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历来都是农村学生的弱项,为改变此种现象,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讲究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成绩。
【关键词】 探究 方法 兴趣 积累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年,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时代距离太遥远,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大,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大;第二,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不上,没有实际意义;第三,文言文朗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语感差。因此,文言文总取不了好成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去思考并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一、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阐明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深远意义:它是现代文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丰富的载体,古代的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等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流传至今的。现代文中很多的典故、成语大部分都来源于文言文,如《东施效卑》《孙权劝学》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等。生活中的很多哲理,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道理也来自于文言文,它们都给人很大的教育、启迪,如《晏子使楚》《木兰诗》中教育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保家卫国,时刻要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论语》《愚公移山》《伤仲永》等文章中告诉我们要有像愚公移山那样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峡》《岳阳楼记》等文章中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陈太丘与友期》让我们从中懂得了做人不能言而无信,要懂得为人的道理。因此,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作为教师都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三个基本步骤: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这是学习取得成功的三步曲。因为只有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上一节课有什么联系,重点、难点在哪里,通过预习后,老师讲课时,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对于棘手的文言文,教师更要强调学生做到这点。利用工具书,做好注释,有疑问的句子,不理解的地方要做好记录,上课时,专心听课,认真领会。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原有的预习基础上,结合注释进行初译,有疑难的句子教师再加以解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把整篇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整理、归纳出来,如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的词。这样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知识点印象才深,才懂得本篇文章要求掌握什么内容。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过的课文,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做到课后复习,以巩固旧知识,同时从中获取新的发现,新的知识。同时要讲究课后复习方法,要形式多样,方法新颖。这样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反复朗读中慢慢领会、理解文章的意思。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入门的主要途径,文言文字词太难,朗读起来太拗口,所以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如学英语一样,必须多读多练,这是学习文言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它对初中阶段(7—9年级)古诗文学习提出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这可看出,学习文言文,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无论想掌握文言文知识,还是想理解文章大意,或是想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自己欣赏、审美水平都离不开诵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还可开展形式多样朗读比赛,通过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的欲望,这样就能为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文字词及翻译的方法
每年的统考、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除了背诵默写外,就是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尤其是注重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多义词、活用词、生难词和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词语。理解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文语句。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积累及句子的翻译。
每上完一课,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自己归纳,把本课中出现的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一一罗列出来,并把它们抄写到笔记本上,同时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以进行巩固积累。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积累,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中的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如“年且九十”中“且”是“将近”的意思,而“且焉置土石”中“且”是“况且”的意思,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词类活用如“皆指目陈胜”中“指”本是名词“手指”的意思,这里是“用手指”的意思。文言虚词一般在考试中较少,要求学生加强诵读,把握好了诵读中的停顿、语气、语调,提高了文言语感,就容易区分出了不同虚词的意义及作用了。
在文言翻译方面,教师要把翻译的一些方法,技巧教给学生。翻译时要求学生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忠实原则,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如下几种:①直译法。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可译为“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②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如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朝代、帝号、国号等可以不译,翻译时照搬录下来即可。如“侍中”“南阳”等,但有些名称不全的,只用简称的,翻译时要补全,如“恒”“灵”须补译为“恒帝”“灵帝”。③移位法(也叫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一些与现代汉语句或结构不相同的句子,判断句、倒装句、被动词等,在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如“宋何罪之有?”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④补充法。原文中被省略的部分,在翻译时要补译出来,如“(臣)受命以来”“问(渔人)所从来”。⑤删除法。在文言语句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或现代汉语中无对应词语的虚词,在翻译时,可删除掉,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⑥意译法。有些文言语句在翻译时,难以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可以在理解句子大意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原文的意思,找出相近的含义词进行表示。
五、让学生参与,充当“小老师”
在教学中,学生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体,文言文既然是学生的弱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更应尽一切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学方法、策略,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后,提炼出本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疑难句子,然后经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后,各小组进行自拟出题,再进行交换试题互考、互改。也可让学生先复习后试着上讲台当小老师,讲不到的地方教师再补充。这种让他们参与到出题,批改、上台表演的活动中,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容易出错、忽略的地方进行加强复习的一种手段、方法。当然,对于一些学生拿不定主意的答案,还须教师进行定夺。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去总结经验,以及不断地更新观念,善于去发现问题,找出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病症”所在,并努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模式来消除这些“病症”,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能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考先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百度搜索“文言文”.
