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张荣胜,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高级讲师;徐一冰,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高级讲师。
摘要:以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责任,接受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包括职业适应性在内的社会生活适应性)是社会评价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思考如何与社会生活要求对接。文章对此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社会适应性;职业生活;职业能力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方案的再思考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在16岁左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者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成为学校的教育对象,学校应当如何为他们设置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看学校培养的人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通常我们都会为他们制定比较周密的专业培养计划,力求打造某一个行业的专门技能人才。思维的定式使我们在思考培养方案时关注的往往是某个专业的素养和技能,但这个培养方案往往不能解决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的问题。面对一个消极倦怠的学生群体,再好的专业培养方案都难以达成培养的目标,这使得我们职教工作者不得不考虑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
什么才是学生的需求呢?社会学家在研究中指出:“16岁左右的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困惑期(青春危机期),他们对于今后的生活状况是个什么样子充满了疑惑,他们向往独立自主但又不知所措,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方案。”尽管来到职业学校时他们已经选择了专业,但多数处于“盲从”和“无奈”,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甚至一无所知,但他们无论如何必须从这里开始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公民,准备接受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望和要求。学校教育要从“生存”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职业的向往,对个人社会适应性的积极态度,要比单纯地启发学生做一个某行业的职业人更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学校的教育目标,我们的视野从一个行业扩展到一个社会,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设定这样一个命题:中职(五年制高职)为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设置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做好进入成人社会的“一切准备”,包括一个职业人的准备和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准备。
在这样的命题下,中职(五年制高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给学生提供的是职业生活情景和非职业生活情景的模拟和参与,在模拟中接受学校对他们职业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样的培养方案的可行性。
职业学校的课堂要创造职业生活情景的模拟
职业生活情景比我们通常熟悉的技能实训基地更广泛,一个人在职业场所的时间中所遇到的人和事远远大于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方式和工作之外与人相处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你不能要求你的同事都是你喜欢的那一类人,也不能因为你的父母的宠爱就对你上司的严格而感到惊讶。这也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
在广泛的企业调研中提炼出对员工的普遍要求证实了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中以下四个要素是很关键的:
①懂职业规则,与规则共存;
②具备工作能力(包括技能),完成工作任务;
③与人合作,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服从指挥,迅速行动。
职业生活是严肃的,有强制性的,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首先是对这种具有约束性的规则的理解、接受、习惯,无论自己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要按照某种规则行事,要克服个人好恶和“任性”。第二是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完成工作的技能)。
所以不仅是专业技能要训练,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对职业生活的适应性。而这个适应性训练则需要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课堂”共同担负其责任。
如下图,我们把课堂与职业生活对应起来创设职业模拟。
学校 社会
课内生活 ←————→职业生活
上 课 铃 ←————→上 班 铃
课堂 ←————→职业场所
老师、学生 ←————→同事、上级、下级
教学任务 ←————→工作任务
把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模拟情景,首先要对应的是严明的规则,“课堂纪律”的严格和奖惩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手段,还是对学生理解、执行规章的能力的培养。45分钟要求学生全力以赴的面对教学任务如同一个职业人在工作场所专心致志面对工作任务,是一个基本要求。诸如学生课堂上要求解手,喝水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是应该被拒绝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待学生的各种与上课要求无关的行为赋有干预的权力。同时,教师应当和学生共同遵守纪律,例如,关闭手机;不处理与上课无关的事务等等。
