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中的油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taco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因此,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消耗也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未来如何才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让人类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油气田资源的开发,而在此过程中,一部分的地质问题的出现与表层地质结构变化有关,也有一部分地质问题的出现是因油气田资源开发有关,进而导致地面沉降、地震等与地质相关问题出现。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其所带来的损失是长期且难以逆转的,甚至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导致社会经济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也就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能够予以重视,要明确油气田资源是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自然资源.本文主要针对油气田开发中的油藏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希望提升油气田的开发利用效率,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1油气田开发中关于油藏的相关研究分析
  在进行油气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油藏问题。特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油藏展开研究分析:
  1.1油藏储层
  从字面理解油藏储层不难发现,其就是对油气资源的储藏层,而这些油气资源主要储存于各岩层的孔隙之中。因此,在进行相关研究时,研究人员可从油藏储层的分布情况展开调查和研究。
  对于该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储层分布不连续性展开相应研究,也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能够对储层体积进行相对精准的计算。对于储层分布具有不连续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储层的环境所有差异,而且其特征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一些油气资源的储层呈现为条带状分布,有一些油气资源的储层又呈现为零散分布。
  除此以外,在对油气资源的地下储层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时,其分布的实际状况还需要依照地点、井点数据资料进行推断。在对油气田进行开发勘探中,仅仅依靠少量数据资料没有办法对储层连续性和分布特点实施判断。对此,需要对储层分布状况具体研究,主要对储层连续性和分布特点实施相应探究。
  1.2孔隙分布
  在对油藏进行研究时,除了要对油藏储层开展相应研究外,还需要对孔隙分布进行研究,孔隙周围不仅是油气资源流通的通道,也是油气资源储存的最佳空间。
  孔隙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别的孔隙在油田开发环节中作用不一。在实施油田开发过程中,粒间孔隙大小会对渗透性产生一定影响,小则几十倍,多则几百倍。另外,对于一些小宽度裂缝而言,其所呈现出的渗透性相对高一些,至少比粒间孔隙所呈现出的渗透性高,具体高出倍数不确定,可能是几十倍,也可能是几百倍。
  1.3流体分布
  对油藏的研究不仅上面两点,还应该包括对其流体分布的研究,其中就包含流体温度、性质等因素的研究。
  对于油藏而言,不管是哪一类油藏,其內部都可能有水资源,对此,在对油藏进行研究过程中,需要了解流水分布的情况,据此判断油气资源流体分布情况。目前,所进行的流体分布模式主要有边水、束缚水、油水过渡带、夹层水以及底水等,流动性较优,水的黏度较小。在对油气进行开采过程中,产水量比较高,较为迅速,导致油采出会受到严重阻碍。
  基于上述研究,在对油气田资源进行开采时,也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流体分布情况有一个全面掌控,以此确保水不会进入到油气田中,避免油气资源受到污染。但是,也需要借助水的特性推动油气资源的流动,进而使得油气田资源的开采效率更高,所得资源质量更纯正。
  2油藏地质因素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探究
  在进行油气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油藏地质因素在其中占据了重要作用,该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地质特点影响驱油效果
  在进行油气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驱油属于关键开发环节之一。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各类别油气层进行研究发现,亲水油层的驱油效果最佳,主要是因为驱油的时候,借用水流,油气资源能够更好地流出。随着岩石颗粒运动,水流会把在岩石孔隙间石油被冲洗出。加之,亲水油层具有较强的毛细功效。在驱油过程中,其会促进油层不断运动,从而去除较多的石油。但是,如果对亲油层实施不间断性、连续的注水,并不会导致驱油效果更佳,很可能对驱油效果产生不利影响,降低驱油效率;如果在过量注水后停止,看似可能降低油气资源的含水量,但是实际并非如此,会导致油层压力变低,进而对油气田资源的开发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油气田资源的质量。
  2.2地质特点影响油气田后续开发
  在进行一系列油气田资源开发后,当正式进入到后期开发阶段,研究人员发现油层压力出现了变化,进而导致油气田资源的整体开发效率受到影响。
  基于此,为了能够提升油气田资源的整体开发效率和质量,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据此展开相应研究,制定相应措施抑制该现象的出现,也就是要将油层压力提升上去。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要想使油层压力上升,可采取注水的方式实现,但是需要将水精准地注入储存内,规避水资源对油田能量造成影响。这就需要在注水过程中,严格依照注水工序开展,从而在确保其能够提升油层压力,也能够有效规避注水对油气田开发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
  3油气田开发中油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3.1地层沉降问题
