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一下子大家的头像都变得很卡通了?一款名叫“脸萌”的软件一夜之间就火了,高踞近期各大移动应用客户端软件下载排行榜首。你或许不知道,这款下载量超千万的软件就诞生在深圳宝安一个出租屋里。“脸萌”Ceo郭列说,从学渣到学霸再到学渣,他的成功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励志故事。
为什么“脸萌”一夜之间就火了?这是郭列最近被问得最频繁的问题。“没做过推广,运气吧,所以你是在采访一个中彩票的人。”在宝安中心区一间由三房一厅改成的办公室里,他半开玩笑地说。
办公室里的伙伴多是90后,其中两人是他以前在腾讯的同事。他们在招聘启事中自称“一群热血与稍稍没有节操的创业团队”,办公室的相框上写着“不作死就不会死”。拍照的时候,一群年轻人争相卖萌,事后又立即投入自己的工作中。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郭列开始讲述他“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创业故事”。
“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听话”的人,喜欢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高中时崇尚古惑仔,因为那样很酷,那时一门心思琢磨怎么当个合格的古惑仔,后来因为打架准备退学,关心我的班主任老师在操场上甚至哭着对我说:要不你再读一段时间试试吧。家里人对我也异常宽容,对我犯下的错误没有任何苛责,于是我奋发图强,开始努力,最终在半年后以优异成绩进入华中科技大学。
在大学里,没有约束,我基本上不上课,逃了大概四分之三的课程,我有时间就会去参加一个协会,有中国人,有老外,相互学习语言。老外经常给我们说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部就班。在这里面,我认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30多岁的老外,没工作,按中国通常的标准就是个loser,他遇到一个很喜欢的韩国女孩,连戒指都没买就结婚了,但他们很开心,这让我很震撼,原来人的生活可以这样过,而不是一定像别人那样买房买车当公务员。
于是我也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就参加一个创业比赛,这段经历让我很难忘,从自己孤身一人到组建了十二个人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是我觉得很爽,挑战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让我认识到创业是我非常热爱的事情,最终我们拿下了全国的三等奖。我们华中是技术气息很浓厚的学校,张小龙就是我们校友,再加上那时青年导师李开复不断给大家“洗脑”,说移动互联网爆发,大家要投身到这伟大的行业里去,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要进入这个行业。
大学毕业后,我当时对比了下,觉得腾讯是产品做得最好的互联网公司,于是进入了腾讯,在电商部门任职,在腾讯里,工作很无聊,但是从马化腾、张小龙等人内部的分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产品的理念,这个对我影响特别大,基本上树立了我的产品观。如果说现在“脸萌”有什么好的产品观念是得益于我在腾讯的经历,这个说法绝对是妥妥的。
在公司里毕竟是一颗螺丝钉,发挥的空间有限,更多的是按照流程操作。我那时非常喜欢动漫,最爱的就是《海贼王》,看到激动的时候甚至会哭起来,特别向往自由的生活,寻找自己的小伙伴,后来觉得不行,感觉必须要出来做一番事情了,于是我2013年1月份从腾讯离职出来自己创业了,连年终奖都没要。和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起来,这点钱算什么呢?
“我的无节操团队”
我们团队在早期创业时,我是一个人全职,其他的小伙伴们是兼职。他们是我在之前参加一个民间组织的创业活动时认识的,大家觉得志同道合,所以一见如故,决定一起做这件事情。
他们每周六周日的时候来我家里一起做开发,平时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捣鼓,画UI,产品规划等,最让人难受的不是辛苦,而是寂寞,有时一个人从卧室走到客厅,望着空荡荡的房间,甚至会一个人自言自语。那时最高兴的就是每周一的《海贼王》的更新,看完立马会觉得能量满满的。那个时候经济压力很大,没有任何收入,我把积蓄花完后,把住房公积金也花掉了,还找家里借了2万块度日。那个时间除吃饭外没有任何消费,甚至有次回家时,爸爸看到我的样子眼泪立马下来了,说我看上去像乞丐一样的。
但是我们一直坚持着,海贼王的精神也在鼓励着我们,最终我们把产品做出来了。但那个产品(注:即微信表情说说)反响一般,后来又做了脸萌,在今年年初拿到了IdG的天使投资,于是小伙伴们都出来开始全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好的设计师特别重要,还有牛逼的前端工程师,于是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国内最牛逼的漫画家之一,超赞的,他的加入让我们的设计水平上了几个台阶。还有一个是从360找来的开发工程师,他之前在360实习,大学没有毕业,当时和他聊了之后,觉得他太适合我们了,于是花重金去聘请他加入,作为一个创业团队,我们开出的条件比腾讯等公司都高得多,我们不看工作年限,只看你有没有激情,能不能做这件事,这就够了。我们当时有个技术问题交给他,预计他15天做完,结果他熬夜第二天就做好了演示版本。
现在团队一共9个人,除了我和另外一个合伙人是88、89年,其他都是90后,是产品技术设计人员,大多是名校毕业,有一名台湾人,一名香港人,没有营销,全靠产品带来的自然流量。我们的理念就是没有级别,极度扁平化,大家是伙伴,不是同事。大家在工作中各自分工,各抒己见,鼓励吐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漫画的名字,我叫郭列路飞,还有流川枫等等。动漫的精神激励着大家向前迈进。我们平时相处时都是无节操的,拿彼此开玩笑,是非常亲密和open的,只要不触及公司底线就行。
“脸萌为什么火?专注!”
