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在读书界引起一阵骚动。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并且仅仅是演说。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形势,描述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特点,提出“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并认为当今时代“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作者将当代世界文明分为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第二部分描述了世界主要文明的发展变化和力量对比。通过西方与非西方讲述了西方社会影响力的削减和非西方社会影响力的增加。第三部分揭示文明对于新的世界秩序形成、发展的影响。文明的种类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秩序中定位的基本依据,会对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共性促进合作,而文化差异则加剧冲突。第四部分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详细分析,发现世界重大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对战争的分析,发现重要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作者还对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关系、中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人来说就是帝国主义”。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是作者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批评、建议和对未来世界秩序的预测。最后对于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预测,认为中美大战也是“文明冲突论”推导出的结果,令人不寒而栗。最后作者提出了解决文明的冲突的办法,即建立世界新秩序。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他在书中讥讽了美国自1917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Universalist)野心和论调。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因为,西方人坚信的西方文化普世论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它是虚假的;其二,它是不道德的;其三,它是危险的。之所以说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是因为其它文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之所以说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普世论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帝国主义”;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可能导致文明际大战”。亨廷顿认为,代替西方文化普世论的,应该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要求不同文明相互适应。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他认为这种相互适应已然存在。作者在引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本书的中心论点: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然而,新秩序的制定者,或许是全部的国家的代表们一同制定的。但是,事实上是,新秩序一定是几个大国博弈的结果,小国只是尾随大国做出些违背意愿的阿谀奉承摆了。
  所以,就像亨廷顿说的,在一个世界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政治原则对于一个持久的共同体来说只是一个易变得基础。所以各国应该重视本国的文化,本国的文明,努力发展经济,让硬实力之下,软实力强化,这样才能有希望建设一个国际新秩序。而各文明之间的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文明本就是一个地区自己的特色,各国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而不是,你容不下我,我容不下你的心态。
  所以对于非西方世界而言,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发表一个值得骄傲的声明:我们将是现代的,但我们不会是你们。
  亨廷顿的这本书引起了不小的评论,有大力支持的也有相当批判的。但是不管各方意见怎样,书中的论断有些已经慢慢的被证实它的正确性,而更多的需要未来证实。
其他文献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网络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纷纷寻找自身的出路,它们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发展传统媒体。本文通过阐述网络广播的发展现状,分析出网络广播出现的必然性、广播网络的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媒介融合;话语权;自主创新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代表旧的媒介的消亡”。网络的出现虽然对传统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应坚持“三个方针”,即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十八大;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一、生
期刊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并根据历史事件为顺序进行深入的推导,文章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要思路,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着眼分析,详细的讲解了封建社会在当时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了太平天国的文化、日本的入侵、维新运动的真以伪。.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化;社会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
期刊
【摘要】:从艺术家、批评家、艺术体制的现状看中国艺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从极多主义的发起人和缘起来看批评家现状。  【关键词】:艺术教育的危机;艺术家现状  极多主义现在几乎成为了业内人士人人知晓的名词。但是极多主义的起源是怎么回事,极多主义发起人的最初想法又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极多主义最主要的发起人是高名潞,高名潞在总结极多主义艺术的观念时提到了以下几点:  l)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个人表现或再现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进行展开。从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背景意义出发,简要剖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从房地产贷款安全边际、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大资管与外汇波动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已步入流动性短缺风险。在综合前文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提高主动负债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短缺  背景意义:  08年次贷
期刊
【摘要】: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延安地区文艺界风向转变的重要标志。从1941年5月16日创刊到1947年3月27日,《解放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发行了六年多。笔者在此试图通过梳理《解放日报》上对《讲话》的理解、传播与接受,探索《讲话》产生的文艺环境与对文艺界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整风运动;传播  194
期刊
【摘要】:本文以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决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归纳毽球赛事转播的制作规律,优化毽球赛事电视转播效果。  【关键词】:毽球;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赛事转播  随着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体育运动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尤其借助电视转播,体育运动影响范围、影响深度都日益增加。毽球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运会,农运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都被列为比赛项目
期刊
【摘要】:中国水资源短缺,水库供水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系列水库的建成对于我国的水环境系统起着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水质、富营养化、环境容量、水质模拟等已经成为了水库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本文阐述了我国开展水库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历程与成果,对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水库;生态学;水质管理;湖沼学  水库是利用人工筑坝形成的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是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听力的培养,教师要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听力技能;四级考试  我国的英语教学迅速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英语教学和全国大学
期刊
【摘要】:近年来 ,西方经济史学家在对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行考察时 ,眼光不再仅仅盯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 ,而是穷根溯源 ,把工业化的历史研究引到前期的农业革命。经济史学家们渐渐意识到英国工业革命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发展过程 ,而且与农业革命密切相关。自中世纪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农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 ,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稳步提高 ,直接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欧洲特别是英国摆脱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