  对于没有进行油气田资源开发的地域,以及一些不存在油气田资源的地域,其地下环境相对更加稳定,也就是这些地域的地层会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下。但是,对于那些有油气田资源的地域,尤其是在被开采后,其地下相对稳定的状态将会被破坏,基层流体量会显著降低,基层中体积降低,而油气层的体积也会出现变化,最终出现地层沉降问题。
  当地层沉降问题出现时,将会带来一系列反应,比如大片排流能力较差的建筑开始倒塌,又如大量井管折断等。这些反应发生后,生活在该片区域内及周边的人们生活、生产会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身安全及财产受到威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企业发展对油气田资源的需求增加,油气田资源的开发力度也随之变大,进而导致地层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都有该问题出现。比如,我国宁波、山西、太原等地,其油气田资源丰富,也就导致当地开发力度大.在不断开发后开始频繁出现地层沉降问题。
  现如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油气田注水模式,对油气田实施补偿,从而恢复地层压力,阻断地层继续下降。地层沉降问题影响巨大,不管是人们的生活,还是生产,甚至是国家的建设、经济发展都可能受之影响。因此,地层沉降问题需要相关机构及部门能够给予重视,并对其解决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除了上述所分析的问题以外,油气田资源的大量开发也导致地层流体体积降低,进而导致上覆地层对下层压力过大,也就是重力压实,也会引发一系列后果。首先,当采出油气体比注入流体体积小的时候,就会引发地层下降;其次,如果上覆地层出现岩石性质疏松,或者是孔隙开始变大,也会导致地层沉降问题出现,但如果是原始性质好一些,那么就可能降低地层下降问题的出现概率:最后,因为油气田资源所在地地质结构存有差异,也就导致地层下降程度有所不同。
  3.2导致地震活动出现
  在进行油气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其所在地域的地下活动会受到一定影响,除了上述所提地层下降外,还可能引发地层运动,即地震。主要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地层压力会因为油气田资源被挖出而降低,地震活动出现的概率会显著提升。加之,在此过程中,相关开发人员为了能够得到更优质的大量油气田资源,还会向其中注入一些流体,而这一操作就可能导致岩石应力被释放,最终引发地震。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境内所发生了一些小地震,大多是因此而来,关键是由于油气田在开发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会向其中注水,这就会对地层中岩石力学和物理量产生影响,最终引发地震。另外,在对油气田进行开发时,也需要往油气田中注入较多流体,从而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却导致地层压力增加,进而导致岩石应力被释放,最终引发地震。但是,该种地震的震级要小一些,震源也比較浅,频数却要多一些。
  需要注意,如果是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开发油气田资源,那么可能引发二级及以上的地震,这些大地震的出现一般都是因为区域深层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若是没有深层应力积蓄,就不能够引发大地震出现。
  对此,在对油气田开发时,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做好充足准备,不仅要对注水区域进行全面掌控,还需要进行精准调查,要评估可能引发地震的概率,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防震措施。
  4防范因油藏地质问题发生的策略
  4.1增加与老油气田对比的环节
  在对油气田进行开发环节中,需要增加新旧油气田对比环节,这样即可借鉴之前的开发经验,从而对现有开发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另外,和与之相似的老油气田比对,确保技术工作人员能够全面完善地认识到新油气田中油气存储状况,以及油层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相关技术人员即可对油气田资源的开发方法、技术以及模式等进行更层次的改进,避免不良影响出现。
  4.2对油层结构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对于油气田的分布与结构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此,在实施开发环节中,需要提升对油层分布与结构的认识,要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尝试新方法。同时,还需要综合油气数据资料,对将要进行开发的油气田资源分布体结构体现进行确定,以此确保开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4.3对大段合采开发模式进行充分利用
  开采环节中需要依照油气田特征,一般状况下,可以运用大段合采开发模式。该模式需要依照油田地质数据资料,对油层分布结构进行深入调研,以此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科学的开发方案。
  另外.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对目前所用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并引进全新技术,以此使得开发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5结语
  油气田资源关乎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在对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油藏工程地质问题出现,进而引发地震灾害。如果是地层沉降等上述问题出现,会导致油田生产和国民生活都有不利影响。对此,在对油气田开发时,需要对油场状况细致了解与分析,对油藏地质工程存在的问题细致研究,从而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对地质问题进行处理和防范,保障油气可安全生产。
