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壶春瓶始烧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宋代,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酒具。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元明建水窑也大量烧制玉壶春瓶,并用于随葬,在建水古窑遗址、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地、红河牛皮寨明代墓也有出土。其特征为青釉青花,这是建水窑青花与内地青花最大的不同点。其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器型大,装饰形式活泼,画笔流畅,具有粗犷润泽的美感。广泛采用缠枝花、牡丹、莲花、鱼藻、狮子、菊及杂宝等传统纹饰为题材,配以写意花鸟、山水以及动物题材,构成了一幅幅祥瑞图案,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既继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
一、建水青花玉壶春瓶的考古发现及特点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建水窑玉壶春瓶主要出土于明代土坑墓中,一般与炉、碗、盘组合,如在个旧王林寨墓共发现33件,红河牛皮寨明代土坑墓中也发现有10余件,而泸西和尚塔、蒙自瓦渣地、建水苏家坡等火葬群,均不见或者很少见,民间也有相当数量的青花玉壶春瓶传世。玉壶春瓶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其口外撇,装入酒后重心下移至腹下,细颈便于把握,应是斟酒的瓶具。据称王林寨明代土坑墓葬主人“是入滇屯垦的汉族及其后裔”,用瓶类与炉、碗、盘组合随葬,当与汉族移民的丧葬习俗有更多的关系。
二、建水青花玉壶春瓶造型及工艺
建水窑玉壶春瓶为典型的青釉青花,基本造型是撇口、细颈、削肩、硕腹、圈足,由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亭亭玉立,极为典雅。器型大小不一,通高在36~9厘米之间,可分为卷沿、侈口、盘口、蒜头、双耳等形制。
1.卷沿玉壶春瓶
青花卷沿玉壶春瓶,主要出土于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地和红河县牛皮寨明代土坑墓地,其基本特征为卷沿,细长颈,斜弧肩,圆鼓腹,胫部缓收,腹部圆润,呈椭圆形,硕大丰满,最大径在腹中部,假圈足微外撇。如红河县牛皮寨出土的青花水波纹玉壶春瓶(图1),卷沿,细长颈,斜弧肩,圆鼓腹,胫部缓收,腹部圆润,呈椭圆形,硕大丰满,最大径在腹中部,假圈足微外撇。整体呈瘦高型。通高26.5厘米,口径5.65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7厘米。颈、肩腹部各饰一道弦纹,腹部饰水波纹,胎体灰褐色,釉呈青中泛黄,不太透明,施釉不及底,青花呈色灰暗。
2.侈口玉壶春瓶
基本器型为喇叭形口,细长颈,削肩,鼓腹(或球形腹),圈足,溜肩,腹最大径靠下,近似景德镇元代晚期风格。如青花花卉纹玉壶春瓶(图2),通高25厘米,口径6.9厘米,腹径13.4厘米,底径4厘米。口沿饰一圈花草纹,颈部饰蕉叶纹,肩部绘开光折枝牡丹纹图案,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肩腹部间饰一圈花草纹,胫部饰仰莲瓣纹,腹、胫之间以弦纹分隔。器形规整,釉色青润透亮,青花呈色蓝黑,绘画精细,装饰纹样分五层,有元代青花遗风。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折枝花卉玉壶春瓶(图3),侈口,短粗颈,鼓腹,圈足,器形敦厚。通高21.9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13.2厘米,底径6厘米。外壁施青灰色釉,施釉不及底,口沿周围涂青料。颈部饰粗线条纹,肩部饰分组折枝花果,腹部为折枝花卉,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云纹玉壶春瓶(图4),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土坑墓出土,喇叭口,细长颈,弧肩,球形腹,矮圈足。器形高大,通高35.6厘米,口径9.4厘米,腹径10.2厘米。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花果纹,腹部绘云气纹,胫部为莲瓣纹。现收藏于个旧锡都博物馆。
