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丢了斯诺登,叙利亚也没打成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美国外交,高调开局,连遭危机,遗憾收尾。
  这一年,连任的奥巴马有意微调“亚太再平衡”,加大了对亚太以外地区的关注力度。美国寻求重启美俄关系,推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意图整合西方世界;新任国务卿克里一年之内九访中东,希望解决热点问题,重塑中东秩序;奥巴马、拜登、克里接踵访问拉美,着力巩固“后院”,打造“后查韦斯时代”的美拉关系。然而,“斯诺登携秘外逃”与“叙利亚触碰红线”两大危机干扰了美国的计划,想抓斯诺登未抓到,俄罗斯为斯诺登提供庇护“令美颜面尽失”;喊打叙利亚未打成,普京的和平外交“使奥巴马黯然失色”。俄罗斯在对两次危机的处理上技高一筹,抢得先机;而美国除了收获遗憾之外,也将这两块心病带到了2014年。
  “斯诺登事件”:被伤的不光是面子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新评选出的2013全球百名思想者中,美国国安局前雇员斯诺登高居榜首。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向媒体踢爆了代号为“棱镜”的全球网络情报监控项目,将美国国安局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使美国陷入了空前尴尬的境地——此前,美国一直装扮成“受害者”,不断指责和炒作别国黑客威胁了其信息安全。斯诺登曝光棱镜计划的动机是“反对网络监控、维护个人通讯自由”,他“大义灭亲”的行为得到了受监控国民众的赞许,却也违背了一名国安局雇员的职业操守,他逃离美国,辗转香港和莫斯科,开始了逃亡之路。美国将他定性为泄密的叛徒,要“杀一儆百”,“不惜代价”将其引渡回国。
  在美国的重压之下,斯诺登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很多愿意支持他的国家陷入了外交两难。他被吊销了个人护照,被迫滞留莫斯科机场的中转区长达40天。在此期间发生的“玻利维亚总统专机事件”令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这场由美国编剧、欧洲主演的乌龙事件不仅使欧洲成为“替罪羊”、国际形象大打折扣,还使整个拉美掀起了一轮反美浪潮,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等多国都加入到抗议行列,美拉关系受到重创。美国虽然间接表明了有能力让斯诺登飞不出莫斯科,却激起了更大的公愤,为俄罗斯收留斯诺登埋下了伏笔,美国政府不仅因监控他国丧失了国际信任,还因“霸道”的外交形象丧失了国际公义。
  俄罗斯在处理该事件时显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尊重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体现了既硬朗又灵活的大国做派。对于斯诺登的到来,普京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既要求斯诺登“停止侵犯美国利益的举动”、使美国无可指责,又表示拒绝引渡、不屈从美国。俄充分利用国际法和国内法规定,一方面,把斯诺登滞留莫斯科归咎于美国,另一方面,巧妙地利用机场中转区做文章,充分展示了对斯诺登的人道主义关怀。起初通过拖,俄罗斯有效地调动了国际上声援斯诺登的力量,使美内外压力增大;后快刀斩乱麻,迅速为斯诺登提供庇护,防止该事件被媒体持续炒作升温,绑架俄美关系。俄罗斯既维护了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获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又把斯诺登由外交麻烦制造者变成了俄美博弈的重要筹码。而美国“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引渡斯诺登的计划落空,还为战略对手送上了一把外交利器。奥巴马反应生硬,宣布取消了既定的G20峰会上美俄双边会晤,开创了美国外交的一个恶例,使美俄关系重启进程遭受重创。
  斯诺登则发挥了强大的“剩余价值”,手中掌握的证据源源不断曝光,从“棱镜”到“旅伴”再到“肌肉发达”,从电子邮件、通话记录到社交网络信息、手机定位信息,再到个人财产信息、保险信息,从外国领导人到普通民众……美国无所不包的监控网开始被世人熟知,要求互联网“去美国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些“猛料”如不断投掷的石头,掀起了美国与其他国家一轮又一轮的外交波澜。监听丑闻曝光后,德国、意大利、法国分别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用“完全不可接受”等罕见的强硬措辞,表达了对美国盟友的愤怒,美欧关系受到影响。拉美地区也是遭受美国监听的“重灾区”,墨西哥外长痛批美国情报机构违反了国际原则,严重损害了双边关系,而巴西总统罗塞夫也推迟了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明确要求美道歉,至今双边关系仍处于僵持状态。这些层出不穷的外交冲击波使美国疲于应对、分身乏术,而据《卫报》透露:目前已经爆料的信息只占斯诺登所掌握信息的1%。美国国安局官员称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对他进行特赦,使他停止泄密,从而结束持续不断的外交麻烦,但白宫和美国国务院均表示不会特赦,将继续对俄保持外交压力,努力将斯诺登引渡回国受审。
  斯诺登是否会继续爆出重磅新闻、冲击国际关系?俄罗斯提供的一年庇护到期后,他“逃亡”的下一站会不会是巴西?美国将会以何种方式为斯诺登的故事书写一个结局?2014年的事态发展值得期待。
  “叙利亚危机”:被抢的不只是风头
