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照顾人——丁玲延安时期(1936-1941)对人与制度关系的探索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玲在延安的小说创作有一条贯穿性的问题线索,即社会制度与个人幸福的关系.丁玲最初把这个问题放在家庭里讨论,但家庭本身是问题重重的,家庭和家中人的双重改造是他们获得新生的前提.随后,在《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里,丁玲首次在家庭、农村和延安式社会的对比中,讨论了现代个人与体制的关系.《在医院中》和《三八节有感》则是丁玲进一步对体制中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探索.
其他文献
鲁迅思想与文学的“政治性”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政治的道德评判与情感态度,属于政治伦理范畴.他早期的“人/奴隶”“官/民”的思考范式中已经隐含了对民权主义的认同,在20世
聚焦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特色凝练、课程体系重构、教师队伍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了以特色
电影艺术在“十七年”被视为叙事性文学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小说改编为电影极大地提高了文艺传播效能,拓展了读者接受群体.改编中的审美元素消长融入了意识形态特质,叙述视角
周立波《替阿Q辩护》一文以向农民朋友讲阿Q的形式对现代文学中作家对农民的主观情感问题提出了疑问与辩护.而“中间人物”这一概念既包含了这一辩护传统,又反映了当代文学与
面对近代以来文化上的大变局,刘师培通过扩展阮元的《文言说》将修饰性作为其文学论的基础,与西方的美学论说顺理成章地建立了联系.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立场让他无法接受
佛教与明代神魔小说的宏观空间构建有密切关联,以神魔小说中天界、幽冥、凡间三大空间为代表,基本上都吸收和改造了佛教三界、地狱和四大部洲的空间观念.佛教这些纷繁复杂的
鲁迅小说处女作《怀旧》1913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后收入各版《鲁迅全集》.这些版本在文本内外有不少出入,这一问题根本上与《怀旧》在鲁迅去世后才被重新发现有关.
本文主要探索职业使命感融入《护理伦理学》线上课程思政的构建与实施效果。疫情防控期间,选取本校2019级护理本科生,开展将职业使命感融入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线上思政教学,从教
本科生毕业实习(设计)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毕业实习(设计)环节的研究现状,针对其发展趋势、结合当前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研究者对延安文艺体制生成过程核心因素的解读,过度地聚焦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事一文上.实则文艺座谈会之后尚有“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