3.盘口玉壶春瓶
基本器型为盘口,短颈,硕腹,圈足。如青花盘口菊纹玉壶春瓶(图5),通高23.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14.8厘米,底径7.2厘米。口沿涂青料一周,颈部饰三道粗弦纹,肩部饰蕉叶纹,腹部绘菊瓣纹,肩腹、腹胫之间以弦纹分隔。器型敦实矮胖,釉色青黄透明,青花呈色蓝黑,绘画粗率随意。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
元、明建水窑玉壶春瓶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工艺成型,先由手工拉制成二至三段坯体,再粘接而成整器,然后精心修坯,修饰接痕。因此,大部胎体无明显接痕。内壁均不光滑,可见旋坯纹,触摸外壁少数有凸凹不平之感。底部多为矮圈足,有明显的旋纹和鸡心凸起。大部份胎体厚重、规整。胎壁厚在0.5~1厘米之间,足壁厚在0.5~1.5厘米之间。
玉壶春瓶一般多采用蘸釉法施釉,然后以淋釉的办法补釉,采用此法上釉,往往施不到底足,底足部露胎,瓶内壁多无釉,有淋釉、积釉现象。有时留有手沾上的釉斑或指纹印。青花料采用本地出产的碗花石提炼的氧化钴为着色剂,色泽深黑,浓重悦目,并有晕散现象。因有细开片,且深埋于潮湿红泥土中,致使尘土微粒渗入而往往出现有土红色土沁。
建水窑陶瓷多采用“龙窑”烧制,采用支钉叠烧、匣钵装烧等形式。大多数产品是采用匣钵叠烧法,即用支钉把坯体逐次隔开,入窑培烧,以免胎釉粘连,因而瓶身往往留有支钉疤痕。如个旧王林寨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腹部就有三个支钉痕,说明建水窑玉壶春瓶多为支钉叠烧方法烧造而成。
三、建水青花玉壶春瓶装饰题材
建水青花玉壶春瓶主要以折枝牡丹、开光折枝花果纹、鱼藻纹、狮子戏绣球、水波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菊纹为主题图案,并配以蕉叶纹、花草纹、仰莲瓣纹、弦纹、卷云纹等纹饰,装饰华丽繁缛,美观秀丽。一般口沿内饰青花如意纹,外壁颈部绘蕉叶纹,肩部饰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腹部绘一束莲、缠枝牡丹、折枝牡丹、折枝莲花或狮子戏绣球、鱼藻纹、鸳鸯戏莲、云纹等,胫部以双勾莲瓣纹或云纹为饰。尽管纹饰稍显单调,缺少变化,但用笔洒脱淋漓,豪放自如,充满了民间生动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装饰题材
1.鱼藻纹
鱼藻纹为建水青花鱼纹装饰的代表性图案,多绘于青花玉壶春瓶的肩部和腹部位置,以鱼与水藻纹结合构成主体纹饰。青花鱼纹玉壶春瓶出土及传世品较多,仅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就出土了9个。玉壶春瓶上的鱼藻纹多为二方连续展开图样,一般由两条或三条鱼首尾相接,比盘心的鱼更肥硕,也更为写实,画工更加精细,有的腹部露白或描成网格状,也有绘成平行斜线,绚丽多姿,衬托出鱼儿的神采。如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图6),高26.3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8.4厘米。口沿内侧饰青花花草纹一周,颈部饰蕉叶纹、开光折枝花果纹,肩腹间以人字纹一周相隔,腹部饰鱼藻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瓣纹。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黄,为明代中期建水窑产品。活灵活现的鱼还常常与莲花、柳条、水藻等结合在一起,图案生动活泼,增添了祥瑞的气氛。如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图7),明初器。高26.9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14.7厘米,底径7.8厘米。通体装饰由六组青花纹样构成,口沿内侧饰青花水波纹,颈部蕉叶纹、开光折枝花果纹,肩腹间以人字纹一周相隔,腹部饰鱼藻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瓣纹。装饰繁缛,有元代遗风。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鱼藻纹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是人们追求幸福美好、求吉纳福的传统心理的反映,体现了建水青花装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风格。
