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纵墨幽格自高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tongli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画作为中国画当中的重要画科,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变化很大。画面重在制作,画法工细;精于设计,注重装饰已成为当下山水画创作的显著特征,也已具有“新院体画”倾向。从频繁展赛的巨幅参展作品面貌上来看,工整、细腻、纷繁的“展赛体”已成为当下创作的时尚潮流,写意性在观者视线中似乎有逐渐淡化的倾向,影响着山水画审美语境的多元拓展。
  以“展赛”牵动的山水画创作,愈发让人们追忆中国画在演变中挥之不去的文人画情结,逐步提升对写意精神报以回望和再塑的预期。究其原因,写意山水笔墨的高度提炼和高难度艺术表现,让更多年轻画家放弃费力不讨好的写意性呈现,创作路径逐渐改弦更张,使得那些真正热衷于写意山水画的画家,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这其中,河南籍山水画名家房巍便是沉浸在写意山水画中的佼佼者,他在青年时代广泛涉猎中国画传统经典,继而在笔墨形式语言多元化的实践中进行了深度挖掘,再结合写意山水画写生的笔墨锤炼,形成了既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图式,又体现自家的艺术才情,以用笔的纵情挥洒和用墨的清幽透变,构建着艺术视觉冲突而又巧妙地融通化解,呈现出高格的山水画写意新象。

一、笔逸苍润纵情挥洒


  山水画中物象塑造的不同方式,考量着中国画“用笔”的特殊要求。也就是说,“用笔”作为物象造型的前提,对形象塑造起到关键性作用,二者互相促进也互相作用。在用笔和造型之间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情感因素,引申开来包括画家的气质、性格等方面,都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不同风貌。当然,情感阐发有不同的方式,或大刀阔斧,或细腻平和。观房巍的山水画创作,仿佛能感受到他作画时尽情挥洒、一气呵成的状态,纵情融入的笔墨呈现,其“用笔”必定带有多变的艺术成分。
  中国画笔法规程对自然的描绘,笔法的多变性来自于对自然物象的深刻体悟,必须以情感作为纽带,让画家之情与自然之象情景交融,产生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房巍笔下的树石塑造,意随笔到,随机生发,强调感情饱满状态下笔性传达的偶发性,其核心便是元代画家倪瓒所强调“逸笔草草”的主观状态,归根到底就是让中国画的线“活”起来。情感抒发基于物象塑造的前提下,必有其主观意趣传达,阔笔顺逆,意笔为之,苍涩松活的用笔体现山石结构特征,能隐约看到画家在“用笔”实践过程中那种心情愉悦的作画状态。

  房巍“用笔”的多变还体现在对山石特征的个性化呈现方面。其山水画创作多取自于豫西、豫北的山村景致,野逸的山水图像,更容易放纵画家的内心情致,让笔意尽情恣肆、纵横挥洒,感受“八面出锋”的笔性妙悟以及自我笔墨语言书写对视觉物象的超越。究其原因,正是内心对传统“用笔”再认识的解放,才生发出线性交织、松活律动的个性特征。这里所指的“解放”,不仅仅是手与心经过艺术作品数量叠加之后而产生的熟练程度,更是摆脱了线性固有定式与自我审美升华后的精神解放。如作品《暖日风和》,用笔表现激情四溢,中、侧锋并用的多变性显露无疑,勾皴擦的反复实施,让山石的野逸之风更加明晰。
  如果从以笔精墨妙的角度为评审标准来审视房巍的作品,更体现出超凡的难度。笔法千变万化,既要体现塑造山石的合理性,又要强调用笔多变性和笔法意趣的艺术性。需要说明的是笔精墨妙之“精”,并非是精致精细,而是在情感宣泄之中的纵情用笔,所体现出众多笔法统合能力带给观者以笔法感悟的视觉愉悦,是体现笔法精彩之度的具体展示。这些都为其写意山水画在把握中国画艺术审美内核要素的前提下,所体现出对艺术尺度把握的掌控能力,使其“用笔”形成独特的线性魅力,构成单独的审美单元呈现给观者。

