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预防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TX)预防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临床确诊为NMOSD且病程超过1年的2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10~51岁,平均发病年龄(26.2±12.3)岁。病程2.3~25.8年,平均病程(9.2±5.9)年。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眼科检查、血清学检验及神经系统查体,记录其NMOSD的年复发率(ARR)、矫正视力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视力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者平均logMAR矫正视力1.13±1.09;最佳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0.40±0.68,最差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1.87±0.90。平均EDSS(3.09±0.70)分。平均ARR(1.04±0.65)次/年。所有患者均完成两周期的RTX诱导治疗。RTX 100 mg/次,50 mg/h速率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1年1次诱导治疗,共2次。其中,发病1个月内立即接受诱导治疗12例,发病1个月后缓解期接受诱导治疗9例。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8.4±4.9)个月。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矫正视力、ARR及EDS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复发者与未复发者发病年龄进行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复发者与未复发者是否经血浆置换治疗以及合并免疫抗体阳性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治疗后患者平均logMAR矫正视力0.62±0.91;最佳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0.24±0.59,最差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1.00±1.01。平均EDSS评分(2.26±1.07)分。平均ARR(0.21±0.3)次/年。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最差眼平均矫正视力明显提高(t=4.256),平均EDSS评分(t=4.620)、ARR(t=2.900)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最佳眼平均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0.05)。随访期间9例患者复发,复发次数为13次。13次复发中,B淋巴细胞检验12次,B淋巴细胞百分比为0.01%~0.14%。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的发病年龄(t=0.67)、是否经血浆置换治疗(χ2=1.61)、合并免疫抗体阳性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比例(χ2=1.6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8例。其中,继发感染5例,胸闷4例,脱发3例,皮疹、头痛、呼吸困难各2例,耳鸣、心慌、疲倦嗜睡各1例。合并两种及以上不良反应4例。对于出现不良反应者,给予减慢RTX滴速及加用地塞米松5 mg后缓解。

结论

小剂量RTX治疗NMOSD可降低ARR,安全性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M组,分别为12、58只大鼠。DM组经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成模5个月时,DM组再随机分为DM空白对照组(B组)、磷酸盐缓冲液组(C组)、hUCMSC干预组(D组)。剔除死亡或血
炎性凋亡为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机制主要通过炎性小体复合物的活化介导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产生,以及细胞的渗透性溶胀,破裂死亡,在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而眼底疾病中往往存在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等视网膜细胞的死亡,是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炎性凋亡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中,炎性凋亡可直接引起R
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是老年人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自噬作为细胞代谢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对受损细胞器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利用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研究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延缓衰老的进程起作用,减少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在哺乳动物体内,沉默信号调节蛋白(SIRT)6发挥其去乙酰化酶和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参与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抑制细胞衰老、肿瘤形成、代谢疾病,参与细胞寿限的调节,对组织和器官的
目的观察经结膜切口改良最小量巩膜外扣带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检查确诊并行经结膜切口改良最小量巩膜外扣带手术的连续单纯RRD患者76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1例42只眼,女性35例36只眼。平均年龄(33.90±15.60)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三面镜、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
脉络膜色素痣是眼底常见的良性黑色素细胞性肿瘤,患病率为0.15%~10.0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白色人种患病率高,有色人种患病率低。其继发的视网膜下积液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视网膜病变可能损害视力。脉络膜色素痣存在恶变为黑色素瘤的风险,恶变危险因素包括脉络膜色素痣厚度、视网膜下积液、视觉症状、橘红脂样色素改变、瘤体边缘接近视盘、超声检查显示瘤体内呈挖空表现和周边晕消失等。临床上早期识别可能损害视力
目的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CE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PPV治疗的201例2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例86只眼,女性115例115只眼。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7.94±9.65)岁;其中,≥ 50岁159例,<50岁42例。糖化血红蛋白<7.0% 36例,≥7.0% 165例。右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