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在问题中成长是儿童成长的常态。学生之间的相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这些摩擦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既是考验,又是契机。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考验,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这体现了教师引导的智慧。
  【案例】
  第二节是信息课,我下楼来取作业本,发现学生已在走廊排好队正准备出发去专用教室。信息老师告诉我,瑶同学正在伤心地哭。我连忙唤住了瑶。瑶走过来,泪珠儿如断线珍珠般往下落,她用袖口不停地擦着。
  “怎么啦?老师感觉你很伤心。”我一边问一边递过去纸巾。
  “纬说我脚臭,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瑶哭哭啼啼地说道。
  “那你的脚是真的臭吗?”我追问了一句。她不说话了,估计这是真的。
  “无论真假都没有关系。如果真是因为不好的卫生习惯影响了旁边的同学,你有没有觉得难为情呢?你可以去向同桌道个歉;如果不是真的,你可以跟纬讲明,甚至可以脱下鞋子让他闻一闻。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还可以找老师帮助啊!现在你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了吗?”
  “嗯!”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已经干了,她朝我点点头。
  回到办公室,数学老师向我描述了事情的经过,证实瑶的确脚臭,纬的确捂着鼻子在大叫。虽然事情已然清晰,可臭还在继续,该如何处理呢?
  信息课后,在学生吃课间餐的间隙,我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大家讲一则近来在朋友圈转发热度很高的漫画故事:两个母亲带着孩子过马路,马路对面站着衣衫褴褛的老乞丐。一位母亲对孩子说:‘好好学习,要不以后就像他一样沿街要饭。’而另一位母亲则告诉孩子:‘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救助更多像他这样的人。’请问你们更欣赏哪位母亲的教育?”
  “第二位!”学生几乎众口一词。
  “為什么呢?”
  “因为第二位母亲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有尊严,有希望,还有爱。”
  “说得真好!胡老师一直觉得我们班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班级。今天发生了‘脚臭’事件,瑶哭得很伤心。从爱出发,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我点名纬。他说:“闻到臭味,我应该先确认是谁,而不是马上就喊,害得没闻到臭味的同学都觉得臭了。虽然脚臭是事实,但不管怎么喊都不能减少臭味。与其大喊,不如私下提醒这位同学,也许她就会每天洗脚了。这样做既帮助了同学,也不会闻到臭味了。”我赞许地对纬竖起大拇指:“谢谢纬的分享!这一番话让我们沐浴在真诚、平等和爱的光辉里!”
  下午放学时,纬来告诉我,瑶找他道歉了,保证以后天天洗脚。我高兴地抱住了纬。
  【思考】
  “脚臭”事件的妥善处理,让我看到正面引导对学生意识行为所产生的实效。案例中的纬闻到难以忍受的臭味而叫嚷,是一种本能反应。从这个角度而言,他没有错,只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可这份真实却让另一位同学倍感难堪,以至哭了起来。可见,纬表达的分寸或者方式有不妥之处。
  作为班主任,笔者一直致力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明礼仁爱、勇于担当的班集体。所以,学生第一次犯错一般都不会受到批评,因为“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在问题中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常态。但是针对重复犯相同错误的学生,就不能屡次姑息,必定要严厉批评,直至其羞愧地接受批评,并内省自责。因为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引导并帮助学生在问题中照见自己、调整自己、修正自己,以达到自我完善。
  案例中,纬并不明白:在一个群体中,除了觉察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因为懂得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说话才会柔和,胸怀才会慈悲。因为慈悲,彼此相处才会和谐、美好。一个朋友圈受热捧的漫画故事,成为唤醒学生内心光明的素材:基于爱,从爱出发。听完故事后,纬的言行与之前对比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前者是本能反应,具有动物性的特征,后者是因为学习而懂得,具有人性的光辉。同样的事件,同样的人,只是因为学生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要求和暗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言行判若两人。这大概就是教育的力量吧。
  瑶在事件中貌似受害者,纬的语言对她是一种伤害,但她的脚臭何尝不是对他人的一种严重干扰。在事件发生之初,她只关注自己,没有觉察和体会他人的感受,所以她会用哭泣表达委屈的情绪,却没有感到羞愧,更没有合适的处理方式。这样的情结如不及时打开,容易对他人产生敌视或疏离群体。笔者同样基于爱,从爱出发,通过换位思考,让她照见了自己的不足,用道歉的方式开启了自我修正的行为,并努力学会修正自己的办法——每天好好洗脚,注意个人卫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所以处理学生事件,不能就事论事、简单批评,而应透过事件本身,探究育人的真谛。
