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永恒旋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j82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泯灭人性还是用一份真情去救赎?这个问题是斯皮尔伯格许多战争电影中时常探讨的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看来,在战场上,士兵不是仅仅会战斗的战争机器,而且是有肉有灵魂,更加有人性的人。所以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人性似乎成了一种近乎奢侈的东西,但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人性、救赎、回家”则是三个永恒的旋律。
  [关键词] 人性 战争 救赎 回家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06
  导言
  好莱坞可谓是世界电影业的龙头,这里人才辈出。作为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旧好莱坞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思考,打破旧好莱坞僵硬死板的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电影创作形式和风格[1]。他的作品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其作品屡创世界票房纪录,所有作品票房总和超过85亿美元,是世界票房总和最高的导演。
  其作品类型广泛:动画片、战争片、科幻片、恐怖片……在这些屡创票房纪录的电影中间,其商业电影中的战争电影是最能获得观众鼓掌和世界震撼的佳作。本文就斯皮尔伯格的商业电影中的三部战争系列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战马》)反映出的共同思想和特点,来挖掘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的主题深意。
  一、冲破黎明,救赎心灵
  在《圣经》中,救赎被誉为耶稣为救普通众生而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大义。而在斯皮尔伯格眼中,救赎是尽所有的力量,拯救那些在战场上祈求帮助的生命。斯皮尔伯格是犹太裔美国人,他的乌克兰大家庭中有17人在纳粹集中营中被杀害。斯皮尔伯格一生对于种族和人性的拷问,身份造成的心理困扰让他异常关心犹太人的历史和遭遇。在面对那段历史时,斯皮尔伯格的眼界又从自身民族悲惨的遭遇上升到了思索战争中人类为何人性泯灭和如何救赎的高度。
  在大部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战争电影中,表现救赎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是统归于一起,却可以找出之间的相同之处。战火连天的岁月,拯救可求生存的心灵是划破黑暗战火,冲破黎明的利刃。
  (一)无情战争与有情人性的对比
  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影片中不难找到许多关于生动刻画战争残酷的画面,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开篇就是用了长达25分钟的奥马哈滩头争夺战,人间地狱一样的战场震撼了观众的感官,血肉横飞、支离破碎、极为逼真的场景让观众感同战争的残酷无情;《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军残杀手无寸铁的犹太人,在克拉少夫城内的一夜血腥屠杀,是这场“战争”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战马》中自乔伊参战以来,第一场战斗中它的主人被敌军的子弹穿透心肺,当电影的镜头从下升至高处,将整个画面彰显得十分气势磅礴,而当镜头从一个死去的士兵身上移到整个画面中都是躺在地上死去的马和士兵时,这一幕是多么有冲击力,这也是令许多人对英德之间残酷战争认识最为透彻的一次。
  在如此无情的战争的反衬下,有情的人性显得格外珍贵。“如何结束战争,拯救那些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成了观众迫切需要寻找的答案。这也是斯皮尔伯格用气势庞大的战争场面表现战争无情的原因,能够解救灾难的只有身处战争中的那些有情的人,对战争的罪恶有透彻心骨的认识的人,才是拯救他人的人选。
  (二)惨重的代价换来被救者的成功脱险
  战争是枪与火的世界,有战争必然会有伤害,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不被枪杀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解救他人则更为艰难,在解救中战况不断造成的困难是令解救行动险象重生的最大原因。
