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晗 造美者

来源 :成都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晓晗并不介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年龄,她甚至会主动问:『你能看出我多大年纪吗?』在得到别人惊羡的赞赏时,她会很自然地谈起自己的工作。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让她有足够的成就感与人分享自己对美的理解。
  行业在变,心不变
  我们常说,美丽是女人一辈子的事业。但事实上,美并不是女性的专属。就像如今,我们追求美的心没有改变,但对美的定义却有了更多不同理解。比如人们在关注美的同时也更关注健康,在关注外在的同时也会注重提升内在,希望自己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发达的美容产业不仅仅提供美容产品和技术,也在输出关于的美的不同定义。
  上世纪90年代,刘晓晗从成都中医学院(即现在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之后跟随著名中医美容倡导者王海棠学习并长期坐诊。刘晓晗受恩师的影响很深,年轻时就已经将中医美容事业视作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从业至今30年,她非常清楚美丽产业在理念和技术上的迭代更新,也很了解女性在追求美的道路上都经历了哪些风雨。
  “上世纪90年代,焕肤概念逐渐为大众了解、接受乃至追捧,我当时所做的工作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肌肤修复体系,主要还是以养生为主。进入21世纪后,我发现有两大类肌肤问题出现得比较频繁:一类是因过度保养引起的激素性痤疮,一类是因大量使用铅、汞超标的化妆品所引起的黄褐斑、蝴蝶斑等皮肤问题。近几年来,肌肤敏感也逐渐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年轻女性当中较为普遍,我现在专注研究的也是皮肤抗敏这一领域。”
  美容行业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刘晓晗所处的中医美容领域,理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但无论行业如何变化,刘晓晗对中医美容的信心从未改变。我国在发掘和运用中草药美容方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大量医学典籍当中均有相关记载,“中医提倡辨证施治,这与美容护肤的理念不谋而合。很多皮肤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解决了面子,更要解决里子,中医美容能够提供一个内调外养的解决方案”。
  用数据定制美丽
  刘晓晗认为自己是一位美的追随者,她愿意尝试多种医学美学手段,比如将传统美容理念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
  2008年左右,刘晓晗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地的皮肤医疗机构里做了大量的考察工作后回到成都。她发现医学美容界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医学美容行业被做成了一条流水线,产品和技术严重同质化,很多客人得不到和消费相匹配的服务”。刘晓晗强调:“医学美容本质上是一种医学手段,应该建立在科学和专业的医学技术基础上。我们去医院看病需要挂号看门诊,医生根据不同的病因开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其实医学美容也是一样的。
  经过思考与观察,刘晓晗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思路:创办专业的科技美肤诊所,专研基础护肤与中医养生,打造一个全新的定制美肤产业,并实行系统化管理和终身制服务。她进一步解释道:“要为每一位客人建立皮肤档案,针对不同皮肤情况制定专属治疗、养护计划,并实行全程有效跟踪。”
  这听上去像是大数据在美容行业内的全新应用,不过刘晓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对互联网思维不敏感。在接受采访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对记者强调着基础护肤的重要性,从基础做起也是她的经营理念,不贪多不求全,安全第一,且耐心十足。
  30年有始有终
  刘晓晗是在行业沉淀30年之后才选择创业的,可以说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龄创业者”。她说自己创业是因为时机到了——自身已拥有较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完全达到了她对医疗硬件设备的要求。刘晓晗渴望将中医美容在医学美容行业进一步发扬光大,“我最渴望看到的未来,是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专利核心技术,与国外医学美容科技分庭抗礼”。
  未来两年,刘晓晗将在成都陆续开办中心美容医院和区域分院,逐步覆盖城市中心区域,“成都是一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是勇敢而直接的。他们十分热爱迎接新事物,我们相信这里会有让我们的理念和品牌健康成长的土壤”。
  除了对成都市场有信心,刘晓晗也对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表现出了信心,她说:“过去美容机构的主力消费群体是35岁以上的成熟女性,现在不一样了,更多年轻的女性也愿意进美容机构消费,我想是因为大家对美容护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所致。而且一如我之前分析的,敏感肌和痘痘肌成为都市女性面临的主要皮肤问题,针对这类问题,需要在基础护肤环节加强清洁与护理,同时还要注重生活作息的调整。市场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美容机构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皮肤保养的功能。改变思路,抓住年轻消费群体,才是发展的关键。”不过年轻消费群也有一个问题,“治好了就不来了”,刘晓晗笑道。但无论如何,她必须要尝试一把。
  在一个行业坚持30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份坚持源于刘晓晗身为医者的骄傲与自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30年源源不断的成就感也让她走得格外坚定,“医生嘛,有时候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的。但这不是最让我激动的,我经常感动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其他文献