2.狮子戏绣球
在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建水青花狮纹常常与绣球、祥云、绶带等搭配组合成“狮子戏绣球”图案,常用于玉壶春瓶腹部做主纹饰。其构图特点是:一般由2至4只狮子呈二方连续展开,狮子采用写意的笔法,头大而圆,回首曲体,扬蹄飞奔,毛发后飘,尾巴上翘,四足扬起,足上腾起云烟,追逐绣球,绣球为螺旋纹圆球,上缚美丽的飘带,飘扬缠绕得很远,吸取了民间舞狮的造型,图案生动形象,夸张精妙,极富动态,洋溢着神秘飘逸的民间生活气息。如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葬出土的青花狮子戏绣球纹玉壶春瓶(图8),通高35.6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0.2厘米。口沿内侧饰青花水波纹,颈部蕉叶纹,肩部饰开光折枝花果纹,肩、腹部之间以一周如意卷云纹相隔,上腹部饰狮子戏绣球纹图案,下腹部饰一周卷云纹。
3.鸳鸯和莲纹
相传,鸳鸯白天雌雄成对游弋,夜晚则掩翼合颈而眠,因而古人视鸳鸯为爱情象征。建水青花装饰中的鸳鸯皆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合,构成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等,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如青花鸳鸯戏莲纹玉壶春瓶(图9),通高30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9厘米。内施白釉,外壁满绘青花纹饰,颈上半部绘蕉叶纹,下半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主题图案为鸳鸯戏莲,近足处是仰莲纹装饰。
4.牡丹纹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誉,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建水窑最典型的牡丹纹样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牡丹花朵等。缠枝牡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主要用于玉壶春瓶腹部的装饰。其枝茎连续,起伏缠绕成一圈,大花大叶,叶子采用一笔点划,实笔涂绘,呈葫芦形或爪形,花朵则先勾画成花瓣轮廓,再内涂绘花瓣,多留有白边。花瓣描绘细致,中心为圆花蕊,四边各有团状花瓣,呈现鲜艳华丽盛开的情形。除了采用单一的牡丹组成多种纹样形式以外,还往往将牡丹与动物或其他花卉结合起来,组成更加生动多彩的纹样图案。如青花玉壶春瓶(图10),通高19.7厘米,口径6.3厘米,腹径10.6厘米,底径5.6厘米。口沿饰一圈弦纹带花朵纹,颈部饰蕉叶纹,肩部绘开光内套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胫部饰变体仰莲瓣纹。釉色青灰透明,遍体布满细开片,青花呈色蓝黑,土沁严重。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盘口牡丹纹玉壶春瓶(图11),盘口,短颈,硕腹,圈足。高22.6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6.4厘米,通体分两层装饰折枝牡丹纹,并用弦纹相隔。外壁施半釉,釉色青灰,青花呈蓝黑色。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
5.莲瓣纹
莲瓣纹是建水窑青花玉壶春瓶装饰上运用最普遍的辅助纹饰,多见于肩部、胫部等位置。一般由外粗内细的双框组成,内外框的绘画手法基本与元青花相同,但莲瓣大,绘画较简洁、草率。不独立成瓣,即莲瓣相连,外框互相借用边廓线,莲肩或方或圆。内框细线勾成,莲瓣内纹饰与内框线条连笔,套如意云头纹和水涡纹,从上往下排列,框内留白较大。与元青花八大码独立成瓣、不借用边线有所不同,如图8、9、10等。
6.云纹