  斯皮尔伯格曾说:“我想向观众传达一种认识,得到自由,享受自由生活,在战争年代都是不易的。”他的战争电影中,将此认识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八换一”的惨痛代价换来瑞恩的回家;辛德勒从一个麻木不仁的倒机商人到舍财救人的善人的转变,期间是多少犹太人的死亡才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和他对那1100名犹太人的救赎;战火纷飞的年代,乔伊几次走在死亡的边缘,主人相继死去,它才在战争中成长,艾伯特终于找到它,救它回家。
  (三)用角色之口说出导演之心
  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常用一种点睛手法,将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借角色之口表达出来。而对救赎这一主题,他更是经常用这样的手法来进行说明。《辛德勒的名单》中,当丹卡和她妈妈在一次纳粹军官清扫躲藏在居民楼中的犹太人时,被德国小男孩亚当发现,他跟丹卡是同学,所以他要保护这两人,当小亚当救赎丹卡时,斯皮尔伯格利用丹卡妈妈之口说出了他对于那段时光中犹太人的生命的看法:“片刻的生命也是生命。”因为是生命,所以就得拯救。当辛德勒要去逃命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借以撒·史旦之口说出了他对于辛德勒拯救这些犹太人之举的感谢:“当你拯救了一个人,你就拯救了全世界。”《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和队员在密集的战争中得以休息片刻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借米勒之口,表達他对于牺牲一个人去救另一个人这样的等式的看法:“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样把选择执行任务或部下性命的决定合理化。”
  二、寻找不灭的人性
  战争是残酷的毁灭人性的过程,战争这种人类活动的极端形式当中,人性也面临非同寻常的压力与考验,呈现错综复杂多重面貌。然而在这些问题上的认知,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始终存在着一些现成的模式,战争毁灭人性,军人往往失去理智和人性,拿起了屠刀,成为荼毒万灵的魔鬼。当然,此刻探讨的是那种被战场上的战火轰碎了灵魂,见人就杀的麻木士兵,此刻的人,已经不是人,只是兵即血刃的战争机器。
  斯皮尔伯格用辛德勒的困惑与痛苦,向世人昭示,即使看上去伟大崇高的“爱国主义”,也一样渗透了人性的私利与丑恶。人类不同利益集团的互相残杀,殃及无辜、祸乱社会才是最大的罪恶。人性的主题在以救赎为大方向的光辉下同样闪烁着光芒。斯皮尔伯格是拍摄战争的强手,他的战争电影之所以令人深感无法僭越,就在于他用三步之路将人性彰显得淋漓尽致。
  (一)战争中的血和泪成了燃烧掉一切恶念的火把   在疯狂的战争中体现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正是斯皮尔伯格一直追求的创作定式,但他同时也试图建立矛盾以使观众不能产生简单的道德认同感,这方面虽着墨不多,但并不是仅仅充当了烘托、陪衬的背景,事实上,当我们仔细阅读这部电影所思考的价值基调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切入是恰当而准确的[2]。
  当斯皮尔伯格将这些光与血染红的江河投掷于银幕上时,观众对战争的血和泪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斯皮尔伯格善于用战争中某个角色表现自己对于某种观点的看法。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为一己之利而苟且偷生,为金钱而荼毒百姓等这些恶念,在血和泪的战火中被烧成了灰烬。
  (二)泯灭不掉的真情感动尚未麻木的人性
  建立矛盾是斯皮尔伯格惯用的手法,如何在电影中将人性的光明与战争的黑暗形成对比,如何在军事机制中执行“人道”的非军事命令显得更加合理化,这两点是斯皮尔伯格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在集中营中那些美好的人性和善良总是那么珍贵,《战马》中,帮助好友topthorn拉大炮的乔伊,赢得养马士兵的尊重,但是自己却被折磨的鲜血淋漓;《辛德勒的名单》中,被关在集中营中即将被杀死的犹太人互相取暖,相互帮助,用所剩不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真情。也正是这样的真情感动了那些尚未麻木的人性:辛德勒走上了救赎犹太人的道路;乔伊遇到的几个主人都是尽自己力量帮助它;任何时候都要将瑞恩送回家的小分队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任务。
  (三)无所畏惧的前行寻找不褪的鲜红人性
  没有惨痛的付出,就不能换回那宝贵的人性,斯皮尔伯格惯用主角无所畏惧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于珍贵人性的看重。当医生威斯坦死在寻找瑞恩的路上,受此刺激很大的一名队员要求退出此次行动,米勒用自己的亲身实感说服他要完成此次任务。剩下的六人最后在守桥行动中,除阿伯翰外全部壮烈牺牲,剧情最后,斯皮尔伯格用上将致瑞恩母亲的信为结束,表达出斯皮尔伯格对只要是生命就要拯救的观念!