【关键词】 探究 方法 兴趣 积累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年,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时代距离太遥远,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大,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大;第二,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不上,没有实际意义;第三,文言文朗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语感差。因此,文言文总取不了好成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去思考并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一、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阐明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深远意义:它是现代文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丰富的载体,古代的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等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流传至今的。现代文中很多的典故、成语大部分都来源于文言文,如《东施效卑》《孙权劝学》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等。生活中的很多哲理,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道理也来自于文言文,它们都给人很大的教育、启迪,如《晏子使楚》《木兰诗》中教育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保家卫国,时刻要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论语》《愚公移山》《伤仲永》等文章中告诉我们要有像愚公移山那样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峡》《岳阳楼记》等文章中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陈太丘与友期》让我们从中懂得了做人不能言而无信,要懂得为人的道理。因此,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作为教师都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三个基本步骤: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这是学习取得成功的三步曲。因为只有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上一节课有什么联系,重点、难点在哪里,通过预习后,老师讲课时,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对于棘手的文言文,教师更要强调学生做到这点。利用工具书,做好注释,有疑问的句子,不理解的地方要做好记录,上课时,专心听课,认真领会。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原有的预习基础上,结合注释进行初译,有疑难的句子教师再加以解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把整篇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整理、归纳出来,如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的词。这样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知识点印象才深,才懂得本篇文章要求掌握什么内容。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过的课文,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做到课后复习,以巩固旧知识,同时从中获取新的发现,新的知识。同时要讲究课后复习方法,要形式多样,方法新颖。这样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反复朗读中慢慢领会、理解文章的意思。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入门的主要途径,文言文字词太难,朗读起来太拗口,所以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如学英语一样,必须多读多练,这是学习文言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它对初中阶段(7—9年级)古诗文学习提出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这可看出,学习文言文,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无论想掌握文言文知识,还是想理解文章大意,或是想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自己欣赏、审美水平都离不开诵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还可开展形式多样朗读比赛,通过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的欲望,这样就能为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文字词及翻译的方法
每年的统考、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除了背诵默写外,就是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尤其是注重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多义词、活用词、生难词和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词语。理解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文语句。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积累及句子的翻译。
每上完一课,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自己归纳,把本课中出现的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一一罗列出来,并把它们抄写到笔记本上,同时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以进行巩固积累。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积累,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中的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如“年且九十”中“且”是“将近”的意思,而“且焉置土石”中“且”是“况且”的意思,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词类活用如“皆指目陈胜”中“指”本是名词“手指”的意思,这里是“用手指”的意思。文言虚词一般在考试中较少,要求学生加强诵读,把握好了诵读中的停顿、语气、语调,提高了文言语感,就容易区分出了不同虚词的意义及作用了。
在文言翻译方面,教师要把翻译的一些方法,技巧教给学生。翻译时要求学生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忠实原则,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如下几种:①直译法。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可译为“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②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如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朝代、帝号、国号等可以不译,翻译时照搬录下来即可。如“侍中”“南阳”等,但有些名称不全的,只用简称的,翻译时要补全,如“恒”“灵”须补译为“恒帝”“灵帝”。③移位法(也叫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一些与现代汉语句或结构不相同的句子,判断句、倒装句、被动词等,在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如“宋何罪之有?”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④补充法。原文中被省略的部分,在翻译时要补译出来,如“(臣)受命以来”“问(渔人)所从来”。⑤删除法。在文言语句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或现代汉语中无对应词语的虚词,在翻译时,可删除掉,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⑥意译法。有些文言语句在翻译时,难以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可以在理解句子大意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原文的意思,找出相近的含义词进行表示。
五、让学生参与,充当“小老师”
在教学中,学生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体,文言文既然是学生的弱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更应尽一切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学方法、策略,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后,提炼出本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疑难句子,然后经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后,各小组进行自拟出题,再进行交换试题互考、互改。也可让学生先复习后试着上讲台当小老师,讲不到的地方教师再补充。这种让他们参与到出题,批改、上台表演的活动中,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容易出错、忽略的地方进行加强复习的一种手段、方法。当然,对于一些学生拿不定主意的答案,还须教师进行定夺。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去总结经验,以及不断地更新观念,善于去发现问题,找出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病症”所在,并努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模式来消除这些“病症”,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能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考先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百度搜索“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