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遭遇用工荒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d1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得·埃内弗德森(Peter Enevoldsen)的公司Sjorring Maskinfabrik位于丹麦北部,其所生产的精密拖拉机零件拿下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订单。这笔合同价值50多万欧元,足以让他的利润飙升。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之后埃内弗德森忙得连人手都不够了。
  他不断寻找熟练的电焊工,从而在杂乱无序的工厂里加快工作速度,发货时间从一个月拖到了两个月,接着是三个月。虽然丹麦经济正在迅速复苏,这样的工人也是很难找到的。
  随着欧洲从经济动荡中缓和过来,丹麦是为数不多、已进入充分就业黄金时期的国家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有能力、有意愿工作的人都找到了工作。
  然而,在庆贺之外,这也给国家经济复苏带来了新挑战。
  在丹麦这个工业和技术都十分发达的国家里,超过1/3的公司都不再雇佣技术纯熟的人来填补岗位的空缺。信息技术专家、电脑科学家、工程师、机械师、电工和木工现如今是人才最为短缺的职位。
  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些空缺职位的薪资一涨再涨。受影响的公司开始降低产量,拒绝订单,延迟扩张计划。
  埃内弗德森近期和其他公司一起加入了一场全国性的广告宣传,希望能吸引到人才。他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但是找不到,如果用工荒持续存在,会大幅影响我们的增長,甚至整体增长。”
  欧洲的经济复苏在北部表现得最为明显,英国、德国和丹麦等北欧邻国都逼近了充分就业状态。美国的失业率也有所下降,有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该国可能正在步入正轨。
  然而丹麦的经验表明,我们还不应高兴得太早。
  这一人口仅有600万的国家生产着各种各样的产品,从药品到工业机械。为了推动技术产业发展,政府近期指派了一位“技术大使”来和Google以及其他电子产业巨头建立联系。
  痛苦的经济危机过去之后,失业率现在仅为4.3%,在不刺激通胀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低失业率了。
  丹麦的经济增长相对谨慎—虽然出现了用工潮,但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2%。在许多行业里,用工需求上涨得非常迅猛,以至于经济学家开始发出警告,称经济复苏可能会遇到问题。
  丹麦工业联合会(Confederation of Danish Industry)是该国最主要的商业游说团体,其劳动力市场政策主任施特恩·尼尔森(Steen Nielsen)表示:“现在很难看到经济再有所增长,因为我们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来实现增长。”
  “今后我们也许会乐于看到增长放缓,除非刺激劳动力供给。”


>> Clio Online的员工塔里娅·玛丽亚·凯斯蒂(Tarja Maria Kesti,左)和格里斯·亨利克森(Grith Henriksen)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办公室里。

  通过将退休年龄和平均寿命联系在一起,允许老年人延迟退休,同时鼓励更多欧盟人士来丹麦工作,政府在缓解用工压力方面还是起到了作用—欧盟成员国国民来丹麦工作,无需办理工作签证。
  也有雇主将目光放在了难民身上,但新来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立马胜任技术性的工作。政府近期还收紧了此项政策,能来此寻求庇护的难民越来越少了。
  德国则面临着工程师、护士和其他工种的人员需求,该国已经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开始为难民设立培训项目,以帮助他们弥补技术缺陷。
  在丹麦,有些公司开始想办法从国外招人。
  Clio Online是一家位于哥本哈根城区的技术型教育公司,主要是将国家教育系统中的学习材料数字化。它近期在乌克兰开设了一家卫星办公室,雇用了约20位程序员。
  雅努斯·本·索伦森(Janus Benn Sorensen)是公司的3位创始人之一,他表示:“我们想在自己的国家招人,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这里还有空缺职位,但根本找不到人来做。”
  在Sjorring Maskinfabrik,埃内弗德森已经用了一年多时间来招聘技术电焊工和工业设计师。
  该公司已经拿下了来自沃尔沃和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订单,在丹麦北部的森林里有一个8万平方米的自动装配工厂。
  他把薪酬待遇提升了2%,如果工资再往上涨,利润就会受到影响。虽然他还是想办法招到了来自东欧的工人,但人手还是不足。
  去年,一笔拖欠欧洲客户的价值60万欧元(约合446万元人民币)的订单终于完成。但埃内弗德森担心,用工短缺会妨碍公司迈出下一步。
  埃内弗德森是公司的首席金融官,如今他已经变成满世界寻找8位焊工和机械程序员的猎头,他说:“如果我们找得到对的人,还能发展得更快,这一点毫无疑问。”
  其他公司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生产注射制模工具的Teccon Form公司雇有20名设计师和机械工程师,去年不得不因为人手不够的问题而拒绝了潜在客户。
  并非每一个能工作的人都在工作:约有9.2万名丹麦人在享受失业福利,各大公司表示,这当中有许多人都可以参与就业。
其他文献