如意云纹也称“垂云纹”。受景德镇元青花的影响,建水青花大量运用其装饰玉壶春瓶,如意形云纹常用在玉壶春瓶的下腹装饰,有时作为开光装饰的轮廓纹出现,多呈如意形。如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葬出土的青花云纹玉壶春瓶(图12),通高27.8厘米,口径7.7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7厘米。颈上部饰蕉叶纹,中部绘云雷纹一周,下部至肩部饰倒置蕉叶纹,肩部依次饰火珠纹、云纹、云雷纹,腹部绘以云纹、花卉、日月等构成的风景图案为主题纹饰,胫部饰仰莲瓣纹,纹饰繁缛华丽。也有画抽象的卷云纹为主纹饰,运用于玉壶春瓶的主要位置。如青花卷云纹玉壶春瓶(图13),高18.5厘米,口径7.6厘米,腹径12.7厘米,底径6.7厘米。整体装饰由4组青花纹饰组成,颈部绘四道青花弦纹,肩部为蕉叶纹,腹部绘圈云纹为主纹饰,类似纹饰也见于青花碗装饰。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玉壶春瓶(图14),高16.4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9.9厘米,底径4.8厘米,肩部饰大写意牡丹纹,下腹为云气纹,画工单调,随意草率。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也有由3个至6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用于玉壶春瓶腹装饰。如青花开光玉壶春瓶,其肩部由三组如意云头组成(图15)。
7.蕉叶纹
蕉叶纹主要装饰于建水窑青花玉壶春瓶颈部或肩部,瓶颈蕉叶纹多为仰形叶式,以蕉叶作二方连续展开,围瓶颈一圈,根部连在一起,蕉叶略呈长三角形,叶尖部呈尖角,叶边为斜弧线,明显加粗,中茎为双线,中间留白,叶脉呈上斜状,与景德镇元末明初风格相近。也有双层即两片蕉叶间再加一片蕉叶,只是比较细狭长且简单,这种两层蕉叶由上下两组正倒对称,叶纹为直立形,叶边从叶尖处左一笔右一笔往下绘成;从叶端往尖处两笔画成,叶边线较细者,画出波纹状的叶轮。中茎两条线画至叶尖,叶心留白,叶纹理用细线画成。如2002年,在个旧市大桥片区实施旧城改造时发现玉壶春瓶颈(图16),口径8厘米,残高12厘米,口沿饰青花花卉纹,下接两条青花弦纹,瓶颈饰茎实蕉叶纹,叶心留白,这种中茎实心蕉叶纹在建水窑中实属少见。
8.水波纹
水波纹常与动物组合,构成水波鱼纹、水波荷花纹、水波鸳鸯纹、水波鸭莲纹等吉祥纹样,出现于建水青花玉壶春瓶装饰中,也有用做器物主题纹饰。如红河牛皮寨出土的青花水纹瓶(图17),通高27.4厘米,口径5.9厘米,腹径15.9厘米,底径8.8厘米。外壁施半釉,腹部饰两圈水波纹,青花淡蓝色。
(二)装饰风格
装饰风格上,建水青花玉壶春瓶广泛借鉴元青花的特色,不断创新提高,形成繁缛型和疏朗型两类。繁缛型全器均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装饰青花纹饰达4~6层之多,基本为主题纹饰间以弦线分隔,少数以辅助纹饰相隔。疏朗型装饰,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最多表现两个纹饰题材,绘制十分简单和草率。而构图最精巧的要数开光纹样。如青花开光花卉纹玉壶春瓶(图18),高24.2厘米,口径6.9厘米,腹径14.2厘米,底径7厘米。通体装饰由五组青花纹样构成,口沿内侧饰青花点纹,颈部蕉叶纹,肩部饰开光如意云纹,肩腹间以旋纹一周相隔,腹部饰开光折枝花果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瓣纹。装饰繁缛,有元代遗风。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开光玉壶春瓶(图19),高9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厘米。器身绘两个从颈部及腹部的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牡丹纹,另一面开光内绘折枝菊纹。造型优美,体态匀称,俊美端庄,绘工精细。类似的开光纹饰也见于个旧王林寨明代墓葬出土的执壶上,据考古报告,执壶出土于第三期墓葬,“为建水碗窑村窑产品”,“年代约在宣德到天顺年间”,则此瓶也当为明中后期建水窑产品。