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叫微信表情说说,它是给一个动态表情配上语音合成一个页面发给好友,但我们很快发现这款产品不够好玩,而且由于微信的限制产品体验不够好。加上这块感觉也做不大,于是我们2013年8月份开始启动了“脸萌”项目,10月份项目1.0版本基本上就完成了。我们当时想一定要做成精品再投放出去,我们请了周围的几十个好友来体验我们的产品,最终又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修改才投放出去,过了一段时间,360应用市场反馈说不错,慢慢小米、应用宝等应用市场都开始推荐了。 我们之所以做这个,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超级热爱漫画,无比热爱,漫画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撑和动力;另外就是我们充分了解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认真分析了同类产品,国外的同类产品可以做到千万级别,但不适合中国人,国内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产品,大多粗糙。另外所有类似的产品做着做着就开始加广告了,因为急于变现,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我们在做这个产品时,就把产品发展想透了,我们只专注做产品,不加广告,以头像为切入点,做到千万级用户,然后向其它产品发散。现在的用户主要是来自于手机QQ、微信、贴吧、微博等,我们的用户主要是集中在偏90后的年轻人群里。之前小米有数据表明,20岁左右的用户用的最多的就是头像类和考试类应用,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个刚需。我们选择的是大公司看不上,但小公司又不愿意坚持做的事情,我们在一个简单的事情上花了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才会引起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ioS是2013年7月份开始做,Android是2013年8月份开始做,大概2013年11月底才开始上线,后面逐步迭代,前面经过好几个月的数据总量超过百万,其实我们的产品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也有个小的波峰,但是没有这么大的量级,所以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真正引起量变的是五月份六月份,数据开始增长得比较快了,进入六月份就开始冲刺了,一天就冲破了上百万用户,最高是创下近600万的新纪录,现在还在增长中。当然我们还在不断地拓展产品,继续细化产品,比如后期用户表达伤心的心情时,我们会给他哭泣的表情,比如恶搞你的朋友,我们会给他提供捡肥皂或者爆菊的漫画满足他们。
为什么“脸萌”一夜之间就火了?这是郭列最近被问得最频繁的问题。“没做过推广,运气吧,所以你是在采访一个中彩票的人。”在宝安中心区一间由三房一厅改成的办公室里,他半开玩笑地说。
办公室里的伙伴多是90后,其中两人是他以前在腾讯的同事。他们在招聘启事中自称“一群热血与稍稍没有节操的创业团队”,办公室的相框上写着“不作死就不会死”。拍照的时候,一群年轻人争相卖萌,事后又立即投入自己的工作中。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郭列开始讲述他“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创业故事”。
“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听话”的人,喜欢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高中时崇尚古惑仔,因为那样很酷,那时一门心思琢磨怎么当个合格的古惑仔,后来因为打架准备退学,关心我的班主任老师在操场上甚至哭着对我说:要不你再读一段时间试试吧。家里人对我也异常宽容,对我犯下的错误没有任何苛责,于是我奋发图强,开始努力,最终在半年后以优异成绩进入华中科技大学。
在大学里,没有约束,我基本上不上课,逃了大概四分之三的课程,我有时间就会去参加一个协会,有中国人,有老外,相互学习语言。老外经常给我们说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部就班。在这里面,我认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30多岁的老外,没工作,按中国通常的标准就是个loser,他遇到一个很喜欢的韩国女孩,连戒指都没买就结婚了,但他们很开心,这让我很震撼,原来人的生活可以这样过,而不是一定像别人那样买房买车当公务员。
于是我也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就参加一个创业比赛,这段经历让我很难忘,从自己孤身一人到组建了十二个人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是我觉得很爽,挑战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让我认识到创业是我非常热爱的事情,最终我们拿下了全国的三等奖。我们华中是技术气息很浓厚的学校,张小龙就是我们校友,再加上那时青年导师李开复不断给大家“洗脑”,说移动互联网爆发,大家要投身到这伟大的行业里去,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要进入这个行业。
大学毕业后,我当时对比了下,觉得腾讯是产品做得最好的互联网公司,于是进入了腾讯,在电商部门任职,在腾讯里,工作很无聊,但是从马化腾、张小龙等人内部的分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产品的理念,这个对我影响特别大,基本上树立了我的产品观。如果说现在“脸萌”有什么好的产品观念是得益于我在腾讯的经历,这个说法绝对是妥妥的。
在公司里毕竟是一颗螺丝钉,发挥的空间有限,更多的是按照流程操作。我那时非常喜欢动漫,最爱的就是《海贼王》,看到激动的时候甚至会哭起来,特别向往自由的生活,寻找自己的小伙伴,后来觉得不行,感觉必须要出来做一番事情了,于是我2013年1月份从腾讯离职出来自己创业了,连年终奖都没要。和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起来,这点钱算什么呢?