5年前,《纽约时报》把伦敦列为全球创意之都。那是伦敦最令人瞩目的时候,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建筑师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铜花瓣火炬台向全球人民展示了英国的设计实力,也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经典。  但这种繁荣并未持续下去。2016年6月,英国公投通过脱欧决议,过去几年对伦敦繁荣创意的歌颂被一系列以“我为什么要离开伦敦”为标题的文章取代,创意人才开始投奔柏林或是里斯本。  “说到底创
期刊
C=CBNweekly  P=Ercole Botto Poala  在时尚业,消费者愿意付出高额溢价,换取优质的产品。但近年来,时尚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其中的奢侈品消费在中国逐渐趋缓,甚至下降,奢侈品品牌供应商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羊毛纺织公司REDA的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Ercole Botto Poala承认这一点,但他更主张将眼光放长远,时尚行业也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C:过去5年内,面料市
期刊
>> Paragon One的创始人Matt Milkerson(右一)接触过的留美学生大都成绩优异,但因不太懂得如何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和做职业规划,往往错过工作机会。  成绩好,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Matt Wilkerson第一次意识到学生求职的问题,他还在摩根士丹利工作。这家投资银行的实习生大都来自名牌大学,并且成绩优秀,但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Wilkerson花了一些时间来辅
期刊
有位朋友在来信中说她正在创业,而且对自己产品的品质和创意都特别有信心。她对公司的员工也很有信心,还授权让他们做一些决策,不过她很担心由于自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而无法得到下属的信任。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都太过重视大学教育了。  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严酷的现实是,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拿一个无法保证他们能顺利就业的证书而背负债务。  我以前写过,企业家不必非得有一个高等教育的学位
期刊
“他们自嘲是雾霾难民。”在谈论他的中国客人的时候,Scott跟我提到了这个词。  尽管对中国的雾霾感同身受,但“难民”这个词还是令我吃惊。毕竟拥有充足的海外资产可以在纽约置业的人,想来在国内也同样资本丰厚。  Scott进入地产中介行业的时间不长,也就4年。“这是我梦想中的职业,我从小就喜欢到处看漂亮的房子,甚至会想象,当然也只是想象一下,如果我足够有钱,我会不会想住在这里。”  不过如今,Sco
期刊
加入领英之前,王希娜已有10年工作经验。但开始负责领英智库时,她的头脑里一开始是空白的—没有“老人”带路,没有人告诉自己具体要做什么,更没有之前做“报告”时的数据处理模型,连领英智库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都是不确定的。  这与王希娜前10年的工作模式非常不同。因为喜欢分析数据,她大学毕业后的前两份工作,都是在市场调研公司做研究员。只要把公司的数据处理模型应用熟练,哪怕是没有经验的职场新人,也可以很快
期刊
苹果最近推出了红色版iPhone 7和iPhone 7 Plus。不过在iPhone的正常销售周期中增加新配色,这次是头一回。这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特意定制的颜色么?  —grimalkin  这是个误会,红色“迎合”的可能只是Product(RED)这个品牌。  红色版i P h o n e 7是苹果和Product(RED)的又一次合作。它是U2乐队的主唱波诺与公益组织DATA(Debt AID
期刊
处在亢奋期的小理,没有一点文科生应有的风姿,她钻到了钱眼里,如何钱生钱、利套利,是她这一段时间来的课题。环顾身边朋友,跟她能拧成一股绳的大概只有两三个。多数是不问世事的逍遥派,起初没有什么钱,稍有累积,消费升级。从鞋包到化妆品,再到出境游,不完成这一趟一趟的程序,青春白费。目标都想嫁个过得去的有钱人,不太老,也不太蠢,家底还行,房子最好不用自己再操心。但能实现下来的,不足两三个。这两三个里,多数也
期刊
中国超级城市的房价问题几乎占据了近期各类内容的头条。就连我专栏邻居富大人也说起学区房来了,平时她都说风花雪月的。公司人应该怎么面对今年3月之后对房地产交易的调控呢?其实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与此无关。二套房首付比例上涨10%—你是差那10%的人吗,实际上你差了另外90%。其实调控对于绝大多数人是一个好消息—这说明调控的“边际”临近了。  但这并不是说,北京、上海这种超级城市的房价会出现大幅下跌。就像我
期刊
从全球范围来看,抑郁症患病率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全球有3亿多人患有抑郁症,如果按人口比例来计算,已经占到全球人口总数的4.4%。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然而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很有限,效果也并不算太好。  抑郁症患者的增加,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危害引起了Mehran Talebinejad的注意,他是加拿大医疗技术公司NeuroQore的创始人。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