  三、活下去,回家
  斯皮尔伯格说,他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能让观众笑,什么时候让观众流泪。这样一位能够掌握观众情绪的优秀导演,自然在战争电影中会为观众找到一个很好的感情宣泄口,这个宣泄口就是“家”。
  “家”这个词在和平年代显得那么平常,可是在战争年代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士兵不是仅仅知道杀戮的刽子手,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在奥马哈沙滩上,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的士兵,捧着自己被炸出来的肠子,高声哭喊着“妈妈,妈妈”,这样的撕心裂肺的哭喊,让观众对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战争吞噬,被扼杀在异国他乡感到由心的难受。
  结束战争,回归故里,是将士们的愿望,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多数是在阐述这样一个主题。送瑞恩回家,我们也就能够和家人团聚;找到乔伊,一起回德克郡;给犹太人一个自由、和平的家,让他们活下去,是辛德勒的愿望。将这一主题用更加令人感同身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是斯皮尔伯格赚足观众眼泪的法宝。
  (一)怀有希望,就能找到家
  人最可怕的就是生无所望,即使是在战争时代,也要怀有一个支撑自己走下去的愿望:努力活下去,找到家。
  在战场上,将士们心念的是为国争光,荣归故里。这样的动力支持着他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怀抱着回家的愿望,乔伊一次次穿越死亡的边缘,在战火中迅速成长,等待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主人艾伯特,回到德克郡。“片刻的生命也是生命”,这样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同样支持着那些深陷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努力的追求着能够活下去,能够等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二)归途中困难多,却不曾动摇回家的信念
  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反复用激烈的厮杀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无情,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人性更是将人类的那些黑暗的角色暴露的一览无余,战争是唆使人回归兽性的很好的借口,战争所释放的人性黑暗,是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是兽性对良知的拷问,是通过负价值所凸显的正价值。所以在战争中,无论何种的战斗损失都是惨重的。犹太人差点被灭族,无数将士死在异国他乡;乔伊的主人一个又一个的更换,原因都是战争的剥夺,它吞噬一切。
  斯皮尔伯格的“反战三部曲”之所以被誉为世界顶尖的战争电影,原因就是他独特的战争电影观:无论何种表现战争中的人性和价值观,都真实的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与蜕变表现出来。一部《拯救大兵瑞恩》,至今无人超越。这就是斯皮尔伯格,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主角能够从内心相信这个任务可以被完成,将士们能够回家!
  结语
  在斯皮尔伯格众多的战争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救赎”、“回家”的主题,是穿越多少年代都将永不褪色的经典。他以人为中心,以战争为背景,探讨在战争中人性的变化与回归。人类是高级动物,也是复杂的动物。在面临矛盾与冲突时,我们的抉择往往会为了个人私利或本集团的利益,放弃甚至牺牲他人或其他集体的利益。尤其当我们处于强势或多数,而对方处于弱势或少数的情形下,这样的牺牲更会来得心安理得。一些被我们早已认同并服膺的所谓普世价值,在上述情形下,有时竟然显得格外的苍白无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皮尔伯格告诉世界:这个世界,不分种族阶级国家,其实都是需要灵魂救赎的。
  注释
  【1】鲍玉珩.《当代好莱坞——艺术、金钱与梦》【M】P25 ,四川人民出版社
  【2】陳大鹏. 《世界战争电影》【M】P168 ,军事谊文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P28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周黎明 . 《好莱坞启示录》[M].2005年5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3】大卫·波德维尔 .《德莱叶的电影》[M] .柳青译2012年4月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费雷德里克·利维 .《短片拍摄》[M] .李智、王子春译 2007年3月 重庆出版集团
  【5】鲍玉珩 . 《当代好莱坞——艺术、金钱与梦》[M].2003年2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6】陈大鹏 .《世界战争电影》[M].2006年1月 军事谊文出版社
  【7】朱海棠.《斯皮尔伯格电影研究》[J].2006年5月 http://www.doc88.com/p-59258847803.html
  作者简介
  张斌蕊(1991.12-),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孔明学院诸葛亮1011班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电影史。指导老师:李韬。
其他文献
[摘要]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写,其创意十分明显。通过构建白、唐两个家庭间的矛盾冲突、设置范柳原的家庭背景和爱情遭遇、突破原著狭小的叙事空间,对原著人物进行重新调配和新增人物等方式,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综合了一定的时代精神与时尚元素,演绎了一部超越原著的传奇故事。  [关键词]《倾城之恋》 改编 创意设置 传奇故事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是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爱