把课堂与职业场所对应,教师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示范,教师是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如同一个工作场景中一个工作任务的组织者,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地设计好教学流程,带领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完成任务;教师队“职业人”地认识、理解和对做一个职业人的思想境界和心理感受将在他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而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很强调教师的师德规范,但是我们更应该让教师认识到当他走进课堂,他的神圣使命就是为学生做一个职业人的榜样。
把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模拟情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包容同伴,角色变换中的自我认同;训练学生服从指挥迅速行动的能力。
例如:1.数学课程中,教师对数学运算的步骤的归纳、解读,并要求学生按步骤写出计算的过程。这不仅是掌握数学知识自身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训练。
2.汽修老师在进行“二级维护“操作中,每做一步就大声报出完成步骤的名称,用尽量快的速度完成每一步的动作,用最大的声音准确地说出步骤的名称,其意义也在于对操作步骤的强化和对职业行动能力的训练。
3.体育课上,老师安排了打篮球的小组对抗赛,比赛之前,老师要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老师在地上画了几个圈,大小不一,要求每个小组抽签认取一个圈,然后让全组同学都能站进自己的圈里,有的圈子很小,学生们为此设计各种站姿,最后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同学们紧紧拥抱,接纳了所有的组员。同学们很成功,之后的篮球比赛打得很有活力。
上述的事例在教学一线的各种类型课堂中,还可以举出很多,但是,如果它仍然是偶尔为之,也只能是一个好的教学片段而已,只有在常态课堂上更多地出现类似的有效设计,持之以恒,让每一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服从意识、行动意识进行有效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才能够从感悟到习惯最终形成。
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模拟场景,还在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学生进入课堂就是在练习做一个职业人,老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按照一个职业人的素质做好上课的准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主动实践做一个职业人。
例如,英语老师让学生穿上工作服在操作间上英语课,一方面英语课的内容与烹饪操作相关,另一方面学生的工作服提醒学生的职业意识;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环境的布置,和心理暗示的方法提示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与职业生活相对应,“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堂作为一个生活方式来体会,逐步地习惯上课,享受上课的乐趣,为了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训练这样一个严肃、紧张的生活方式,学校有必要科学设计每一天的课程,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地加大,一节一节上到两节连上再到四节连上。教学任务逐步地丰富、综合。如一个四节连上的课程对新生不适合,但对于行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训练。
与非职业生活相对应的职业学校教育的意义
我们应该怎样来划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社会适应性的角度,如果我们把“课堂”与职业场所相对应,则我们可以将“课余”与非职业场所相对应,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进入社会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在这两个场所中相互交替,互为补充的。把课余的时间和学校的各个场所联系在一起形成若干个非职业生活的模拟情景,给学生选择的权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方式积极思考,教会他们要区分个人与公共场所的一名公众的区别;教会他们认识一个公民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并提供各种模拟的机会,促进他们主动模拟,习得做人的准则。学校的社团组织,班级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富有生活情趣的体验,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享受自主创造的乐趣,把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加以整合,展示自己的才华,寻找自己的伙伴,增强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我们可以归纳出与社会生活相对应的教育主题并看到它们的教育意义:
1.公民教育
学生在学校习做公民,需要学校提供各种公共环境让学生主动实践。例如,学校的图书馆和食堂,是校园里典型的公共场所,一个学生在图书馆看书和在食堂吃饭都必须遵守公德如不大声喧哗,不妨碍身边的伙伴,注意公共卫生等等,这跟学生在家里看书、吃饭是不一样的。所以图书馆、食堂、教室、运动场等学校的公共场所,都可以赋于教育的内容。
一位职业指导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如果你是个职业人,把你一天的时间做一个分析,哪些属于职业的?哪些属于非职业的?你在不同的时间里感受如何?(结合学校的生活来讨论)。表1是讨论的结果:
这个讨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区分上学路上和放学路上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一个人的职业意识从上班的路上就要树立,因为不迟到是一个职业人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而下班的路上就比较自由。通过分析,学生感受到一个成熟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必须区分的三个基本场合即私人空间、公共场所、职业场所和相应的约束机制。

2.家庭责任和生存技艺
一个成熟的人要懂得自己对于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学生今天面对家庭、面对父辈,今后他们还要为人之父母,建立自己的家庭,职业学校不能回避这个教育的主题,尤其是面对当下“独生子女”为特点的学生群体,父母对他们的呵护让他们在家庭责任方面思考不够,学生对于怎样去爱自己父母的思考是很幼稚的。例如,他们说:“我们经常给父母发短信慰问父母”;“买一束花献给自己的父母”等等,这些稚嫩的言行和社会生活的期望(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较大的距离,这看起来也与职业能力无关,但是学生的“不成熟”是专业学习处于“非自觉”状态的重要原因并且训练学生“成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效果明显。