二、墨妙泼染清幽氤氲


  评价山水画墨法之美,单独运用笔精墨妙之“妙”字,似乎不能完全解构其审美含义,因“妙”字极其抽象,不能把握其真实的形象特征,所以,有必要对“妙”字进行解构细分,以促成其形象式的解读。观房巍的山水画用墨法理,可归纳概括为“幽”字,尽量求其写意山水画创作的真意,因为“幽”的存在,使山水画又多了写意所蕴含的核心要素,并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呈现。
  其一,作品中并没有延续传统积墨反复积染的方式,借水墨累积的厚度完成山水画墨法呈现。积墨方法对于山水画笔墨塑造虽然有其明显优势,也容易造成凝重浑厚、千人一面的样式。而让墨法围绕感情的抒发而达到笔松墨活的状态,依靠墨色的浓淡变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应从水墨肌理的角度来探索出构架墨法营构实施的再生势态。

  其二,用墨透而不薄,强调对水墨掌控恰到好处,用淡墨去驾驭整个画面是山水画创作的难题,极容易导致淡墨淡而不实。但房巍却在笔墨难点的突围当中,在笔墨主次关系的协调层面上,让墨法为多样性的用笔起到了兼容的辅助作用。清透的淡墨有效地烘托了树石间苍涩与逸笔的矛盾共处,化解了二者之间的对立隔阂,让物象在水墨的泼洒间相融共生,不断地统合着画面的和谐效果,其墨法实施重在水墨的通透性,以泼墨的方式呈现墨法清透而不显浮薄之相,正是在用墨方面的独到之处。
  其三,房巍的山水画用墨透而有变,以淡墨为主的通透水墨分层次的墨法推演,具有较高的艺术难度,需要对水墨胸有成竹的运用能力,避免不断地积染而使墨法呈现浑浊之相。可以说,水墨快意淋漓的直觉表达,即是在山水画的反复实践当中,體现其基于墨法感知的驾驭能力。   其四,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氤氲章中提出:“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可以看出,石涛对水墨的氤氲之美有其独到的感悟,水墨的妙处自然是在氤氲烘托中,实现了山水画妙境的间接体现。房巍对山水画创作主体氛围的营造,并未像先前画家对豫西、豫北的地域山水画中荒野气象的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水墨的艺术传达,使野逸的山水景物赋予烟雨相继的生活气息,让我们看到了在用笔上尽量承袭地域物象,在用墨上融入了异地的环境特征,让纷杂的山石物象,笼罩在氤氲的气氛当中。如作品《豫西人家》,笔墨巧妙地协和圆融,水墨中体现多重意味,在辅助用笔造型的途径中,将笔墨融合得妙不可言,通透轻盈的水墨特质,带给我们润泽心田的视觉愉悦和心理快意。

三、笔墨交响大气意象


  虽说写意山水画是水墨赋予山水物象共同构建的结果,但是,山水中的山水物象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真正构建起山水画审美的是其整体的图式架构。黄宾虹曾提出:“元人野逸,三笔两笔,无笔不简,而意无穷,其法皆从北宋人画中来。”(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以此理法静观房巍的写意山水画创作,画面布局有宋代山水雄强气象,暗合了虽不是表现太行山的峻拔壮美,但山石挺拔的开合之势,却有一种浑厚朴实之感。用笔的线性勾勒体现了山石的概括性与水墨的交融性,让山石的体块在水墨圆融当中显得更加厚重,原本湿墨反复叠加的灰度山水,在留白与重墨的映衬下,让重墨显得异常明亮。如作品《大化养仁风》,画家注重山石团块的组合搭建,中侧锋反复善变的线性组合使山水构图更具有北方气质,渗透着北方画家对山水的深切体悟,体现着沉雄浑厚的山水境象。这是笔墨对比的作用使然,更是画家巧妙地弥合了笔墨的黑白与阴阳之间的协调调动,让笔墨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视觉印记。
  如果说房巍的写意水墨画总体是以线性的山石勾勒搭建起刚劲雄强的视觉印象,那么,附之以清幽淡墨则促成了一种弥漫气象,淡墨的整体渲染让树石若即若离地笼罩在高级灰的色调当中,看似单调,细究则层次分明,既增强了画面整体感,又因其淡墨的朦胧感而让观者产生境外生境的想象空间。水墨氤氲而巧妙地与线性交织的物象相融汇,以干与湿、浓与淡、动与静、苍与润的对立命题,去体验笔墨带给我们视觉上的舒适度。如作品《童年记忆》,在淡墨大面积泼洒的灰色弥漫中,去感受那若隐若现的儿时的记忆。也正是淡灰色水墨的泼染,让记忆随着笔墨效果时而模糊,时而清晰起来,有意味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