从造型、装饰、内容、手法和色彩等方面看,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玉壶春瓶,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创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在青花绘画大量运用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动、植物题材装饰青花,构图线条洒脱,而不强求过多过繁的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由于纹饰是用毛笔进行描绘的,笔触或犀利,或厚重,流畅自如,时而以工笔仔细描绘,一丝不苟;时而又以精练的笔法对形象作简约概括,几笔便绘出物象的风采,彰显出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责编:雨岚)
一、建水青花玉壶春瓶的考古发现及特点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建水窑玉壶春瓶主要出土于明代土坑墓中,一般与炉、碗、盘组合,如在个旧王林寨墓共发现33件,红河牛皮寨明代土坑墓中也发现有10余件,而泸西和尚塔、蒙自瓦渣地、建水苏家坡等火葬群,均不见或者很少见,民间也有相当数量的青花玉壶春瓶传世。玉壶春瓶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其口外撇,装入酒后重心下移至腹下,细颈便于把握,应是斟酒的瓶具。据称王林寨明代土坑墓葬主人“是入滇屯垦的汉族及其后裔”,用瓶类与炉、碗、盘组合随葬,当与汉族移民的丧葬习俗有更多的关系。
二、建水青花玉壶春瓶造型及工艺
建水窑玉壶春瓶为典型的青釉青花,基本造型是撇口、细颈、削肩、硕腹、圈足,由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亭亭玉立,极为典雅。器型大小不一,通高在36~9厘米之间,可分为卷沿、侈口、盘口、蒜头、双耳等形制。
1.卷沿玉壶春瓶
青花卷沿玉壶春瓶,主要出土于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地和红河县牛皮寨明代土坑墓地,其基本特征为卷沿,细长颈,斜弧肩,圆鼓腹,胫部缓收,腹部圆润,呈椭圆形,硕大丰满,最大径在腹中部,假圈足微外撇。如红河县牛皮寨出土的青花水波纹玉壶春瓶(图1),卷沿,细长颈,斜弧肩,圆鼓腹,胫部缓收,腹部圆润,呈椭圆形,硕大丰满,最大径在腹中部,假圈足微外撇。整体呈瘦高型。通高26.5厘米,口径5.65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7厘米。颈、肩腹部各饰一道弦纹,腹部饰水波纹,胎体灰褐色,釉呈青中泛黄,不太透明,施釉不及底,青花呈色灰暗。
2.侈口玉壶春瓶
基本器型为喇叭形口,细长颈,削肩,鼓腹(或球形腹),圈足,溜肩,腹最大径靠下,近似景德镇元代晚期风格。如青花花卉纹玉壶春瓶(图2),通高25厘米,口径6.9厘米,腹径13.4厘米,底径4厘米。口沿饰一圈花草纹,颈部饰蕉叶纹,肩部绘开光折枝牡丹纹图案,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肩腹部间饰一圈花草纹,胫部饰仰莲瓣纹,腹、胫之间以弦纹分隔。器形规整,釉色青润透亮,青花呈色蓝黑,绘画精细,装饰纹样分五层,有元代青花遗风。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折枝花卉玉壶春瓶(图3),侈口,短粗颈,鼓腹,圈足,器形敦厚。通高21.9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13.2厘米,底径6厘米。外壁施青灰色釉,施釉不及底,口沿周围涂青料。颈部饰粗线条纹,肩部饰分组折枝花果,腹部为折枝花卉,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云纹玉壶春瓶(图4),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土坑墓出土,喇叭口,细长颈,弧肩,球形腹,矮圈足。器形高大,通高35.6厘米,口径9.4厘米,腹径10.2厘米。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花果纹,腹部绘云气纹,胫部为莲瓣纹。现收藏于个旧锡都博物馆。
3.盘口玉壶春瓶
基本器型为盘口,短颈,硕腹,圈足。如青花盘口菊纹玉壶春瓶(图5),通高23.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14.8厘米,底径7.2厘米。口沿涂青料一周,颈部饰三道粗弦纹,肩部饰蕉叶纹,腹部绘菊瓣纹,肩腹、腹胫之间以弦纹分隔。器型敦实矮胖,釉色青黄透明,青花呈色蓝黑,绘画粗率随意。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