“我的无节操团队”
我们团队在早期创业时,我是一个人全职,其他的小伙伴们是兼职。他们是我在之前参加一个民间组织的创业活动时认识的,大家觉得志同道合,所以一见如故,决定一起做这件事情。
他们每周六周日的时候来我家里一起做开发,平时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捣鼓,画UI,产品规划等,最让人难受的不是辛苦,而是寂寞,有时一个人从卧室走到客厅,望着空荡荡的房间,甚至会一个人自言自语。那时最高兴的就是每周一的《海贼王》的更新,看完立马会觉得能量满满的。那个时候经济压力很大,没有任何收入,我把积蓄花完后,把住房公积金也花掉了,还找家里借了2万块度日。那个时间除吃饭外没有任何消费,甚至有次回家时,爸爸看到我的样子眼泪立马下来了,说我看上去像乞丐一样的。

但是我们一直坚持着,海贼王的精神也在鼓励着我们,最终我们把产品做出来了。但那个产品(注:即微信表情说说)反响一般,后来又做了脸萌,在今年年初拿到了IdG的天使投资,于是小伙伴们都出来开始全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好的设计师特别重要,还有牛逼的前端工程师,于是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国内最牛逼的漫画家之一,超赞的,他的加入让我们的设计水平上了几个台阶。还有一个是从360找来的开发工程师,他之前在360实习,大学没有毕业,当时和他聊了之后,觉得他太适合我们了,于是花重金去聘请他加入,作为一个创业团队,我们开出的条件比腾讯等公司都高得多,我们不看工作年限,只看你有没有激情,能不能做这件事,这就够了。我们当时有个技术问题交给他,预计他15天做完,结果他熬夜第二天就做好了演示版本。
现在团队一共9个人,除了我和另外一个合伙人是88、89年,其他都是90后,是产品技术设计人员,大多是名校毕业,有一名台湾人,一名香港人,没有营销,全靠产品带来的自然流量。我们的理念就是没有级别,极度扁平化,大家是伙伴,不是同事。大家在工作中各自分工,各抒己见,鼓励吐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漫画的名字,我叫郭列路飞,还有流川枫等等。动漫的精神激励着大家向前迈进。我们平时相处时都是无节操的,拿彼此开玩笑,是非常亲密和open的,只要不触及公司底线就行。
“脸萌为什么火?专注!”
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叫微信表情说说,它是给一个动态表情配上语音合成一个页面发给好友,但我们很快发现这款产品不够好玩,而且由于微信的限制产品体验不够好。加上这块感觉也做不大,于是我们2013年8月份开始启动了“脸萌”项目,10月份项目1.0版本基本上就完成了。我们当时想一定要做成精品再投放出去,我们请了周围的几十个好友来体验我们的产品,最终又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修改才投放出去,过了一段时间,360应用市场反馈说不错,慢慢小米、应用宝等应用市场都开始推荐了。 我们之所以做这个,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超级热爱漫画,无比热爱,漫画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撑和动力;另外就是我们充分了解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认真分析了同类产品,国外的同类产品可以做到千万级别,但不适合中国人,国内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产品,大多粗糙。另外所有类似的产品做着做着就开始加广告了,因为急于变现,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我们在做这个产品时,就把产品发展想透了,我们只专注做产品,不加广告,以头像为切入点,做到千万级用户,然后向其它产品发散。现在的用户主要是来自于手机QQ、微信、贴吧、微博等,我们的用户主要是集中在偏90后的年轻人群里。之前小米有数据表明,20岁左右的用户用的最多的就是头像类和考试类应用,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个刚需。我们选择的是大公司看不上,但小公司又不愿意坚持做的事情,我们在一个简单的事情上花了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才会引起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ioS是2013年7月份开始做,Android是2013年8月份开始做,大概2013年11月底才开始上线,后面逐步迭代,前面经过好几个月的数据总量超过百万,其实我们的产品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也有个小的波峰,但是没有这么大的量级,所以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真正引起量变的是五月份六月份,数据开始增长得比较快了,进入六月份就开始冲刺了,一天就冲破了上百万用户,最高是创下近600万的新纪录,现在还在增长中。当然我们还在不断地拓展产品,继续细化产品,比如后期用户表达伤心的心情时,我们会给他哭泣的表情,比如恶搞你的朋友,我们会给他提供捡肥皂或者爆菊的漫画满足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