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激发途径——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兴趣思想的角度出发

来源 :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daoki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当前多媒体及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但在一部分课堂中能够起到的却只是短暂的“吸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应该回归到教学对象和课程设计本身,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文章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兴趣思想的部分理论中,总结探讨教师在课堂中激发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教材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依据,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载体。从2017年秋季开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陆续进入中小学教学领域。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从2017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20个省(区、市),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教育部为什么要以“立德树人”为
期刊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晋东南地区方言歇后语为例,探讨方言歇后语内部结构类型、结构特点、语义结构及语义特点,从而全面呈现晋东南地区歇后语结构和特点,为方言歇后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为语汇的研究提供新语料。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那么,什么是“‘四有’好教师”呢?“‘四有’好教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新时期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争做“‘四有’好教师”,以健康向上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铸德育魂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下,我们要做“‘四有’好教师”时,还应具备以下三种品德。  一、要有
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一直是学术界目光聚焦之所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从我国历史发展、两者契合程度及中国共产党对两者融合的自觉意识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注重传统文化内涵价值的重赋,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内容和宣传形式,增强情感和价值认同等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