元、明建水窑玉壶春瓶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工艺成型,先由手工拉制成二至三段坯体,再粘接而成整器,然后精心修坯,修饰接痕。因此,大部胎体无明显接痕。内壁均不光滑,可见旋坯纹,触摸外壁少数有凸凹不平之感。底部多为矮圈足,有明显的旋纹和鸡心凸起。大部份胎体厚重、规整。胎壁厚在0.5~1厘米之间,足壁厚在0.5~1.5厘米之间。
玉壶春瓶一般多采用蘸釉法施釉,然后以淋釉的办法补釉,采用此法上釉,往往施不到底足,底足部露胎,瓶内壁多无釉,有淋釉、积釉现象。有时留有手沾上的釉斑或指纹印。青花料采用本地出产的碗花石提炼的氧化钴为着色剂,色泽深黑,浓重悦目,并有晕散现象。因有细开片,且深埋于潮湿红泥土中,致使尘土微粒渗入而往往出现有土红色土沁。
建水窑陶瓷多采用“龙窑”烧制,采用支钉叠烧、匣钵装烧等形式。大多数产品是采用匣钵叠烧法,即用支钉把坯体逐次隔开,入窑培烧,以免胎釉粘连,因而瓶身往往留有支钉疤痕。如个旧王林寨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腹部就有三个支钉痕,说明建水窑玉壶春瓶多为支钉叠烧方法烧造而成。
三、建水青花玉壶春瓶装饰题材
建水青花玉壶春瓶主要以折枝牡丹、开光折枝花果纹、鱼藻纹、狮子戏绣球、水波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菊纹为主题图案,并配以蕉叶纹、花草纹、仰莲瓣纹、弦纹、卷云纹等纹饰,装饰华丽繁缛,美观秀丽。一般口沿内饰青花如意纹,外壁颈部绘蕉叶纹,肩部饰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腹部绘一束莲、缠枝牡丹、折枝牡丹、折枝莲花或狮子戏绣球、鱼藻纹、鸳鸯戏莲、云纹等,胫部以双勾莲瓣纹或云纹为饰。尽管纹饰稍显单调,缺少变化,但用笔洒脱淋漓,豪放自如,充满了民间生动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装饰题材
1.鱼藻纹
鱼藻纹为建水青花鱼纹装饰的代表性图案,多绘于青花玉壶春瓶的肩部和腹部位置,以鱼与水藻纹结合构成主体纹饰。青花鱼纹玉壶春瓶出土及传世品较多,仅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就出土了9个。玉壶春瓶上的鱼藻纹多为二方连续展开图样,一般由两条或三条鱼首尾相接,比盘心的鱼更肥硕,也更为写实,画工更加精细,有的腹部露白或描成网格状,也有绘成平行斜线,绚丽多姿,衬托出鱼儿的神采。如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图6),高26.3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8.4厘米。口沿内侧饰青花花草纹一周,颈部饰蕉叶纹、开光折枝花果纹,肩腹间以人字纹一周相隔,腹部饰鱼藻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瓣纹。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黄,为明代中期建水窑产品。活灵活现的鱼还常常与莲花、柳条、水藻等结合在一起,图案生动活泼,增添了祥瑞的气氛。如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图7),明初器。高26.9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14.7厘米,底径7.8厘米。通体装饰由六组青花纹样构成,口沿内侧饰青花水波纹,颈部蕉叶纹、开光折枝花果纹,肩腹间以人字纹一周相隔,腹部饰鱼藻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瓣纹。装饰繁缛,有元代遗风。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鱼藻纹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是人们追求幸福美好、求吉纳福的传统心理的反映,体现了建水青花装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风格。
2.狮子戏绣球
