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复身体存在的多重性意义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s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身体一直是处于被遮蔽或者说是被规劝的状态,也就是说身体的意义并非是身体本身的意义。在古希腊,虽说身体以裸体方式呈现,表面是对人类身体的解放,但此时身体艺术是哲学思考方式的呈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所以身体对美的追求自然赋予了“数”的意味,而波利克里托斯提出的头身1:7的身体艺术造型模式即是以此为准则。虽然在艺术中身体作为了美的事物而追求,但是在哲学中,身体是智慧、真理、正义和美德的障碍,那么就要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这也就形成了肉体与灵魂分裂的二元论。17世纪,笛卡尔继续排斥身体以获得我思。而现代哲学则摧毁了传统对身体的认知。尼采将权利意志与身体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是纯粹的肉体,而灵魂是肉体内部的存在。胡塞尔的后期哲学则认为,存在是一种先于我思的原始的构成活动,即存在先于我思。海德格尔则从胡塞尔的现象学走向了对存在问题的讨论,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核心即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梅洛·庞蒂把现象学引入了身体,他要做的就是把胡塞尔经过还原才能获得的纯粹意识的意象性归还给身体。弗洛伊德则从精神分析出发,认为人具有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种,潜意识被认为是人的本能,而这一本能则是一切心理动力的源泉。现代哲学家们要说明精神是依附于身体的存在,也就证明了身体存在着现实意义,而并非是应被排斥的对象。在艺术的现代性探索过程中,主体意志成为了艺术作品内涵的重要层面,但是身体是否存在着自由的状态的确值得反思。在工业文化下,身体似乎希望从封建文明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但是理性文化的工业成果却又赋予了人类相互之间的间隙,艺术家们开始选择逃离现实生活去追求纯粹的生存状态,艺术作品中自然呈现出来的是对身体的压抑与追求人性的归复。行为艺术的出现似乎是一次对身体遮蔽的彻底叛逆,但是其含义却从宏观视觉转向了私密空间,进而形成了近乎神秘的“信仰”,艺术本体的视觉性美感被消解,艺术的意义也在此被哲学化。如何恢复身体与哲学二重辩证的探索,消除由宏观变成的肆意谩骂与无尽的沉溺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以存在者的角度正视当代人的身体存在状态,是以现实性的思考对消极浪漫情怀与粉饰主义的反思。
  如今,艺术中的身体逐步从被遮蔽的历史状态中解放出来,身体自然成为了我们对于人类一切活动的关注重点,但如何正视身体?我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正视的视角可以是摆脱线性叙事的方式,运用散落历史的方法,就问题而讨论问题,而非将所有叙事变成在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下影响的结果。在田帅的艺术叙事中,我所看见的就是正视身体的叙事逻辑,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构建起了生命的真正叙事方式。

  将艺术的中心拉向对身体本身的关注时,所有一切仿佛都指向了现实存在。人类思考一切,自然会以人自身为中心,人类创造文明,自然也是身体的创造。因而我们讨论文明,也应该恢复被遮蔽的身体,从创造的起点进行讨论。文明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所创造出来一系列精神与物质存在的过程、结果与法则。因此,文明其实与规则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在田帅对文明的思考中,他将文明归结为近似于环形的法则,身体在环中演绎。所以,在一个完整体系内的任何存在,都可以通过关系网形成关系圈。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关系的结果,而维系关系的方式即是以身体作为基础。而人类之所以走向文明,就得益于身体之间的交叠、纠缠。似乎身体的价值意义在文明的建设中显示了出来,这也就成为了其身体象征的第一层意义。当现代化建设给人类带来无限的便捷,我们似乎将身体抛向了废墟,幻想的网络成为了精神的寄托,然而这是对现代哲学中对身体去遮蔽的重新掩饰。当我们正视画面俯视的视角的人物时,在当代文明中,身体留下的只剩下被遗忘的废墟,身体并不是未在活动中交缠,而是被选择性淡忘。在互联网文明下,身体的沉醉也激发出来了第二层含义。身体在互联网文明中的意义似乎被极大地遮蔽,我们可以沉溺于无尽的幻想之中,人的纠缠关系,通过幻想的符号显示出来了无尽的庞杂与循环,因而幻想成为了意志主体而丧失对身体意义的认知。因而,散落在废墟的身体指向了文明下身体意义与堕落的双重矛盾。