[摘要]《爱情神话》是关于人的成长的故事,它通过展示青年恩科在一个邪恶的世界中,如何一步步地摆脱了社会不良影响及本我的放纵与堕落倾向,努力去构建健康的自我以及有着更高精神追求的超我的艰辛历程,凸现了人类前进的艰难以及对于未来永不磨灭的希望与信心。本文通过具体的行文分析,指出《爱情神话》探讨的是人在本性欲望的泥沼中挣扎而最终趋向于神性的精神超越这样一个具有人文意味的主题。  [关键词]物欲堕落 精神
[摘要]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长河中,有一段满载着屈辱与压迫的灰色历史。1937年在伪满洲国成立的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简称满映),是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中国的铁证;但是,从满映中走出的电影人同中国电影的发展却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他们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专业奉献。  [关键词]满映 满映电影人 中国电影    满映,全称“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东北长春经营的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
[摘要] 李安是华人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在东西方题材的电影创作上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赢得了无数奖项,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作为华人中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导演,李安能够在电影中寻找到自身,将自己的性格与电影创作完美的结合起来。有理由相信,李安在未来将会有更多高水平的佳作问世。  [关键词]李安 创作心理 恋父情结 性 同性恋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
[摘要] 电影《裂缝》展示了裂缝呈现的种种形态和方式,来自不同主体那或主动或被动的敞开,由此透过精审蕴籍的镜头,观众穿透了摩耶面纱直达人性的底部。  [关键词] 《裂缝》 罪恶 忏悔 目击 人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022  2009年出品的电影《裂缝》(Cracks)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英格兰某私立寄宿女校跳水队的一段故事。标题既是裂缝,
[摘要] “张力”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被引渡到叙事学理论的,后来在文学艺术批评的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张力的运用可以丰富电影的叙事形态和美学意蕴。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中,完美地展现了张力叙事的魅力。与充满叙事张力的元杂剧相比,电影《赵氏孤儿》却将充满张力的叙事变得平淡无味,无论从其对原剧内容的改编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其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反张力”叙事。  [关键词] 悲剧
摘要 电影《千与千寻》通过一个想象的灵异世界,展示了梦、欲、爱叠加的三重世界,在虚幻的基础上影片具有真实感。梦是个虚无的场所,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归结为无,小千在梦的世界中经历了刻骨铭0的成长;欲望真实存在,其宣泄让人更本质地接近动物,小千以无欲者的身份出现,去拯救人的不可救药;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给予爱会让人变得完整和静美,小千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关键词
摘要 我国的很多故事性影片,获得的巨大成功都离不开电影中的物象与意象。当我们今天重审电影中的意象美学时,就会发现这个在影视审美体系中独特的审美视角着实有它的魅力所在。电影《天浴》的故事能如此引起观众共鸣,能获得如此之多的大奖,其原因离不开电影《天浴》中选取的独特的物象与移视意象美学视角,以此升华了影片的主题与思想,为影片奠定了很好的基调。  关键词 物象 意象 美学构建 主题升华    碧蓝的天空
摘要: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有所不同:中国是换喻式的;西方是隐喻式的。透过两种不同的电影叙事模式,我们看到的是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深度模式上的差异,即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是明辨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特征与短长的一个窗口。研究的目的是取长补短,使当代中国儿童电影走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关键词:换喻 隐喻 深度模式 叙事    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存在很大差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总是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使交际顺利进行。电影作为一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它总是会利用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来或者表现人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或者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对言语交际行为的利用又突出地表现在对言语交际原则的反向运用。  [关键词]语境 言语交际原则 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 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