  2013年最挑战世人神经的,莫过于叙利亚危机。2011年年初至今,持续不断的内战已经使叙利亚成为“中东火药桶”,一方是由俄罗斯等国支持的巴沙尔政权,另一方是由美国、沙特和卡塔尔等国支持的反对派。内战双方战斗激烈、僵持不下,而外围的国际博弈也波诡云谲、暗流汹涌。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一直是美国的“眼中钉”,但却是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棋子,也是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幕后支持者,还是伊朗的重要盟友、什叶派新月带的重要连接点。若现政权被颠覆,俄罗斯将失去“抓手”,伊朗将失去“臂膀”,美国便可扫除掌控中东的重要障碍,巩固全球战略体系,改善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因此,美国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援助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巴沙尔政府的外交压力,希望通过不直接干涉、以压促变的方式,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叙利亚内战被广泛关注的另一大原因是其拥有中东最大的化武库,它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失控或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掌控化武库的政府军自然清楚它的危害,这把利刃非但不能用,还得投入大量精力看护,防范被对手拿来“嫁祸栽赃”。2012年,奥巴马划定了一条“红线”——巴沙尔政权若使用化学武器,美国将进行军事干预。进入2013年,面对反对派的战事失利,“美国的小伙伴们”着实有些坐不住了——以色列对叙利亚发动了空袭,沙特也更加卖力地为叙反对派提供援助。8月21日叙利亚反对派声称,在大马士革郊区发生了化武袭击事件,造成1300多人死亡,美国情报部门确认了这一消息,叙利亚“化武危机”爆发。究竟谁使用了化武?政府军与反对派各执一词,联合国派出人员调查,结果莫衷一是。奥巴马8月27日与英国首相卡梅伦通电话,一致认为叙政府军使用了化学武器。而普京随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质疑,认为政府军在战场上正处于上风,不会愚蠢到使用化武给西方干涉提供借口。美、英、法、以色列开始在叙利亚附近集结重兵,俄罗斯则调集军舰赴地中海为叙政府军助阵。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奥巴马对叙动武至少面临四重障碍:首先,师出无名。美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化武事件是叙政府军所为,联合国安理会也否决了美国对叙动武的动议。其次,风险难控。俄罗斯已明确表示,若叙利亚遭受外部干预,必然会出手相助。在俄罗斯力量对冲之下,美国军事干预未必起效,美俄若因此陷入正面冲突,将引发全球危机。再次,成本过高。奥巴马深知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曾严重拖累美国经济,而干预者未必能在重建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美国目前面临着公共开支削减的难题,高额的战争费用增大了其顾虑。最后,民众反战。民调显示60%的民众反对动武,美国国内因此爆发了多次反战示威活动,奥巴马甚至被称为“和小布什一样好战的总统”,这显然颠覆了他一直以来着力塑造的形象。
  奥巴马犹豫不决,最终做出的动武决定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没有明确时间,且将责任推给了国会,但这一决定本身足以让美国的中东盟友们难掩兴奋。9月6日,共有15国支持美国绕开联合国、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此时,美国已骑虎难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危急时刻,俄罗斯扮演了力挽狂澜的角色。首先,俄在联合国呼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维护安理会权威。尔后,俄外长拉夫罗夫赴大马士革进行斡旋,成功说服了以强硬著称的巴沙尔总统,使叙利亚表态愿意接受国际社会监督、彻底销毁境内的化武。接着,俄罗斯外交部迅速呼吁重启谈判,给奥巴马“找到了台阶下”,使美态度出现转折。最后,普京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直接对美国民众阐述俄罗斯立场,真诚地呼唤给和平一次机会,迅速主导了舆论走向。9月15日,美俄就危机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俄罗斯所发挥的作用被广为称道。美国媒体评论称,“奥巴马应该把诺贝尔和平奖交给普京”,“叙利亚问题上,普京精彩的外交表现令美国折服”。
  美国虽然躲过了一场战争,却迎来了国内共和党的质疑以及中东盟友们的不满。奥巴马被称为“比卡特还要弱势的总统”、“在外交上举棋不定,毫无立场可言”。以色列和沙特认为美国丝毫不顾盟友的利益和诉求,“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中满怀遗憾地写道:美国再想试图改变叙利亚战争的力量对比,希望已十分渺茫;奥巴马出尔反尔,曾设定的“红线”被证明并没有实际意义;外交承诺并未兑现,这进一步打击了叙利亚反对派的士气;俄罗斯借此重新成为全球热点问题的核心调停者,巩固了其大国地位;通过销毁化武,普京还在不经意间为叙利亚对俄制常规武器的长期需求提供了保障……这段话,为我们观察2014年的叙利亚局势、美俄关系以及中东战略格局变化提供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注脚。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6月4日至5日,七国集团(G7)在布鲁塞尔召开首脑会议,可谓“遍插茱萸少一国”。17年前,俄罗斯作为“插班生”加入了G7这一西方工业国论坛,而今由于所谓不守“班规”被拒之门外,G8回归G7。但是,G7首脑们貌似对俄同仇敌忾,态度强硬,实则各有盘算,首鼠两端,被排挤到门外的“插班生”反倒成了多方竞相搭讪的“香饽饽”。  奥氏舞剑 自有深意  时隔不到3个月,奥巴马再次访欧,一方面,他试图为新近举行的