例如,一个班主任就和他的学生讨论了关于如何去爱父母的问题,学生们发起了一个动议:算一算我们一个月的零花钱占家庭收入比例。在大家报出的零花钱中,很多人都报出了每月手机话费在100~200元之间。老师就启发他们再去问一问家长的手机话费,结果是很多家长的手机费用远远低于子女,这个事实引发了教育的时机,老师在网上发了贴子:为什么我们的手机费超过了父母?有这个必要吗?我们的父母挣钱容易吗?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节约”呢?我们应该怎样去体贴辛劳的父母才更有价值呢?一连串的问题,带来一系列的思考,同学们纷纷感悟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就在于分担父母的生活压力,不能挣钱但可以节省花费,有一些学生也从中意识到自己应当尽快地学会做一个好的职业人,能够尽快地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学生面对生活,还应当有生活的能力,买菜、烧饭、做家务都应当成为我们学生的“拿手活”,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照顾成为习惯,学校就更有必要为他们提供独立生活的情景让他们去实践“独立生活”,学校可以组织“生存训练”,例如聚餐:让同学们制定菜单,买原料,做菜烧饭,享受自己的作品,收拾餐具,再如组织学生手工编织,给自己的朋友、亲人送上自己制做的帽子、手套、袜子,用自己的劳动表达自己的爱心,体现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3.社会实践
一个城市有各种承载历史的古迹、文化、纪念馆、博物馆;一个专业必有值得追求的最高境界的企业、岗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社会生活中的美好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把社会文化的高品位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我们应当把学生带出校门,让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展示自己习得的素质和能力,让社会公众了解他们,认可他们,也让学生自己体会社会对他们的认可。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带给他们的成功,也让社会检验学校教育的成效,这对于学生进入成人社会和成人社会接纳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我们应当重视这一块教育的系统设计。只有把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活动联系起来,构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训练,我们才能完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J].人民教育,2007.
[2]肖淑珍.职业素养:角色转换的着眼点[N].中国教育报,2008.6.25.
[3]论学习内容的“实用”和“虚用”——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再思考[J].人民教育,2008.
[4]基于个体发展理论和代际理论的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8(27):51——55.
摘要:以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责任,接受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包括职业适应性在内的社会生活适应性)是社会评价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思考如何与社会生活要求对接。文章对此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社会适应性;职业生活;职业能力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方案的再思考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在16岁左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者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成为学校的教育对象,学校应当如何为他们设置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看学校培养的人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通常我们都会为他们制定比较周密的专业培养计划,力求打造某一个行业的专门技能人才。思维的定式使我们在思考培养方案时关注的往往是某个专业的素养和技能,但这个培养方案往往不能解决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的问题。面对一个消极倦怠的学生群体,再好的专业培养方案都难以达成培养的目标,这使得我们职教工作者不得不考虑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
什么才是学生的需求呢?社会学家在研究中指出:“16岁左右的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困惑期(青春危机期),他们对于今后的生活状况是个什么样子充满了疑惑,他们向往独立自主但又不知所措,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方案。”尽管来到职业学校时他们已经选择了专业,但多数处于“盲从”和“无奈”,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甚至一无所知,但他们无论如何必须从这里开始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公民,准备接受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望和要求。学校教育要从“生存”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职业的向往,对个人社会适应性的积极态度,要比单纯地启发学生做一个某行业的职业人更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学校的教育目标,我们的视野从一个行业扩展到一个社会,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设定这样一个命题:中职(五年制高职)为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设置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做好进入成人社会的“一切准备”,包括一个职业人的准备和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准备。
