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老太屠呦呦:摘取诺贝尔奖的“三无”科学家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5日,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每年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5岁高龄的她,是第一位摘取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曾因以身试药毁了身体;自幼被寄养在外地的女儿,一直不愿喊她妈妈……如此一位“拼命三娘”,既没有博士学位和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因此被人戏称为“三无教授”。
  临危受命的“傻媳妇”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5兄妹中唯一的女孩。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她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并嫁为人妻。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除了出差学习,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幢小楼。
  丈夫李廷钊是她的中学同学。李廷钊曾到苏联留学,回到北京时,见自己曾经暗恋的“女神”尚未结婚,就大胆表白,于是世间多了一个幸福家庭。婚后,冶金专家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兼管一切家务,是个模范丈夫。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屠呦呦,在生活中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尽管在生活上是个马大哈,但工作中的屠呦呦一直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并有着一股“拼命三娘”的倔强劲儿。1969年,她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大型军事计划的一部分。
  原来,在抗美援朝和越南战争时期,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当时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因工作能力突出而临危受命,成为课题组组长。
  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丈夫李廷钊远在云南的五七干校,无力照顾两个幼小的女儿。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咬牙把不到3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了宁波老家。
  以身试药的“青蒿素之母”
  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后,屠呦呦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入手,还走访了大批老中医。因长期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她的视力在此期间迅速下降。
  研制新药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是调查收集,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是我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从此,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由于当时研究组使用酒精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每天下班都满身酒味,挤公交车时,人家都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以为遇上了“生活不检点的女酒鬼”,邻居们与她擦肩而过时也直皱眉头。长此以往,屠呦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遭遇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没有先进设备,只能用土办法,屠呦呦和同事们把买来的青蒿先泡一泡,再将叶子包起来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浸泡。直到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才第一次用乙醚成功制取出青蒿素,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那一刻,屠呦呦不禁与同志们相拥而泣。
  
  做完动物实验后,屠呦呦和同事们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为了确保安全,他们先把青蒿素试用到自己身上,以试验药的毒性!屠呦呦率先以身试药,同事们也毫无畏惧地紧随其后……经多次亲身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一行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了30例青蒿素抗疟成功的临床结果。
  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屠呦呦等人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范围,至1977年,共治愈2099例疟疾,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型抗疟药!
  当年3月,屠呦呦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不久后,中国在全国推广青蒿素类抗疟药,疟疾在中国逐渐绝迹。几年后,青蒿素类复方抗疟药“蒿甲醚”研发成功,并获得国际专利,随即走出国门,惠及全世界。
  但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了“升级版”的双氢青蒿素,其抗疟疗效为前者的10倍。
  十几年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全球亿万疟疾患者的“救命药”,它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鉴于青蒿素类抗疟药造福了全人类,世卫组织专门向屠呦呦等人致敬;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时,经常把它作为礼品带过去……
  斩获诺贝尔奖的“三无教授”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在评价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时,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委夏皮罗说:“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目前已有数亿人因此受益,未来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长!”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她因此被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在一片叫好声中,人们也发现了这位卓越女科学家的“身份独特”之处,她既非博士更非院士,竟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于是,屠呦呦为何会成为“三无教授”的非议接踵而来。
