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与盂兰盆节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ye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节到了农历七月,传统上有两大节日为中国的老百姓所熟悉。一是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因为其源自于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尤其为年轻女性欢迎并参与;另外一个就是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而这一节日同样也源自于一个感人至深的传说,即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一传说流传千古,在历代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目连救母的故事
  作为救母故事主角的目连,其名也写作“目莲”,是目犍连的简称,又译作目犍莲、没特伽罗。目连出身婆罗门,本名拘律陀佛陀,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据说,目连在一次弘法时遭到了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他是佛教史上为了弘扬佛法而殉教的第一人。
  目连救母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其内容广为人知。现在民间熟知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目连出外访求佛道,得成罗汉果后,想要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父母已过世,于是,目连开始寻访父母往生之处。发现其父亲因为多行善事、一心向佛,死后已经往生天堂,而他的母亲却因为在世时杀生吃荤,慢待师僧,多有恶行,死后被打入地狱。目连下到冥府,遍寻刀山剑树、铜柱火床、血湖等地狱,终于发现自己的母亲因为罪孽深重,被打入了凶险异常的阿鼻地狱。目连想进入阿鼻地狱而不得,回转祈求佛祖施予援手。佛祖赐给他法杖,目连用它打开了阿鼻地狱的门,见到了正遭受磨难的母亲。母子相见,目连的母亲忏悔自己的罪过,但目连也无力超度。于是再次祈求佛祖,佛祖率众菩萨、罗汉等降临地府,受佛力救度,包括目连母亲在内的地狱鬼魂多得超脱。目连的母亲脱离阿鼻地狱,又入饿鬼道中,饥不能餐,渴不能饮。僧众夏日安居于寺中不出,七月十五日则是结束安居的解夏日,也是僧人检点、忏悔自己过失的自恣日。佛祖告诉目连,必须在这天建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由此功德可以超度自己的七世父母。于是目连建盂兰盆会,他的母亲因此功德得以脱离饿鬼道,转生为狗。最后,目连又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母亲脱离狗身,升入天堂。
  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着力体现了两点:一是目连对母亲的孝顺之情,二是佛力的广大无边。目连的孝道在佛祖的佑护下得到了最终的圆满,可以说,目连救母故事之所以在中土民间广为流传的关键原因正在于此。通过这一故事及对源于它的盂兰盆会的参与,民众既实践了中土视为立身之本的孝道,又较好地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中土传统的孝道与来自于异邦的佛教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佛经中的记载与目连戏
  目连救母的故事见于四部佛经:西晋《佛说盂兰盆经》、东晋《佛说报恩奉盆经》、梁代《经律异相》卷五十三《目连为母造盆》和《灌腊经》。其中最为详细的是《佛说盂兰盆经》,但也只有八百多字。这部佛经传为西晋高僧竺法护所译,情节相对简单,只说目连想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用道眼观见其母亲死后入饿鬼道中,不得饮食。目连前去探望送饭,饭食入口变成火炭,其母不得下咽。目连哀求佛祖,遵照其嘱,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以甘美食物和香烛卧具等供奉十方僧众。目连的母亲因此功德而超脱饿鬼之苦。佛经中最后宣扬,人世中奉行孝道者“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这部佛经在印度梵语原典和西藏译经里都找不到对应的经典,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土为了调和佛教出家背亲的行为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之间的矛盾而自创的。盂兰盆是梵文 Ullamabana的音译,原为倒悬的意思。佛教谓人死之后,有因罪业而受倒悬之苦者,所以可用它来泛指死后种种极苦之状。此经中把盛食物的盆联系起来,在后来成为“惯例”,盂兰盆就变成了为解救倒悬之苦、盛百味于盆、供养三宝的盆器。
  渊源于佛教的目连故事,至后世更演化、扩展成为庞大的“目连戏”系统。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一过七夕,民间就开始搬演《目连救母》杂剧,一直至十五日才结束,持续有一星期之久。明末清初的著名作家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民间演目连戏的盛况:参与的演员有三四十人,连演三天三夜,观众有一万多人,演到精彩处,观众齐声喝彩,搞得当地太守以为海盗侵扰,还派人来侦探虚实。其演出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套数之繁以及观众之多,都蔚为大观,引人惊叹。
  盂兰盆节
  以目连故事为信仰内容的盂兰盆会的举行,一则在宣扬佛理广大,提倡信众供养三宝;一则是教导、迎合世俗的孝道需求,超度去世的父母。它最早在南朝时已举行,梁大同四年(538年),武帝设盂兰盆会,供养十万僧。至唐时更为盛行,已经成为常例,像高宗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于洛阳南门举行盂兰盆会,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还专门写了篇《盂兰盆赋》献上。唐代的佛寺在七月十五这天除了设盂兰盆会外,还会制作各种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来作装饰,吸引民众。民众也常遍游寺庙,广为布施。