在这样的命题下,中职(五年制高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给学生提供的是职业生活情景和非职业生活情景的模拟和参与,在模拟中接受学校对他们职业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样的培养方案的可行性。
职业学校的课堂要创造职业生活情景的模拟
职业生活情景比我们通常熟悉的技能实训基地更广泛,一个人在职业场所的时间中所遇到的人和事远远大于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方式和工作之外与人相处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你不能要求你的同事都是你喜欢的那一类人,也不能因为你的父母的宠爱就对你上司的严格而感到惊讶。这也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
在广泛的企业调研中提炼出对员工的普遍要求证实了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中以下四个要素是很关键的:
①懂职业规则,与规则共存;
②具备工作能力(包括技能),完成工作任务;
③与人合作,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服从指挥,迅速行动。
职业生活是严肃的,有强制性的,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首先是对这种具有约束性的规则的理解、接受、习惯,无论自己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要按照某种规则行事,要克服个人好恶和“任性”。第二是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完成工作的技能)。
所以不仅是专业技能要训练,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对职业生活的适应性。而这个适应性训练则需要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课堂”共同担负其责任。
如下图,我们把课堂与职业生活对应起来创设职业模拟。
学校 社会
课内生活 ←————→职业生活
上 课 铃 ←————→上 班 铃
课堂 ←————→职业场所
老师、学生 ←————→同事、上级、下级
教学任务 ←————→工作任务
把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模拟情景,首先要对应的是严明的规则,“课堂纪律”的严格和奖惩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手段,还是对学生理解、执行规章的能力的培养。45分钟要求学生全力以赴的面对教学任务如同一个职业人在工作场所专心致志面对工作任务,是一个基本要求。诸如学生课堂上要求解手,喝水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是应该被拒绝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待学生的各种与上课要求无关的行为赋有干预的权力。同时,教师应当和学生共同遵守纪律,例如,关闭手机;不处理与上课无关的事务等等。
把课堂与职业场所对应,教师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示范,教师是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如同一个工作场景中一个工作任务的组织者,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地设计好教学流程,带领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完成任务;教师队“职业人”地认识、理解和对做一个职业人的思想境界和心理感受将在他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而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很强调教师的师德规范,但是我们更应该让教师认识到当他走进课堂,他的神圣使命就是为学生做一个职业人的榜样。
把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模拟情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包容同伴,角色变换中的自我认同;训练学生服从指挥迅速行动的能力。
例如:1.数学课程中,教师对数学运算的步骤的归纳、解读,并要求学生按步骤写出计算的过程。这不仅是掌握数学知识自身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训练。
2.汽修老师在进行“二级维护“操作中,每做一步就大声报出完成步骤的名称,用尽量快的速度完成每一步的动作,用最大的声音准确地说出步骤的名称,其意义也在于对操作步骤的强化和对职业行动能力的训练。
3.体育课上,老师安排了打篮球的小组对抗赛,比赛之前,老师要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老师在地上画了几个圈,大小不一,要求每个小组抽签认取一个圈,然后让全组同学都能站进自己的圈里,有的圈子很小,学生们为此设计各种站姿,最后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同学们紧紧拥抱,接纳了所有的组员。同学们很成功,之后的篮球比赛打得很有活力。
上述的事例在教学一线的各种类型课堂中,还可以举出很多,但是,如果它仍然是偶尔为之,也只能是一个好的教学片段而已,只有在常态课堂上更多地出现类似的有效设计,持之以恒,让每一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服从意识、行动意识进行有效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才能够从感悟到习惯最终形成。
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模拟场景,还在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学生进入课堂就是在练习做一个职业人,老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按照一个职业人的素质做好上课的准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主动实践做一个职业人。
例如,英语老师让学生穿上工作服在操作间上英语课,一方面英语课的内容与烹饪操作相关,另一方面学生的工作服提醒学生的职业意识;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环境的布置,和心理暗示的方法提示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与职业生活相对应,“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堂作为一个生活方式来体会,逐步地习惯上课,享受上课的乐趣,为了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训练这样一个严肃、紧张的生活方式,学校有必要科学设计每一天的课程,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地加大,一节一节上到两节连上再到四节连上。教学任务逐步地丰富、综合。如一个四节连上的课程对新生不适合,但对于行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训练。
