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巨厚松散层下煤层开采地表下沉较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为揭示不同参数对地表下沉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松散层厚度与基岩厚度比、煤层埋深与煤层厚度比2个尺寸参数,以及基岩抗拉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3个力学参数在地表下沉中的作用.模拟分析表明:下沉系数呈现随着松散层厚度与基岩厚度比的增加迅速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下沉系数呈现随着煤层埋深与煤层厚度比的增大线性降低的趋势,下沉系数呈现随着抗拉强度的增大逐渐降低的趋势;基岩厚度一定时,存在临界黏聚力数值和临界内摩擦角数值,在小于临界值的范围内提高黏
刮板输送机是煤矿综采工作面大型输送设备,中部槽作为刮板输送机承载部件,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井下煤炭的输运效率.然而,现有的试验方法难以准确预测中部槽的输运状态和使用寿命.为深入研究煤散料在中部槽中的输运特征,散料对中板造成的磨损特征及其机理,利用离散元法建立了煤散料与刮板输送机中部槽耦合作用模型,采用校正后的模型参数对中部槽输运状态、中板的磨损、散料和中板的受力特征,包括不同满载情况下煤散料运动学形态、不同满载情况及不同含矸率下中部槽中板磨损,以及不同区域和不同满载情况下中部槽中板的受力进行预测
采用概率综合评价法,基于市政道路进行研究区域评价单元划分,建立城镇燃气输配系统中低压管网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管网风险值,根据计算结果对评价单元风险等级作出判断.
介绍城镇燃气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根据武汉某燃气公司采取总公司集中管控、分子公司区域管理的模式,从创新管理架构搭建、技术创新信息管理、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创新孕育机制、创新容错机制等方面,研究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为解决煤矿无人驾驶车辆自主定位这一重要问题,研究了车辆在巷道环境中行驶时的蒙特卡罗定位方法.首先进行了场景分析,综合考虑工作任务和行驶安全性,得出车辆纵向和侧向位姿状态估计的不同要求,其中沿巷道轴线方向的车辆纵向位置在需要时获得,相对巷道中心线基准的车辆侧向位置和转向姿态角应实时精确解算,由此指出基于特征测量的定位方法在巷道环境应用时存在的局限,讨论了侧向激光测距扫描的适用性.进一步将矿井全域地图分解为典型场景区域地图的集合,提出了将车辆自主精确定位问题维持在一个典型场景所对应的区域地图范围内进行的策略.
为提高煤炭开采的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面输送设备潜在的生产能力,改善工作面设备配套的合理性,以全面提升刮板运输系统的运输效率为背景,通过国内、外同类产品刮板链速的对比,结合变频调速技术在刮板运输系统中的成功应用,系统阐述了提升刮板链速的可行性.针对刮板链速提升后,高速煤流对刮板运输系统的各个“拐点”的冲击增大的现象,结合当前中厚煤层开采中大块煤对刮板运输系统造成的危害,在总结煤流运输通道发生堵塞的规律基础上,将刮板运输系统中容易发生堵塞的位置分为过渡段、卸载口、入料口、爬坡段.基于散体煤的在刮板运输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基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基本国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和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利用形成了集合理利用、 转化和污染物控制为一体的洁净煤技术体系,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推广应用中仍面临转化过程基础理论、 工艺优化等核心问题探索以及解决反应器放大、 系统集成等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煤制液体燃料及化工品、 煤炭气化、 煤炭高效燃烧和污染物控制及碳减排等4个方向进行攻关,从理论探索、 核心技术开发、 工程应用技术等方面解决
依据炼焦煤性质对其分类可促进炼焦煤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煤岩学方法是焦化工业中监控原料煤质量的实用手段.主要阐述煤岩学基本概念、 炼焦煤应用中常见的煤质问题、 炼焦煤的分类及其意义,并对煤岩学在炼焦煤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煤岩测试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由探讨可知:关于炼焦煤的分类,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均注重煤质的可比性,分类方法需简便易行且分类指标精炼;而企业层面所需的分类,重点注重煤种之间相互可替代性,即分类指标越多则越易利于控制煤质,但无论何种分类方案,煤岩指标均为不可或缺的指标,因此既不能将炼焦煤常见的煤
对煤加氢液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行为及在气、 液、 固三相产物中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可为低阶煤的高效洁净利用奠定理论基础.在0.01 t/d连续试验装置完成新疆白石湖煤加氢液化连续试验,采用微量硫氮分析仪、 氮化学发光气相色谱仪(GC-NCD)、 电喷雾电离(ESI)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液化油及残渣中的含氮化合物进行分子识别表征.结果表明,原煤中含量较多的季氮,在液化条件下转化为NH3,迁移到气相产物中,液化残渣中以稠环形态的吡啶氮和吡咯氮为主.
煤油共炼技术可以实现煤与重油的协同转化,但反应效果受原料性质影响较大.以催化裂解(DCC)油浆配制的油煤浆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重油性质以及制浆工艺条件对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影响,分析油煤浆表观黏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黏度仪考察了不同浓度油煤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黏温特性.结果表明:DCC油浆中含有丰富的芳环结构化合物,芳香分含量高达54.83%,同时脂肪烃结构也较多,母核分子结构较小.DCC油浆呈牛顿流体特征,性质稳定,自身黏度不高,具有良好的输送加工性能.DCC油浆与凉水井煤所制油煤浆为非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