  由此可知,文明的符号其实解构了身体存在的意义,而且将符号指向了被身体创造的一切,因而恢复身体的意义成为了艺术之思。在作品《光明在前》中,他们身体的装束,是否能标识着其存在的方式?对细节的解读成就了写实艺术的价值。工人的帽子、手套、外套,粗糙的双手,充满油渍的衣服,疲劳的眼神,进城的大挎包,趴在玻璃前的等待,这无疑是对进城农民工的刻画,說明了他们已成为符号化的标志。但是,符号明显是将身体指向束缚的空间中,而不是定义化的身体。所以,玻璃成为了解读图像的关键。首先,人手撑出来压扁的细节显示出,人是在玻璃内部活动,拼接的画框也显示出来此为玻璃的接缝,手的状态显示出存在玻璃内外的两重空间。背景的虚化在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是对玻璃内部空间的延宕。我们可将背景视为无限的空间,也可以将背景理解为无限封闭的空间,然而无论是何种空间,他们都是渴望突破玻璃这一媒介。作为视觉主体,玻璃成为了画内外人物沟通的障碍,当然玻璃也成为了内外可沟通性的象征,也就是说玻璃成为了内外身体回互性与不回互性的二重坐标。所谓的回互与不回互,是中国古人理解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方法,回互是指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而不回互是指事物之间互相独立。玻璃的折射即显示出来了内部的独立,但是手显示出了对渴望回互的一种表达,而人物的眼神亦透露此。画面上,他们的眼神都有共同点,即向外观看,因此当观众的目光投向画作时,二者即产生对视,内外空间即此产生了回互现象,由手所产生的意义就显示出来内部人物祈求回归到玻璃外部。因而,玻璃成为了对身体符号控制的标志。因为玻璃本身是透明的,所以玻璃的另外一层意义也就显示了出来。通过玻璃我们能透视内部,内部也可透视外部,作为主体对内部的投射,也就成为了对自身的投射。空间中对身体的观察,其实是映射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遮蔽,其实是我们自身对身体的结果。那么我们不禁思考,为何我们自身要对自身进行符号化的身体囚禁?因而去遮蔽,成为了我们生活光明的一种极好方式。
  所以,在田帅的其他系列作品中都在探寻工人劳作后休息时的生命。首先,他做的就是要对身体进行极致细微的描画,让身体成为真实的存在,以突显出身体所存在的意义,身上的灰尘、皮肤的褶皱,都一丝不苟。人的存在,就是因为首先需要身体存在,任何生命个体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存在。再者,他将工人的身体置于午休、远眺或者是置身于无背景的空间中,身体的职业我们还是可以确认,但是身体的状态存在着多元的可能性,也就是无论是何种职业,身体都需要拥有人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因而,绘画不是去寻找符号化的身体,而是应该从不同职业中去寻找身体存在方式的多重性。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田帅对身体写实的刻画,是在歌颂着人类身体的伟大,但是我们并不能就因为这样,而将身体符号化,遮蔽身体存在的多元性意义,而是要用艺术还原人类本真的身体,或者是赋予身体无限的可能性。

田帅


  1988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市章丘区。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获艺术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5年赴纽约艺术学院进行交流考察,2018年入选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英才驻留计划”,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2019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创作研究型博士。
  作品入选2017年第三届中国粉画展,2017年中国梦·2017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2017年第十一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2018年第三届民族美术双年展,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20年挖掘·发现:第六届中国油画新人展等展览。
其他文献
今天,当看腻了从题材到画法都千篇一律的工笔人物画的时候,再创作时不免心生厌烦。当今流行的工笔人物画,大多为一些流行的雷同的题材,例如城市生活中的俊男靓女、花市女郎,或和谐社会,或优美环境,或美满家庭,或现代城市,造型上因直接模仿照片,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化的勾勒用线,流行的晕染方法,创造出一种真实的幻觉之感,也形成固定的工笔人物画模式与套路。由于这种画法或类似题材,已经流行一二十年,对我而言,已经画得
期刊
期刊
闻香奥斯汀,从BBQ开始  我们抵达德州首府奥斯汀时已是傍晚,旅途中觅食难免荒不择路饥不择食。但我们却执着地按计划行事,在德州若不享受原汁原味的BBQ,岂不枉然?推开“盐舔(Salt Lick BBQ)”烧烤餐厅沉重的木门,一股浓郁的烧烤醇香袭来,我就像只饥肠辘辘的猎犬,用相机捕捉缕缕青烟下红彤彤跳动的火焰。直径两米多的石砌炉台里,橡木柴火噼啪作响,蒸腾的烟雾把炉顶悬挂的密密匝匝的烤香肠,映衬得艨