在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建水青花狮纹常常与绣球、祥云、绶带等搭配组合成“狮子戏绣球”图案,常用于玉壶春瓶腹部做主纹饰。其构图特点是:一般由2至4只狮子呈二方连续展开,狮子采用写意的笔法,头大而圆,回首曲体,扬蹄飞奔,毛发后飘,尾巴上翘,四足扬起,足上腾起云烟,追逐绣球,绣球为螺旋纹圆球,上缚美丽的飘带,飘扬缠绕得很远,吸取了民间舞狮的造型,图案生动形象,夸张精妙,极富动态,洋溢着神秘飘逸的民间生活气息。如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葬出土的青花狮子戏绣球纹玉壶春瓶(图8),通高35.6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0.2厘米。口沿内侧饰青花水波纹,颈部蕉叶纹,肩部饰开光折枝花果纹,肩、腹部之间以一周如意卷云纹相隔,上腹部饰狮子戏绣球纹图案,下腹部饰一周卷云纹。
3.鸳鸯和莲纹
相传,鸳鸯白天雌雄成对游弋,夜晚则掩翼合颈而眠,因而古人视鸳鸯为爱情象征。建水青花装饰中的鸳鸯皆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合,构成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等,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如青花鸳鸯戏莲纹玉壶春瓶(图9),通高30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9厘米。内施白釉,外壁满绘青花纹饰,颈上半部绘蕉叶纹,下半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主题图案为鸳鸯戏莲,近足处是仰莲纹装饰。
4.牡丹纹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誉,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建水窑最典型的牡丹纹样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牡丹花朵等。缠枝牡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主要用于玉壶春瓶腹部的装饰。其枝茎连续,起伏缠绕成一圈,大花大叶,叶子采用一笔点划,实笔涂绘,呈葫芦形或爪形,花朵则先勾画成花瓣轮廓,再内涂绘花瓣,多留有白边。花瓣描绘细致,中心为圆花蕊,四边各有团状花瓣,呈现鲜艳华丽盛开的情形。除了采用单一的牡丹组成多种纹样形式以外,还往往将牡丹与动物或其他花卉结合起来,组成更加生动多彩的纹样图案。如青花玉壶春瓶(图10),通高19.7厘米,口径6.3厘米,腹径10.6厘米,底径5.6厘米。口沿饰一圈弦纹带花朵纹,颈部饰蕉叶纹,肩部绘开光内套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胫部饰变体仰莲瓣纹。釉色青灰透明,遍体布满细开片,青花呈色蓝黑,土沁严重。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盘口牡丹纹玉壶春瓶(图11),盘口,短颈,硕腹,圈足。高22.6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6.4厘米,通体分两层装饰折枝牡丹纹,并用弦纹相隔。外壁施半釉,釉色青灰,青花呈蓝黑色。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
5.莲瓣纹
莲瓣纹是建水窑青花玉壶春瓶装饰上运用最普遍的辅助纹饰,多见于肩部、胫部等位置。一般由外粗内细的双框组成,内外框的绘画手法基本与元青花相同,但莲瓣大,绘画较简洁、草率。不独立成瓣,即莲瓣相连,外框互相借用边廓线,莲肩或方或圆。内框细线勾成,莲瓣内纹饰与内框线条连笔,套如意云头纹和水涡纹,从上往下排列,框内留白较大。与元青花八大码独立成瓣、不借用边线有所不同,如图8、9、10等。
6.云纹
如意云纹也称“垂云纹”。受景德镇元青花的影响,建水青花大量运用其装饰玉壶春瓶,如意形云纹常用在玉壶春瓶的下腹装饰,有时作为开光装饰的轮廓纹出现,多呈如意形。如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葬出土的青花云纹玉壶春瓶(图12),通高27.8厘米,口径7.7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7厘米。颈上部饰蕉叶纹,中部绘云雷纹一周,下部至肩部饰倒置蕉叶纹,肩部依次饰火珠纹、云纹、云雷纹,腹部绘以云纹、花卉、日月等构成的风景图案为主题纹饰,胫部饰仰莲瓣纹,纹饰繁缛华丽。也有画抽象的卷云纹为主纹饰,运用于玉壶春瓶的主要位置。