  在房魏看来,写意并非粗头乱服,他需要因意笔表现的精致而精彩,其尺度把握绝非易事,能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矛盾,自然会提升山水艺术的审美品格。当然,上述的精致并非精细,而是用娴熟的笔墨理法,游刃有余地去塑造自我山水的心灵空间,从而与观者产生共鸣与碰撞的内心感受。在以线为骨,以墨为肌的山水画体态当中,山石意象处理与淡墨平铺形成了山石空间走向与淡墨平面化烘托的时空交错效应。笔墨共舞犹如中西合璧的交响乐,苍涩的用笔,如管弦合奏,铿锵有力;淡墨的清幽,有如竹笛的悠扬、二胡的婉转。从这个意义上品读房巍的意笔山水,其水墨造像既能呈现出一种雄阔气象,又能够尽精微去体察笔墨物态的精彩,形成笔墨洒脱而又关注精微,苍茫混沌间又夺人心目的山水图景,暗合着画家豁达的心性与畅快的性格与情感赋予山水之间。水墨淋漓之状,并非画家仅仅依靠笔墨的经验进行传导,更多的是让心境更加豁达,在山水间放逐心灵,形成了山水气息通透,山水空间外拓,让心境遨游在山水的大气境象,体现画家心灵澄怀味象的真实写照。

結语


  房巍的写意山水画之所以形成今天的面目绝非数载之功,乃30余年融入自然、锤炼笔墨和素养积淀使成。当然还有个事实需要说明,山水画只是房巍艺术创作中的一项内容,与写意山水画同时推进的是其写意人物画,并已先后入选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创作与大气的写意山水画风产生了互动式的促进作用,对于把握整体效果与画面架构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正是得益于二者造型与笔墨相互转换效应,以及写意人物画中对于团块和体势的总体把握,直接促成意笔山水创作的重大影响。我们既能看到先贤经典作品对其山水画面目形成的外因触动,又能感受到自家情怀与地域风情的滋养,结合长期勤奋绘事实践的内因呼应,最终形成了笔法恣肆,墨法清幽,既得北派雄浑又兼南派润泽的新山水画风格。并与因写意山水的高难度而放弃写意表达的画家们形成鲜明对比,与目前以工细、设计为主流充斥画坛的山水画相比较,更显得弥足珍贵。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从事写意山水画创作是对中国画优秀传统的一种坚守,说到坚守,总让人内心有一丝悲凉,但看了房巍的写意山水画之后,带给我们的却是对于山水画写意之风的一种信心。尤其在当今中国画坛不断呼唤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趋向下,其山水画独特的意态思考和独到的意象表达,将对践行中国画的写意理想,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房巍