其他文献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念解析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核心含义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去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创造出新的发展态势。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即体现为融合与创新。  其中“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上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出现了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就是指把传统课堂学习的优势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水稳层的施工工艺相较于传统的市政道路施工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渗性,加固路面结构的坚固性,提升道路的承载能力,能够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水稳层施工工艺,分析水稳层施工的现状,优化水稳层施工的质量,促进市政道路工程更好发展。  1市政道路工程水稳层施工工艺概述  水稳层是水泥稳定碎石层的简称,市政道路中的水稳层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将碎石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追求,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宜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居住的建筑物不但要有质量保证,还要美观、环境优雅。因此,施工单位为了更好地推广建设的项目,一定要注重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针对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提出解决的措施,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筑工程的发展奠定一定的质量基础。  1建筑工程深化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意义  鉴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其总
近几年来,随着安全事故的频发,各高校在实验实训安全教育层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专家学者对高校实验室安全也做了许多研究,但药剂学实验安全教育研究尚未系统开展,且虚拟仿真技术融入药品生产实验安全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故虚拟仿真与药剂实验安全教育的无缝对接将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因此本文将对“虚拟仿真技术”在药剂学实验安全教育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一、药剂学实验安全教学的分析  药剂学是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
人体组成学是人体生物学的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内诸多组分的含量与分布、组分间的数量规律、体内外各种因素对诸多组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以及活体测定人体组分的方法。人体成分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在西方国家研究得较为深入。且国外有专家学者对儿童青少年体脂分布进行相关研究,表明脂肪分布与肥胖及血压升高有关,并建议对儿童青少年健康不仅要注重体脂含量,更应注重体脂分布规律,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如今
随着建筑工程的数量与日俱增和规模越来越大,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建设标准,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方式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机遇。建筑工程能否顺利的竣工,建筑质量是否达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对于完善施工管理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减小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将消防施工风险防患于未然。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现状  施工现场消防工作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措
现代高层建筑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考虑内部火灾等事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会导致其内部产生较大的压力,火势会迅速蔓延,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如今传统依靠消防人员灭火方式已经远远不能达到高层建筑的要求,为此,需要在建筑内部合理设置消防系统,为建筑配备足够的消防机电设备,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第一时间启动消防设施,尽量将火灾的影响降到最低。  1消防机电设备安
软件外包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降低或保持软件开发成本和管理成本,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集中优势夺取关键战略目标。可以解决公司产业扩张期快速膨胀的测试需求与测试资源和能力的矛盾,提升测试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使现有的研发和测试团队更聚焦于核心业务,采取与软件外包公司进行合作的方式,利用其前瞻的测试技术、先进的测试思路和方法、成熟的测试流程、充足的人力资源,以最短的周期响应产品对软件的测试需
温度是测量问题特征的参数,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有着较快的发展,温度计量有着多样化的作用,特别是在生产中有着突出的特征。需要合理把控温度检测,才能够维持产品环境,使产品正常运行,提升工作效率。温度计量是将热平衡概念作为基础,将两个冷热不同的特体以接触方式实现热传递,维持两物体的温度相同,有效解决温度计量工作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温度计的有效性。  一、温度计量相关内容 
1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突飞猛进,许多疾病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然而恶性肿瘤仍为全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2020年发布的报告,2020年约996万人死于癌症,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约300万,占癌症死亡总人数30%,位居全球第一。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总体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