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76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网络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为课堂增添了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充分地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和促进着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小学生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和转变学习方式,旨在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生 学习方式
  一.小学生传统学习方式分析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地域差别、小学生的年龄因素等相关原因,小学生学习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渠道单一,这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第二、传统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能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很少能对书本内容提出置疑,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忽视了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发挥的潜力,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学习活动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低层次中完成的。统的教学过程基本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普通的教具四个要素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单一、教具简单、形式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自控能力差,在学校有老师的督促还好一点,但是在家庭环境下,由于父母工作或者农村的一些留守儿童,他们很难做到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同样为这样的问题找到答案。
  二、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自身的革命性变革,它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教育方式的更新、师生关系的改善以及教育功能的改变等带来的变化前所未有。现代教育改革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学校教育根本价值和与基本任务应该表现为按照社会的需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提供适应其潜能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应是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突破,即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將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基于网络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对基于网络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理解
  基于网络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学习方式包括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 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在传统的学习观念中,学习的意义 通常是狭隘的、阶段的学校教育,而且教育对象也往往仅仅限于青少年,学习通过课堂等特定的教学环境,运用语言、姿势、表情、文字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为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更新创造了有利条件,赋予学习方式新的基本特征。
  2、基于网络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具体表现
  第一、学习环境的生动化
  教学多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显现声音、动画、录象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将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器官。多媒体、超煤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和方式更为生动和形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一种直观、具体、形象的丰富的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引发其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学习方式的自主化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信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得和使用,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网络教育资源如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教育网络、虚拟软件库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导师资源,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特色学习环境,通过收集、鉴别、筛选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学生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导师系统,自由地选择导师,及时得到个性化的帮助,从而实现全新的E-Learing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人类应该扮演的新的角色是从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成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的智者变为驾御未来的先导者,从而赋予教育和学习新的时代特征。因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其他文献
数学知识具有情境性,数学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运用、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终身的不懈追求与期待。  一 、 问题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将抽象的数学知
期刊
音乐新课程的诞生使音乐课堂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新课程使我们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怎样才能在新形式下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以及手段来丰富我的音乐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生机勃勃的音乐课堂。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合作学习
期刊
【内容摘要】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它的益,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习惯养成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园案例,采用环境的暗示力量、儿歌的有效运用、游戏化的情境模仿三种指导方式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刚入园幼儿 生活习惯 环境 儿歌 游戏情境  一、环境的暗示力量  (
期刊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教学技术的先进设备走进了学生们身边课堂,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白板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不可或缺的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有什么功能呢?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人们还可利用特定的定位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
期刊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學》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的第一节。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是细胞生活的表现,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对细胞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基础。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是生物体由最初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数学考试中存在许多选择题,在这些数学选择题中涉及到许多高中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问题,其中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学生通过瞎蒙来完成数学选择题练习,无法判断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对高中数学选择题中的利与弊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能够完善高中数学考试项目。  在高中数
期刊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我国传统的教学,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偏重基础知识,偏重考试题目,偏重分数,“不和谐”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呢?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总结以下几点体会与广大教师分享。  一、注重教师与学生和谐
期刊
教学效果的除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能结构、教师水平、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主客观条件有关外。还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用“巧”用“活”某些特定的心理效应,能收到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魅力课堂  学生天生就具有神奇的好奇心,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在不同环境下提出各种疑问,这些疑问有的是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是令人深思。但是随着年
期刊
教材简介:《金孔雀轻轻跳》是人音版二年级下册第五课中的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五声宫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配以“ XX XX ▏ X —‖”为主的节奏,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描绘了一副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的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代教育给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注入了更新鲜的知识,让教育也日益精彩。新课程改革近几年来,在我国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构建有利于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课堂。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能使人精神振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教师怎样才能构建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