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新课改犹如春风,吹进了校园,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改革对地理老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它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教学方式改变,以及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如何把新课改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尝试的课题。
一、进行教学观念的调整
传统落后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地理学习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但传统教学中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不能丢弃,同时要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中有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资料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我就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以“案例”为中心,师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还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精心备好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诱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进入教室如何开一个好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尽量多地设计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我在讲“日本”一节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从生活入手,说出经常见到的日本的一些著名的商品品牌。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列举,异常兴奋。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很紧张,前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很多人高举“抵制日货”的大旗,可是为什么日本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上还是随处可见呢?通过今天对“日本”的学习,我们就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了。这样我就自然地引入课题。在教学中,我都尽量多地设计,每节课给学生5—10分钟时间的参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从中体会到了很大的乐趣,从而也对地理这门课程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对每个人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再是只具备科学知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提问,长期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创新思维?因此我在课堂上,常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而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我补充,得出结论。如:在进行地图三要素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分小组绘制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得出每一张地图都要有“图例、比例尺、方向”;在人口增长折线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动手画,而后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得出绘制的过程、方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素质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课标实施的立足点。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理念,锐意改革,大胆进行教改试验与实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培养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和不断深化。
四、充分利用地理学科图文并茂的特点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培养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图文并茂是地理学科最富有学科特色的集中表现,其因丰富的信息量与直观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媒体,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成为试卷的主要信息载体。不过在传统教学上,往往把地理图表看成是教材的“插图”、“附图”,是不加思考的熟练技能而已,随着高考能力测试层次的提高,图文并茂、图文转换的智能要求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仅有熟练技能而缺少智能是不够的。为了适应高考能力要求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两种语言:一是文字语言,二是图像语言。师生之间在文字上要有共同语言,图像上也要有共同语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图—文—图—文”的转换过程,当学生能熟练运用图像语言时,从图表中筛选有用信息、作出合理判断的智能也会得到提高,“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时代感强的特点
当今人地关系面临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特点,即共同面临的环境、人口、粮食、资源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未能有效地得到控制、改善,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最终危及人类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如:近几年来我国海洋捕鱼量大幅度下跌,并且捕捞上来的大多是鱼子鱼孙,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建设 D.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
正确答案为D。教师可以联系近几年来我省夏季休渔的一些情况进行讲评,指出夏季休渔从开始实行时渔民的不理解、相抵触到今天的理解、服从和支持,除各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外,更深层的原因是渔民明白如果夏季不休渔,再过几年,可能连鱼子鱼孙都没有。故教师上课时,应利用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功能与社会伦理观,要求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来。这样,地理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和多姿多彩的社会文明的同时,人地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研究的问题不管是全球性的,还是区域性的,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
总之,在新课改地理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琢磨,就能设计出种种方案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充满自信,培养其终身学习地理的方法。当然,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中,老师还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才能跟上课改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课改激流中的胜利者,最终才能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
一、进行教学观念的调整
传统落后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地理学习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但传统教学中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不能丢弃,同时要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中有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资料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我就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以“案例”为中心,师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还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精心备好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诱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进入教室如何开一个好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尽量多地设计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我在讲“日本”一节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从生活入手,说出经常见到的日本的一些著名的商品品牌。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列举,异常兴奋。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很紧张,前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很多人高举“抵制日货”的大旗,可是为什么日本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上还是随处可见呢?通过今天对“日本”的学习,我们就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了。这样我就自然地引入课题。在教学中,我都尽量多地设计,每节课给学生5—10分钟时间的参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从中体会到了很大的乐趣,从而也对地理这门课程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对每个人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再是只具备科学知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提问,长期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创新思维?因此我在课堂上,常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而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我补充,得出结论。如:在进行地图三要素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分小组绘制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得出每一张地图都要有“图例、比例尺、方向”;在人口增长折线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动手画,而后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得出绘制的过程、方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素质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课标实施的立足点。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理念,锐意改革,大胆进行教改试验与实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培养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和不断深化。
四、充分利用地理学科图文并茂的特点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培养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图文并茂是地理学科最富有学科特色的集中表现,其因丰富的信息量与直观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媒体,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成为试卷的主要信息载体。不过在传统教学上,往往把地理图表看成是教材的“插图”、“附图”,是不加思考的熟练技能而已,随着高考能力测试层次的提高,图文并茂、图文转换的智能要求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仅有熟练技能而缺少智能是不够的。为了适应高考能力要求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两种语言:一是文字语言,二是图像语言。师生之间在文字上要有共同语言,图像上也要有共同语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图—文—图—文”的转换过程,当学生能熟练运用图像语言时,从图表中筛选有用信息、作出合理判断的智能也会得到提高,“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时代感强的特点
当今人地关系面临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特点,即共同面临的环境、人口、粮食、资源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未能有效地得到控制、改善,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最终危及人类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如:近几年来我国海洋捕鱼量大幅度下跌,并且捕捞上来的大多是鱼子鱼孙,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建设 D.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
正确答案为D。教师可以联系近几年来我省夏季休渔的一些情况进行讲评,指出夏季休渔从开始实行时渔民的不理解、相抵触到今天的理解、服从和支持,除各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外,更深层的原因是渔民明白如果夏季不休渔,再过几年,可能连鱼子鱼孙都没有。故教师上课时,应利用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功能与社会伦理观,要求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来。这样,地理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和多姿多彩的社会文明的同时,人地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研究的问题不管是全球性的,还是区域性的,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
总之,在新课改地理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琢磨,就能设计出种种方案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充满自信,培养其终身学习地理的方法。当然,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中,老师还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才能跟上课改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课改激流中的胜利者,最终才能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