如青花卷云纹玉壶春瓶(图13),高18.5厘米,口径7.6厘米,腹径12.7厘米,底径6.7厘米。整体装饰由4组青花纹饰组成,颈部绘四道青花弦纹,肩部为蕉叶纹,腹部绘圈云纹为主纹饰,类似纹饰也见于青花碗装饰。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玉壶春瓶(图14),高16.4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9.9厘米,底径4.8厘米,肩部饰大写意牡丹纹,下腹为云气纹,画工单调,随意草率。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也有由3个至6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用于玉壶春瓶腹装饰。如青花开光玉壶春瓶,其肩部由三组如意云头组成(图15)。
7.蕉叶纹
蕉叶纹主要装饰于建水窑青花玉壶春瓶颈部或肩部,瓶颈蕉叶纹多为仰形叶式,以蕉叶作二方连续展开,围瓶颈一圈,根部连在一起,蕉叶略呈长三角形,叶尖部呈尖角,叶边为斜弧线,明显加粗,中茎为双线,中间留白,叶脉呈上斜状,与景德镇元末明初风格相近。也有双层即两片蕉叶间再加一片蕉叶,只是比较细狭长且简单,这种两层蕉叶由上下两组正倒对称,叶纹为直立形,叶边从叶尖处左一笔右一笔往下绘成;从叶端往尖处两笔画成,叶边线较细者,画出波纹状的叶轮。中茎两条线画至叶尖,叶心留白,叶纹理用细线画成。如2002年,在个旧市大桥片区实施旧城改造时发现玉壶春瓶颈(图16),口径8厘米,残高12厘米,口沿饰青花花卉纹,下接两条青花弦纹,瓶颈饰茎实蕉叶纹,叶心留白,这种中茎实心蕉叶纹在建水窑中实属少见。
8.水波纹
水波纹常与动物组合,构成水波鱼纹、水波荷花纹、水波鸳鸯纹、水波鸭莲纹等吉祥纹样,出现于建水青花玉壶春瓶装饰中,也有用做器物主题纹饰。如红河牛皮寨出土的青花水纹瓶(图17),通高27.4厘米,口径5.9厘米,腹径15.9厘米,底径8.8厘米。外壁施半釉,腹部饰两圈水波纹,青花淡蓝色。
(二)装饰风格
装饰风格上,建水青花玉壶春瓶广泛借鉴元青花的特色,不断创新提高,形成繁缛型和疏朗型两类。繁缛型全器均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装饰青花纹饰达4~6层之多,基本为主题纹饰间以弦线分隔,少数以辅助纹饰相隔。疏朗型装饰,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最多表现两个纹饰题材,绘制十分简单和草率。而构图最精巧的要数开光纹样。如青花开光花卉纹玉壶春瓶(图18),高24.2厘米,口径6.9厘米,腹径14.2厘米,底径7厘米。通体装饰由五组青花纹样构成,口沿内侧饰青花点纹,颈部蕉叶纹,肩部饰开光如意云纹,肩腹间以旋纹一周相隔,腹部饰开光折枝花果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瓣纹。装饰繁缛,有元代遗风。现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青花开光玉壶春瓶(图19),高9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厘米。器身绘两个从颈部及腹部的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牡丹纹,另一面开光内绘折枝菊纹。造型优美,体态匀称,俊美端庄,绘工精细。类似的开光纹饰也见于个旧王林寨明代墓葬出土的执壶上,据考古报告,执壶出土于第三期墓葬,“为建水碗窑村窑产品”,“年代约在宣德到天顺年间”,则此瓶也当为明中后期建水窑产品。
从造型、装饰、内容、手法和色彩等方面看,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玉壶春瓶,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创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在青花绘画大量运用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动、植物题材装饰青花,构图线条洒脱,而不强求过多过繁的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由于纹饰是用毛笔进行描绘的,笔触或犀利,或厚重,流畅自如,时而以工笔仔细描绘,一丝不苟;时而又以精练的笔法对形象作简约概括,几笔便绘出物象的风采,彰显出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