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M组,分别为12、58只大鼠。DM组经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成模5个月时,DM组再随机分为DM空白对照组(B组)、磷酸盐缓冲液组(C组)、hUCMSC干预组(D组)。剔除死亡或血糖恢复大鼠,最终每组12只大鼠纳入研究。采用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蛋白表达。

结果

A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凋亡细胞;B、C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内核层(INL)均可见大量凋亡细胞,GCL水肿;D组大鼠视网膜GCL偶见凋亡细胞、水肿明显减轻。A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表达主要见于GCL和神经纤维层(RNFL);B、C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表达贯穿于内丛状层(IPL)、INL,RNFL、GCL棕黄色颗粒着染加深;D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表达范围仅见于RNFL、GCL,IPL未见阳性细胞突起。A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蛋白呈低表达;B、C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蛋白表达明显增加;D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蛋白表达较B、C组明显降低。A、B、C、D组之间大鼠视网膜中GFAP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35,P<0.05)。

结论

hUCMSC可以抑制早期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与胶质细胞活化。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原发性痛风患者24 h尿液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探讨原发性痛风患者形成尿路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9—2015年于风湿免疫科就诊,确诊原发性痛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或CT探查双肾、输尿管以及膀胱,以确定有无泌尿系结石。选取病例记录完整的患者,分析患者临床情况、血生化、尿常规、24 h尿液分析结果以及泌尿系结石成分,以合并泌尿系结石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接受PPV联合ILM剥除和气体填充治疗的连续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5只眼,女性30例31只眼;平均年龄(60.13±10.00)岁。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根据患眼MF频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填充对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型研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患者36例72只眼纳入研究。手术眼、对侧眼分别设为手术组、对照组,均为36只眼。手术后7、30、60、90 d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检查。两组受检眼手术后不同时间点BUT、SⅠT、CFS差异行成组设计资料两样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眼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外伤后失明的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内的许多因子参与了外伤性PVR的发病过程,其中VEGF通过拮抗PDGF与PDGF受体α(PDGFRα)结合,促进非PDGF因子介导的PDGFRα间接激活途径,降低细胞内p53水平,促进PVR早期的细胞增生、活化、迁移过程,是外伤性PVR发病机制中的关键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大小与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光感受器层愈合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病例分析。行PPV治疗的连续IMH患者31例3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22例24只眼。平均年龄(58.16±9.10)岁。视力下降平均时间为(4.97±5.97)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最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及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手术后短期眼压变化,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行25G+PPV治疗的连续RRD、PDR患者160例1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8例89只眼,女性72例74只眼;平均年龄(50.37±13.24)岁。RRD患者90例92只眼(RRD组),PDR患者70例71只眼(PDR组)。所有
目的观察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指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低头位的裂孔闭合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为IMH的64例患者6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后1周内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填充C3F8治疗。根据手术后所采取的体位将患者分为SS-OCT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5例35只眼、29例29只眼。SS-OCT组患者于手术后6 h及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