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监测血管对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的影响

来源 :临床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3545197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监测血管对脑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12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作为输入动脉,选择窦汇、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于Willis环连续3个平面绘制感兴趣区(ROI),当输入动脉不变,改变输出静脉时或当输出静脉不变,改变输入动脉时,测量全脑灌注成像同一侧(右侧)ROI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3个层面的平均值,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相应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输出静脉改变时,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变输入动脉时,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出静脉为上矢状窦,输入动脉分别为ICA、ACA时,C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入动脉分别为ACA、BA时,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不同的输入动脉对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有一定影响,但选择不同的输出静脉对灌注参数值无明显影响,因此,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输入动脉可选择靠近病变区域的动脉,而输出静脉可选择任意显示较好的静脉。
其他文献
对医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干预,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分析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医学生环境素质的影响程度并探索适宜高等医学院校环境教育课程设置的方式。
总结了近年来血液内科学的见习教学工作,形成如下体会:只有科室重视教学工作,根据学科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临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