  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郑州市教育书画学会会长、河南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作品入选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展览。
  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国画家》《江苏画刊》《美术大观》等刊物。
  出版有《房巍山水画集》《房巍中国画集》《房巍静态人物速写》《房巍人物速写》。
其他文献
闻香奥斯汀,从BBQ开始  我们抵达德州首府奥斯汀时已是傍晚,旅途中觅食难免荒不择路饥不择食。但我们却执着地按计划行事,在德州若不享受原汁原味的BBQ,岂不枉然?推开“盐舔(Salt Lick BBQ)”烧烤餐厅沉重的木门,一股浓郁的烧烤醇香袭来,我就像只饥肠辘辘的猎犬,用相机捕捉缕缕青烟下红彤彤跳动的火焰。直径两米多的石砌炉台里,橡木柴火噼啪作响,蒸腾的烟雾把炉顶悬挂的密密匝匝的烤香肠,映衬得艨
期刊
谢非是深圳大芬村杰出的艺术家代表,他正值事业高峰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回顾他走过的艺术之路,对许多正在艺术道路上苦苦求索的艺术爱好者来说,不无启示。以下本人谨做分析。一、对东方意象造形的探索  抽象画大师皆从具象过来的。谢非从东北吉林到深圳大芬村追梦原创绘画时,也是走具象路线。当初他的那批作品,中规中矩,基础扎实,是典型的具象画法。但经历短暂的具象阶段后,为了不断追求绘画的艺术价值,谢非很快就不满
期刊
人们常说:  仰望星空,浩瀚宇宙,人生苦短——心常存敬畏之心。  俯视市井,众生碌碌,感时泪溅——心常怀怜悯之意。  俯仰,这是韩克伟观察社会的艺术角度和姿态。  画家大多有两种角度:  宏观——为天地山川立命代言,要站在一定高度方有大视野,所谓“宏大叙事”。  微观——探个人性情隐私,要脚踏实地但不能迷茫,所谓“自我意识”。  韩克伟在广西艺术学院读大三时就找到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俯视下城中村
期刊
寻味运河,共享美好 大运河美食嘉年华5月来袭  4月18日上午,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组委会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扬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就此次运博会总体安排及重点活动筹备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和介绍。  5月3日至6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扬州举办。此次运博会期间举办了“两大主题演出”、“六大展览展示”、“三大互动联动”、“三大运河主
期刊
中国画的色彩是人文的心灵色彩,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心灵相连。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画色彩在处理方式上更趋向于类型化,是对时空观的提炼与升华。魏晋以前的中国画,在色彩与水墨上齐头并进,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色彩语言的表现,而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由文人水墨画接棒色彩,用水墨进行创作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中国画的色彩知识在主流绘画领域的发展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主流绘画审美趋势发生了变化,现代
期刊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主要是把食物放置于热干空气中一个比较接近热源的位置来加热食物。一般来说,烧烤是在火上将食物(多为肉类,海鲜,蔬菜)烹调至可食用状态。现代社会,由于用火方式的多样性,烧烤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发展出各式烧烤来。寒冷的冬天,烧烤也安抚着我们需要温暖的心。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
期刊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无论是在大雪纷飞的北国,还是在料峭清冷的南方,人们的免疫力都会有所下降,正是一些小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都需要通过食物进补,或运动,或食补,在冬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过一个健康的冬天。  当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者免疫系统不健全时,下列问题就会反复发作:感冒反复发作、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哮喘反复发作、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肺炎反复发作、腹泻反复发作,所以千万不可小视。冬季如何提高免疫力?下面
期刊
面包是大多数人接触西式糕点的第一步。从小时候吃的“鸡腿面包”到现在的吐司、法棍、可颂等,面包用它多样的姿态陪伴着我们成长。  所谓面包,就是以黑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入水、盐、酵母等和面并制成面团坯料,然后再以烘、烤、蒸、煎等方式加热制成的食品。  通常,我们提到面包,大都会想到欧美面包或日式的夹馅面包、甜面包等。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特殊种类的面包。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制作面包的
期刊
自古,身体一直是处于被遮蔽或者说是被规劝的状态,也就是说身体的意义并非是身体本身的意义。在古希腊,虽说身体以裸体方式呈现,表面是对人类身体的解放,但此时身体艺术是哲学思考方式的呈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所以身体对美的追求自然赋予了“数”的意味,而波利克里托斯提出的头身1:7的身体艺术造型模式即是以此为准则。虽然在艺术中身体作为了美的事物而追求,但是在哲学中,身体是智慧、真理
期刊
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  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  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  和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共同生活,  或者攀登绝路的、幽独奥秘的峰峦。  和那荒野中无人圈养的禽兽一起,  独自倚在悬崖上,看瀑布的飞溅。  这不算孤独;这不过是和自然的美丽  展开会谈,这是打开她的富藏浏览。  然而,如果是在人群、喧嚣和杂沓中  去听,去看,去感受,一心获取财富,  成了一个疲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