据南非《邮政卫报》报道,南非士兵公会负责人提姆·弗拉克4月16日表示,最近三周南非多地爆发大规模排外浪潮,外国人开设的店铺遭到攻击和洗劫,这是由祖鲁王古德维尔的排外煽动性言论引发的。弗拉克说:“他应该为此受到刑事指控,被追究法律责任。”弗拉克表示已向南非人权委员会提交了对祖鲁王的控诉材料,南非人权委员会正在对此展开调查。  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黑人民族,南非保留了祖鲁王的王室地位。祖鲁王没有实权,是
作者(右三)在柬埔寨王宫陪同时任外长杨洁篪拜会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  蓦然回首,已经度过了四十年的外交生涯,而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我打交道最多的是东南亚地区。  1976年进入外交部后,我就被分配在亚洲司印支处工作。我四次外派常驻均为东南亚国家,越南两次共六年,新加坡一次四年多,马来西亚一次两年半。在部内工作时,大多也没有离开过东南亚事务。至于对东南亚十国的访问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有随领导人往访,也
5月1日晚,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观看由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汉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倡导的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凛然气节。这使我想起香港回归前,新加坡华裔诗人潘受老先生创作的一首《好事近》,其中将香港回归比喻为“子卿(苏武的字)归汉”。此次看《汉苏武》,使我对潘老的《好事近》有了新的一层认识和感动。    从“终古含愁”到“子卿归汉”    1997年,对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
“2030年”是国际研究热点  2013年下半年,由董建华先生主持的中美交流基金会赞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和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共同撰写的《中美合作:全球未来的关键》报告中文版在北京发布。  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介绍,这份报告是中美两家重量级智库的一次重要合作,历时一年多才完成。一开始,由中美两国的智库各自在国内牵头起草一份报告,中方的报告题为《2030年全球趋势与中美关系前景展望》,由中
2015年6月26日,人民网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美国全国合法》为题报道:“美国最高法院26日以5∶4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宪法。这一裁定结果意味着同性婚姻在全美50个州全部合法,14个州对同性婚姻的禁令随之撤销。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条第1款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也就是说,中国不承认“同性
提到朱立伦,人们就会联想到“外省第二代”。这位毕业于台湾大学、纽约大学的海归博士,当过大学教授,担任过台湾的地方首长、部会首长,并从“立法委员”做到桃园县长、国民党副主席、“行政院副院长”、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以财经学者身份从政,施政能力与为人处事得到各界普遍好评,在政坛树立了专业、实干、圆融的形象,用短短十年时间就冲到政坛高位,成为国民党中生代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热
【法】《青年非洲》  2015年9月27日至10月3日  9月16日,布基纳法索再次发生军事政变。总统卫队持枪闯入内阁会议室,拘禁过渡时期总统米歇尔·卡凡多、总理伊萨克·齐达及两名内阁部长,并发表声明称,军方已接管国家。前总统孔波雷的亲信、准将吉尔贝·迪安德雷宣布成立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民主委员会”并任主席。事件发生后,联合国、非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及法国、美国纷纷发表声明,呼吁立即释放被关押
谢寿康,江西赣州水南乡(今章贡区水南镇)苑田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学贯中西,才学渊博。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外交事务,先后出任中国驻比利时、瑞士公使衔代办,驻罗马教廷公使,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争取欧洲国家同情与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华人荣获欧洲国家文学院士第一人。    留欧早期共产主义活动家    1912年,谢寿康通过江西选拔考试,
自东庐中学发明讲学稿之后,其独特的理念和效果风靡全国,很多学校纷纷效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关注讲学稿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却很少有人关注讲学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分析了在讲学稿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得与失,并提出了一点改进讲学稿的建议,以供参考。  讲学稿 教师的得 教师的失 建议  讲学稿也叫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练习、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