期刊
谢非是深圳大芬村杰出的艺术家代表,他正值事业高峰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回顾他走过的艺术之路,对许多正在艺术道路上苦苦求索的艺术爱好者来说,不无启示。以下本人谨做分析。一、对东方意象造形的探索  抽象画大师皆从具象过来的。谢非从东北吉林到深圳大芬村追梦原创绘画时,也是走具象路线。当初他的那批作品,中规中矩,基础扎实,是典型的具象画法。但经历短暂的具象阶段后,为了不断追求绘画的艺术价值,谢非很快就不满
期刊
人们常说:  仰望星空,浩瀚宇宙,人生苦短——心常存敬畏之心。  俯视市井,众生碌碌,感时泪溅——心常怀怜悯之意。  俯仰,这是韩克伟观察社会的艺术角度和姿态。  画家大多有两种角度:  宏观——为天地山川立命代言,要站在一定高度方有大视野,所谓“宏大叙事”。  微观——探个人性情隐私,要脚踏实地但不能迷茫,所谓“自我意识”。  韩克伟在广西艺术学院读大三时就找到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俯视下城中村
期刊
寻味运河,共享美好 大运河美食嘉年华5月来袭  4月18日上午,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组委会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扬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就此次运博会总体安排及重点活动筹备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和介绍。  5月3日至6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扬州举办。此次运博会期间举办了“两大主题演出”、“六大展览展示”、“三大互动联动”、“三大运河主
期刊
中国画的色彩是人文的心灵色彩,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心灵相连。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画色彩在处理方式上更趋向于类型化,是对时空观的提炼与升华。魏晋以前的中国画,在色彩与水墨上齐头并进,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色彩语言的表现,而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由文人水墨画接棒色彩,用水墨进行创作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中国画的色彩知识在主流绘画领域的发展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主流绘画审美趋势发生了变化,现代
期刊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主要是把食物放置于热干空气中一个比较接近热源的位置来加热食物。一般来说,烧烤是在火上将食物(多为肉类,海鲜,蔬菜)烹调至可食用状态。现代社会,由于用火方式的多样性,烧烤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发展出各式烧烤来。寒冷的冬天,烧烤也安抚着我们需要温暖的心。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
期刊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无论是在大雪纷飞的北国,还是在料峭清冷的南方,人们的免疫力都会有所下降,正是一些小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都需要通过食物进补,或运动,或食补,在冬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过一个健康的冬天。  当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者免疫系统不健全时,下列问题就会反复发作:感冒反复发作、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哮喘反复发作、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肺炎反复发作、腹泻反复发作,所以千万不可小视。冬季如何提高免疫力?下面
期刊
面包是大多数人接触西式糕点的第一步。从小时候吃的“鸡腿面包”到现在的吐司、法棍、可颂等,面包用它多样的姿态陪伴着我们成长。  所谓面包,就是以黑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入水、盐、酵母等和面并制成面团坯料,然后再以烘、烤、蒸、煎等方式加热制成的食品。  通常,我们提到面包,大都会想到欧美面包或日式的夹馅面包、甜面包等。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特殊种类的面包。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制作面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