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职美术教育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513485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文件。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高职美术课程结构发生了一些改变。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高职;美术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往陈旧的教学思维有待改变,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加强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国受应试教育影响颇深,要想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一、高职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式有待调整
  美术教育在当下社会中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要和现实中的人物完全相像,这样的绘画作品才是优秀的,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部分教师依然在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高职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绘画技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部分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师采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良好的教学平台有待构建
  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尚未构建起良好的教学平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并不是很完善,对学生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学质量较低。高职院校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善于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会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观察能力的提升,所以需要创建良好的教学平台来呈现优质的教学内容。
  (三)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新时代,教师要把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实践等方面进行融合,对美术课程的框架、理念和实践操作进行调整革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当下新课程改革进程来看,新课程改革的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值。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美术課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不同类型的课程比例不均衡。这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出现偏差,应多鼓励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进行合作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教育界提出“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学三维目标,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21世纪,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分析学科核心素养不难发现,它其实是核心素养的细节化和具体化,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力求将学科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国家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全民素质得到质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突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局限性,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将教育的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使其贯穿教育全过程,可谓是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尹少淳教授在《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提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它们分为五大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图像识读指从作品整体出发,以联系、比较的方法去了解、探究作品所蕴含的信息,如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关系、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多方位了解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探究作品中创作者想要通过图像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美术表现的具体表现:具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一种有意味的视觉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审美判断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等,它的具体表现:能感受和认识美,发现美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等,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学会运用美术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环境,为生活增添色彩。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动,它的具体表现: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并借鉴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打开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尝试自己创造有意味的美术作品;能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对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通过草图、模型予以呈现;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观念,深层了解美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它的具体表现:对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尊重文化多样性,能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尽力做到全面发展,为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对于美术学科来说,人们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以小观大,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涵养之后便可以透过作品了解美术作品反映的社会风貌及文化现象。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对美术教育有更为细致的划分,而且也在不断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美术课程方案、教学质量标准的制订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方便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与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能有效提升高职美术教学的效率。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们是教学的主体,适当设置一些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教师也要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上美术鉴赏课时,可以播放轻音乐,营造氛围感,让学生观察优秀的美术作品,在观察中去发现作品的细节,并鼓励学生讲出来,也可以将几个人分为一组进行合作探讨,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听完学生讲述后,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随后介绍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画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他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帮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美术作品,更加透彻地领悟畫家通过美术作品要传达出的思想情感。这个教学过程是在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观察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二)将美术教育与当地文化资源相结合
  民间美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应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例如,陕西近几年来经济、文化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陕西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应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经久不衰,必然离不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慕课《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介绍了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的民间艺术类型,如剪纸、印染、风筝、竹编、脸谱、皮影、年画等,这些民间艺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完课程重难点后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所在地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使其对民间艺术产生认同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中西方的传统美术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太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悖,不利于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应不断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另外,教师可以尝试建立完善的美术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筛选出优质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师美术教学水平。此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实际学习情况的教育资源,建立教育档案袋,学习业界的前沿成果,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应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尽自己的力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将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职院校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及时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此外,高职院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能力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2]张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国际公关,2019(3):108.
  [3]王琴.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养成教育的价值与策略: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9):40-42.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目前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普遍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需要进行优化与改革.从教学和管理的角度,探索综合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将任课教师评
摘 要:戴进作为浙派的创始人,因是职业画家,史书上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就其引领了浙派的绘画风格,左右了明初的绘画风貌而言,戴进功劳不可磨灭;就其所引领的浙派后期几近狂态的绘画风貌来讲,虽不是直接出自戴进之手,但与戴进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对于戴进的绘画风格定要辩证地看待,肯定戴进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山水画;艺术价值;戴进  明中叶后,随着吴门画派的兴起,浙派与吴门画派的天平渐渐偏于吴门画派,画派
摘 要: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美。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随着个体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美术教育模式应该积极寻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路径,使美術教育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当代美术人才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与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并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使得传统的美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分析我国教育的变化显得格外重要,而深入思考与探究当下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进而分析高校美术教育现状,提出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能时代;高校;美术教育  一、智能时代下的教育  21世纪,智能化发展进入快
摘 要:中国艺术市场早在东晋時期就已经出现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惨淡、迷茫,现在的艺术市场拥有了繁荣的一天。文章主要探析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市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预测了艺术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艺术市场;艺术品;艺术收藏  艺术市场是进行艺术品买卖的市场,艺术品一般通过艺术市场进行所有权的转换。中国艺术品市场中,艺术作品
摘 要: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智慧的飞跃和发展。早在17世纪的中国,就开始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0世纪初,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开启了油画中国风的历程。文章通过对中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法的异同点的阐述和思考,探索性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风景油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风景油画;山水画;洪凌  一、油画与中国画的碰撞  (一)油画起源与中国山水画
摘 要:文章通过阐述宫廷画院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书画之间的互生关系,论述宫廷画院对瘦金体形成的影响,着重针对宫廷画院变革时期的代表人物对宋徽宗赵佶绘画和艺术思想的影响,结合书画同源的理论,来分析瘦金体在宫廷画风中汲取到的精华以及宫廷画院和瘦金体的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宫廷画院;瘦金体;赵佶;宋徽宗  艺术肇于自然,是人们用不同的手段对自然生活进行的反映或描述。中国画作为一门传统造型艺术,若
摘 要:黑色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东方文化符号,极具中国特色。文章主要研究广西侗族服饰色彩中黑色元素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本土艺术家油画作品中侗族服饰黑色元素的应用分析,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当下油画中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黑色;侗族服饰;民族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侗族服饰色彩在现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2019KY01
摘 要:在素描教学中,摄影技术出现之前一直是照着物体来作画,而近些年照片在素描教学中成为重要的工具。由于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拍照,或者下载相关图片素材,很方便地通过照片参考进行作画。而如何利用这一工具使学生更好地作画,进而加深对写实素描的理解,是当前素描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描教学;照片;描摹;写实语言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工作室为导向的
摘 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政治经济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水墨也面临着改革。在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下,传统水墨画进行着“现代化”的转型,出现了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实验水墨、都市水墨、水墨装置等现代水墨类型。在这些以传统绘画材料为媒介的水墨类型中,观点最独特、风格语言最不同寻常的当属实验水墨,实验水墨在中国水墨画的基础上绽放新的魅力,将西方艺术观念融会贯通并推陈出新。刘子健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