  大概在宋代,盂兰盆会加入了更多民俗性的、娱乐性的内容,演变成了民间节日,即盂兰盆节。作为节日的盂兰盆节和另外一个节日中元节恰好在同一天,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是道教三官之地官的生辰。地官主管赦罪,在生日这天会大赦孤魂野鬼。也有说是从七月初一开始,阎罗王会打开鬼门关,允许孤魂野鬼到人间游荡,享受祭拜。七月十五则是他们滞留人间的最后一天,民间为不受这些鬼魂的干扰,就在这天设斋会,以食品和纸钱等来供奉、超生之。盂兰盆节和中元节两者经常融合在一处,因为七月十五这天鬼魂游荡、充塞人间,所以民间又俗称它为“鬼节”。
  旧时盂兰盆节这天,佛寺常举行盂兰盆会,但它的目的不再是超度某人的父母,而是用来超度人间众多各样的鬼魂。另外还要放焰口,焰口是佛经中所谓饿鬼的名字,放焰口是救拔、施食饿鬼的一种法事。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与他们相关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项:
  祭祖。这一习俗在宋代已经形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盂兰盆节,市井间叫卖各种冥器,还有人将在竹竿顶端织成灯窝的形状称为盂兰盆,上面挂上衣服、纸钱,这些都是供人购买焚祭给祖先的。百姓还会到死去不久的亲人坟头去扫拜。
  放河灯。在七月十五这天的晚上,民众聚集到河边,将扎成莲花状的灯(俗称莲花灯)点亮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此时江面上烛光闪烁,犹如繁星满空。按照民间的说法,放河灯是为了照亮那些淹死于水中的鬼魂的投生之路,让他们能顺利通过奈何桥。
  演戏。一般是演目连戏,前面说到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便是宋代的情形。盂兰盆节前几日要演出目连戏,说明在宗教节日的名义下,更多的是满足民众娱乐的需要。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谈到清代盂兰盆节,京城也设盂兰盆会,街巷中也搭棚演戏、放焰口、点河灯。现今,目连戏的演出越来越少,但祭祖和放河灯的习俗在很多地方还有保存。
  盂兰盆节的形成和相关习俗的演变,以及它从单纯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为带有半宗教半民俗的混合型的节日,展示着佛教与中土社会、文化的融会、和谐。这一方面见证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主宰力的强大,同时也说明了佛教生命力的鲜活无比。
  【责任编辑】 王 凯
其他文献
例1:女患,25岁。于1993年12月1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因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服用丙基硫氧嘧啶片300mg/d。服用4个月后出现纳差、乏力、恶心,查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0U/L,未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致夹层动脉瘤猝死1例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124000)马万信,阎艳秋患者男性,47岁。于1979年因患高血压(24/15kPa),低血钾(2.5mmol/L),无力,尿醛固酮69.25nmol/24h(25ug/24h),尿钾... Primary aldosteronism caused by sud
例1 男,32岁。因右眼被灰砂溅入不敢睁眼于1992年5月2日来诊。眼部检查,角膜6点钟方位有一砂粒异物附着,余眼正常。滴1%丁卡因2滴,共3次后,用湿棉签除去异物,术毕病人无不适
自血光量子疗法是国内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非药物疗法,由于其独特的作用在临床上逐步受到重视,我院近两年来用此疗法及其它综合治疗,抢救成功3例急性汽油中毒,特报道如下: Si
红毒素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由于红霉素胃肠道反应较重,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自1990年来,笔者应用654-2消除红霉素的胃肠反应治疗124例,疗效满意。 Red
A new complex K0.5[K(18-crown-6)]1.5Ge9·1.5en(1) which contains unprecedented “up” and “down” chain arrangement of unit [-(Ge-9-K-Ge9)3-] has been prepared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皮内水疱8例魏向东(河北省廊坊市医院,廊坊102800)男5例,女3例,年龄52~68a。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塞病人。给予低分于右旋糖酐(分子量2万,右旋糖酐6%,葡萄糖5%,山东淄川制药厂生产,批号930726)500ml,每日1..
患者男,22岁。因急性肠炎肌注庆大霉素8万U,3分钟后皮肤瘙痒,10分钟后面部、躯干等部位皮肤变红,瘙痒加重,伴头晕、恶心及周身不适;继之发热,全身出现散在的片状丘疹,个别丘
目的 :检测E -钙粘素 (E -Cd)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情况 ,并了解E -Cd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特异性抗E -Cd单克隆抗体 ,以SP免疫组化法 ,检测 78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