与非职业生活相对应的职业学校教育的意义
我们应该怎样来划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社会适应性的角度,如果我们把“课堂”与职业场所相对应,则我们可以将“课余”与非职业场所相对应,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进入社会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在这两个场所中相互交替,互为补充的。把课余的时间和学校的各个场所联系在一起形成若干个非职业生活的模拟情景,给学生选择的权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方式积极思考,教会他们要区分个人与公共场所的一名公众的区别;教会他们认识一个公民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并提供各种模拟的机会,促进他们主动模拟,习得做人的准则。学校的社团组织,班级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富有生活情趣的体验,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享受自主创造的乐趣,把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加以整合,展示自己的才华,寻找自己的伙伴,增强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我们可以归纳出与社会生活相对应的教育主题并看到它们的教育意义:
1.公民教育
学生在学校习做公民,需要学校提供各种公共环境让学生主动实践。例如,学校的图书馆和食堂,是校园里典型的公共场所,一个学生在图书馆看书和在食堂吃饭都必须遵守公德如不大声喧哗,不妨碍身边的伙伴,注意公共卫生等等,这跟学生在家里看书、吃饭是不一样的。所以图书馆、食堂、教室、运动场等学校的公共场所,都可以赋于教育的内容。
一位职业指导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如果你是个职业人,把你一天的时间做一个分析,哪些属于职业的?哪些属于非职业的?你在不同的时间里感受如何?(结合学校的生活来讨论)。表1是讨论的结果:
这个讨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区分上学路上和放学路上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一个人的职业意识从上班的路上就要树立,因为不迟到是一个职业人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而下班的路上就比较自由。通过分析,学生感受到一个成熟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必须区分的三个基本场合即私人空间、公共场所、职业场所和相应的约束机制。

2.家庭责任和生存技艺
一个成熟的人要懂得自己对于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学生今天面对家庭、面对父辈,今后他们还要为人之父母,建立自己的家庭,职业学校不能回避这个教育的主题,尤其是面对当下“独生子女”为特点的学生群体,父母对他们的呵护让他们在家庭责任方面思考不够,学生对于怎样去爱自己父母的思考是很幼稚的。例如,他们说:“我们经常给父母发短信慰问父母”;“买一束花献给自己的父母”等等,这些稚嫩的言行和社会生活的期望(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较大的距离,这看起来也与职业能力无关,但是学生的“不成熟”是专业学习处于“非自觉”状态的重要原因并且训练学生“成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效果明显。
例如,一个班主任就和他的学生讨论了关于如何去爱父母的问题,学生们发起了一个动议:算一算我们一个月的零花钱占家庭收入比例。在大家报出的零花钱中,很多人都报出了每月手机话费在100~200元之间。老师就启发他们再去问一问家长的手机话费,结果是很多家长的手机费用远远低于子女,这个事实引发了教育的时机,老师在网上发了贴子:为什么我们的手机费超过了父母?有这个必要吗?我们的父母挣钱容易吗?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节约”呢?我们应该怎样去体贴辛劳的父母才更有价值呢?一连串的问题,带来一系列的思考,同学们纷纷感悟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就在于分担父母的生活压力,不能挣钱但可以节省花费,有一些学生也从中意识到自己应当尽快地学会做一个好的职业人,能够尽快地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学生面对生活,还应当有生活的能力,买菜、烧饭、做家务都应当成为我们学生的“拿手活”,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照顾成为习惯,学校就更有必要为他们提供独立生活的情景让他们去实践“独立生活”,学校可以组织“生存训练”,例如聚餐:让同学们制定菜单,买原料,做菜烧饭,享受自己的作品,收拾餐具,再如组织学生手工编织,给自己的朋友、亲人送上自己制做的帽子、手套、袜子,用自己的劳动表达自己的爱心,体现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3.社会实践
一个城市有各种承载历史的古迹、文化、纪念馆、博物馆;一个专业必有值得追求的最高境界的企业、岗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社会生活中的美好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把社会文化的高品位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我们应当把学生带出校门,让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展示自己习得的素质和能力,让社会公众了解他们,认可他们,也让学生自己体会社会对他们的认可。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带给他们的成功,也让社会检验学校教育的成效,这对于学生进入成人社会和成人社会接纳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我们应当重视这一块教育的系统设计。只有把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活动联系起来,构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训练,我们才能完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J].人民教育,2007.
[2]肖淑珍.职业素养:角色转换的着眼点[N].中国教育报,2008.6.25.
[3]论学习内容的“实用”和“虚用”——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再思考[J].人民教育,2008.
[4]基于个体发展理论和代际理论的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8(27):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