“冷酷仙境”是尘世的、充满欲望的,“世界尽头”是“我”精神的化身与变体。  本书成书于1985年,正是新兴的电脑技术把旧有世界弄得一片混乱的时候,村上春树大概对此感到了恐惧,因此书中有些自闭的主人公萌生了逃到“世界尽头”的想法。在内心小小的“世界尽头”里,美丽而跟不上世界进化节奏的独角兽,成了那个世界的主宰。那个世界没有新技术、没有庞大组织,人们的关系松散随意,河流以平缓不变的慢速度缓缓穿过世界,
期刊
成都工美三楼齐贺迎新年  农历新年临近,成都工美旗下凤祥楼、七宝楼、锦官银楼三店齐贺迎新年,推出萌猴金饰立减特惠抢不停活动,品牌珠宝折扣多,还有个性定制、零利润秒杀、礼券红包惠不停等多重优惠。  春熙路上的凤祥楼已换装完毕,喜庆大红“新装”年味十足,在特设外展区不仅可以观摩传统工艺传承者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还可抢购到蜀绣、竹编、漆器、银花丝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特色礼品及特色旅游纪念品、手工
期刊
摘要: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将翻译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活动。其显观认为,语言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来决定的。由于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识解方式不同,便使得原文与译文在传递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各种识解方式的转变都会对翻译过程中信息的重组带来巨大的影响。以认知语言学为背景,以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为基础,从详略度、主客观性和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译者在进行
期刊
摘要:品格教育是美国重要的道德教育理论,目前我国国内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内容涉及美国品格教育的现状及历史发展进程、理论探究、实践、启示及评价等方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文献数量不足、存在研究薄弱区和研究方法有待丰富等问题。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110904  Char
期刊
50岁那年,闵家琳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申请调到了华西医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从零开始做起,研究听力语言康复。女儿的一场意外,促使她将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听力语言康复事业。  一个妈妈的救赎  1937年,闵家琳出生于书香门第;1959年,她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68年,她的女儿出生;1970年,她1岁零8个月的女儿从二楼摔下导致失聪,闵家
期刊
摘要:病历审查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的基础环节,是鉴定结论客观公正性的根本保障。《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专家鉴定组应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但实践中,医学会却不履行其病历审查义务,存在着病历审查义务的“转移”、病历真实性的审查不清、文件检验 “全盘接受”等不规制现象,使病历资料的证据价值大打折扣,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受到强烈冲击。因此应对病历审查主体予以规制,完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审查,
期刊
说起肖全,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或许是“我们这一代”几个字,或许是马克·吕布拍摄的他的那张黑白照片。然而在接受采访的这天出现的,是一个身穿中式棉袍,一心一意烹茶的肖全,一个眼中闪着光彩,开玩笑地问摄影师“我帅不帅”的肖全。  用心、尽心地观察  1月23日,肖全受好友朱哲琴邀请,作为特别来宾参加了“茶语花事的东方美学·【看见民生】方所成都店体验沙龙”活动。活动现场,肖全没有带相机,卸去摄影师身份的他一心
期刊
摘要:古罗马时期所创造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包括诉讼系属和判决的既判力两层含义。由于“一事不再理”原则合乎逻辑地向前发展,近现代既判力理论在承继了判决的既判力这一内涵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既判力理论和“一事不再理”原则虽然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两者存在共同的逻辑前提和制度目标,结合概念、制度和实践相互作用的分析方式,这可以为中国既判力理论的建构提供一种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深入探讨中国既判力理论
期刊
摘要:研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不仅要考虑数量因素,还应该考虑结构因素。可引入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技能型人力资本概念,构建人力资本结构模型。利用2000年~2009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对新疆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分析,人力资本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仅从人力资本总量角度分析,将低估了人力资本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人力资本结
期刊
我们之所以要跑,要登高,要远行,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让自己在平地上生活得更好罢了。  曾经有很短的一段时间,我热爱过爬山运动——注意是爬山,不是登山。我爬的是青城山后山,爬这种高度的山在运动达人眼中大概跟步行没区别,但我第一次爬山完全是“不行”,到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才逐渐找到了步行的感觉。  我爬山,一是为了散心,二是为了健身,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的情怀傍身。况且,要是想体验一番“会当凌绝顶”的感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