  事实上,由于“523项目”是在援外备战的背景下提出,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成果不允许向外公布。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者不能公开署名发表科学论文。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在当时并不被外人所知。
  没有文献,没有出版记录,便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即使后来她获得拉斯克奖,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想要分一杯羹。毕竟,实验发现是课题组团结合作的成果。人们纷纷抗议,奖项应该归集体所有,而不能只归功于一人。
  对于屠呦呦的“三无”身份,身边的人也一直替她鸣不平。直到2015年10月5日,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揭晓,85岁的屠呦呦名列其中,关于其身份的争论才尘埃落定,“实至名归”“迟来的荣誉”,成为无数老科学家对这位“中国青蒿素之母”的盖棺论定。
  其实,屠呦呦60岁时就可以退休,安享快乐的晚年生活。但已经81岁高龄的她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还在做博士生导师,每天忙碌于挚爱的科研事业中。
  但这位科研巨人,在生活中却称得上是一位“失败的母亲”。 自幼被送到外地寄养多年的大女儿,被屠呦呦夫妇接回北京后,一直不愿喊爸爸妈妈,母女之间的疏离感至今尚在。屠呦呦知道,女儿怨恨她当年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
  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老家迁回北京,她虽然留在京城工作,平时对父母的照顾也很周到,但屠呦呦也能感觉到,她们并不像别的母女那样亲密无间,有的只是亲情和责任。
  2015年10月5日晚,屠呦呦在家中看电视时,通过《新闻联播》才获知自己摘取了诺奖的消息。“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有很多人做了贡献,这毋庸置疑。诺奖评委会将大奖颁给屠呦呦,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虽然把奖颁给了我,但它属于‘523项目’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得知获奖的消息后,屠呦呦说。
  编辑 / 若水
其他文献
“襟带崇墉分淀泊,阑干依斗望京华。”河北安新县白洋淀凉亭上的这副楹联,在这个春天里,与位于东北方向100多公里的首都北京,有了不同寻常的关联。  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一出,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  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的雄安新区,迅速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
5月7日晚,整个欧洲都在庆祝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的胜利。这位高举“变革”与“前进”旗帜的法国前经济部长、中间派候选人在本次法国大选中一举拿下65.9%的选票,以绝对优势入主爱丽舍宫。对马克龙来说,压倒性的胜利固然令人欢欣,但现在庆祝为时过早。法国将在6月举行议会选举,马克龙和他的前进运动党仍要为议会席位与各党派厮杀。舆论认为,摆在这位年仅39岁的“政界新贵”面前的是一场更险恶的权力角逐。    马克
2013年2月25日,朴槿惠在韩国国会议事堂前的国会广场正式宣誓就任总统,意气风发地宣扬自己治国理念。然而四年之后,昔日的誓言被韩国民众一波又一波的抗议浪潮所击碎,政治动荡使韩国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韩国政治、经济体制中的痼疾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韩国总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国务总理只是总统的主要行政助手,最高决策的核心部门——国务会议的成员也是由总统根据国务总理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這个星球上最会赚钱的人。犹太民族在商業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法则和秘诀,而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掌门人的马云却将犹太民族的经商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    犹太人商业法则之一:犹太人做生意,目光紧盯两大财源:即女士和嘴巴。  马云可谓深谙赚钱之道,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天猫,简直就是为女人量身打造的购物天堂。阿里创造的“双11”购物节,俨然成为又一个三八妇女节。难怪马云在全球女性创
近日,南京南站候车室公然发生的一桩猥亵女童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2017年8月12日,作家陈岚通过微博发布网友的投稿称,南京南站候车室内,一名女童被同行年轻男子猥亵,同行中年男女也未予以制止。后来,在周围旅客纷纷投来注视的目光后,中年男子才带着同行的女人、小伙子和小女孩匆匆离开。    网友认为“孩子落在这样的境地里是极其可怕的!”于是想到要发动网络力量找到这家人。截至8
2017年3月3日,周五正午,公益组织“希希学园”的负责人韩雪梅正飞奔在北京五环外的皮村。她要穿过大片低矮的砖瓦房,避开路上满地的秽物,过布满湿水泥和污水的土路,赶到同心实验学校——一所被旧民房包围的打工子弟小学,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上性教育课。    自这家专注于儿童性教育的公益组织成立,并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的《珍爱生命》读本引入打工子弟学校,类似的日子已持续了将近3年。  好教材?
故事展开于一封来自美国的信,这封信是美国“帕萨迪纳城市学院”的老师写来的,这位老师在哀悼一名学生的同时,讲述了这名学生在学校是如何用勤奋不断靠近成功的故事。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90后在一起车祸中不幸丧生。“中国留学生”、“法拉利跑车”等字眼的叠加,一时间让这场发生在异国的普通车祸在网络上引发极大关注,给这名不幸的年轻人打上了“富二代”、“炫富”等标签。  两名中国留学生在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校园
生育率的高低不仅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一孩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如何?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为53.3%,不确定是否生育二孩的为26.2%。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只有1.2,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