  (浙江省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武林府校区 310006)
其他文献
“宾顿”是个地名,位于琼结县下水乡东部。  每一年的雪顿节之前,宾顿村会响彻一阵阵高亢激烈的鼓点,  正是村民排练藏戏。雪顿节到来时,他们将远赴拉萨,  在人山人海的、万众瞩目的节日上进行表演。    在琼结县,最具人文情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古老的“宾顿巴”藏戏。“宾顿巴”有“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之誉,西藏第一部藏戏相传就由其出演的。  宾顿巴藏戏的产生是一个充满普世价值的传奇故事。传说高
2002年9月至11月,西藏社会科学院的苯教研究专家顿珠拉杰曾经对当惹雍错这一区域的象雄遗迹和废墟做了详致的田野调查,写就《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考察报告》。  当惹穷宗遗址  位于那曲尼玛县文部村向南15公里处,当惹雍错湖的东沿,海拔4790米,城堡遗址主要在琼宗山南边的琼拉山山顶上。该遗迹主要是残存的房屋建筑,最大的一间面积为10X5平方米,最小的为5X3平方米。最高残墙为1.5米,残墙
缘起  很久,很久前的一天,米拉热巴尊者想家了,那只是个念头,却压得他心慌意乱,师傅玛尔巴说,你走吧!回家去,去看看久别的家人,米拉热巴离开芒域的修行地,回到了家,在支离破碎的家里,他看到,母亲依着灶台,已是枯骨,不知死了多少个日月,米拉热巴的泪早就哭干了,无悲无喜!结束也是开始,生命原本就无尽的轮回,米拉热巴捡了母亲的骨头回到修行地,将母亲的枯骨雕刻成了佛陀,持戒供奉,伟大的米拉日巴尊者想告诉我
城市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属于“说不尽的话题”之一,黄加林与敖超在拉萨的成长,并不因为这座古老的城市而具有多少典型的、被习惯认为有西藏特色的色彩,但同时他们也在这座城市里形成了对各种人生活动、各种自然与人为事物、以及对成长与时间的理解,不同的经验又使拉萨在他们的理解中呈现出不同的兴奋点与全景图。他们可以代表既了解其他生活方式,朋友或远在内地、或出国进入了另一个文化空间,自己却选择停留在拉萨的人们。人们可
西藏人使用吾尔多的历史可追溯到聂赤赞普时代。这是一种用毛线编织而成的长约一米半的绳状物,中腰部位按照力学原理编成不规则的菱形小兜。使用时将吾尔多以小兜为中心对折,再将有小环的一端套在中指上,末端捏在手中。接着在小兜中装上石子,最后挥舞吾尔多绳,待惯性加大后,趁势松开末端,把石子投向目标,以驱赶羊群或打向猎物。   类似“吾尔多”的这种投掷工具亦曾出现在世界多个民族的生活之中,距今至少已经有3200
我来西藏已经22个年头了,我在"甲挡措"自然村也已经过了十个藏历新年。启耕、种地、望果、秋收,这里的老人们陆续离世,那些曾经的孩子陆续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这个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小山沟在历史的变迁中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的巨变,我难以用言语表达,但可以在我拍摄的影像中看到。作为摄影人,老百姓称之为照相的,能引以为豪的也就这一点点。  摄影有它的局限性,没有声音,没有流动的画面
跨越地域和家境的“门巴女婿”  《人民画报》刊登的一组白马岗“曼人”少女服饰、收割稻谷和藤网桥的图片,是西藏墨脱县给赵潜德留下的第一印象,当他真正见到大学同系的“曼人”少女罗布央宗时,被她的纯真所打动,开始了一段跨越地域、学历和家境的相恋。  1937年7月,赵潜德出生于山西太原,两年后随父母进入北平。赵潜德的家是山西太原的名门望族,他的爷爷赵戴文毕业于日本东京宏文师范学院,曾官至国民政府内政部长
刀尖上的路  墨脱,藏语里叫“梅朵”,即花朵的意思,所以墨脱是一个根据方言发音而来的地名。相传9世纪莲花生大师曾到达此地,发现这里的地形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十分殊胜,于是就在此修行,并取名“白玛岗”。  墨脱作为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因其山路险阻难以到达,而充满神秘性。墨脱也如开在雅鲁藏布江边的空谷幽兰一般,召唤着人们去探秘。2013年10月31日,在海拔2100米左右的西藏墨脱县达木乡波弄贡
1998年10月,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首次横穿西兴拉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段,激起了一代代科学探险者的兴趣。随后,成都地质矿产所、西班牙探险队,都先后到达了西兴拉山下进行科学考察。2007年4月,我国第一支民间组织花雕队连同6位当地背夫完整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无人区,紧接着又有几支民间户外探险队穿越西兴拉。然而,当时间转到2012年4月29日,两名河南驴友和5名当地民工快到西兴拉第一道山顶时,不
“听拉萨”  索 穷    我观察到一个细节,斯勇抽烟时喜欢用小指头不时触摸烟头,这可能是盲人的习惯动作。  斯勇的老兵父亲名叫“斯”,在藏语中是“猫眼石”的意思。斯连长作战勇猛、屡立奇功,指导员知道斯连长生了个儿子便给他起名“斯勇”,希望他像父辈一样勇敢顽强、披荆斩棘。三十年后,盲人斯勇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自强的凯歌》。他当上西藏自治区残联五届盲协副主席,筹划建立西藏盲人救助基金。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