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安传媒网“人文”专栏之浅见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也感到了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传统新闻编辑也要做好网络新闻编辑的转型。本文就是针对新安传媒网“人文”专栏浅谈一些网站新闻的编辑。
  【关键词】新安传媒网 人文
  
  一家门户网站进行新闻阅读调查咨询: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PAD屏,你选的是哪一屏?结果发现,现在哪一屏都拥有自己的用户,哪一屏都不能“一枝独秀”了,因为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各种新媒体都有市场了。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传统媒体纷纷感到了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北京电视机开机率从70%下降到30%。也就是说,过去100户家庭中70户有看电视的习惯,现在只有30多户。那么原先的用户都到哪里去了,自然是分流到网络、手机、PAD等新媒体里了。新媒体发展形势逼人,广播、电视台不得不转变战略,抢滩网络,争着去开拓广播网站、网络电视台。2010年,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新安晚报也在全国报业中较早打响了建设全媒体战略,以新安传媒网为枢纽的多媒体数字业务平台应运而生。
  目前,几乎所有新闻网站都开设了“文化”一类的专栏。本文就是通过我在新安传媒网的从业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关于“人文专栏”的几点浅见。
  一、人文专栏,其实就是网站的“副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及的概念就有“人文地理”、“人文科学”、“人文中国”、“人文关注”等等,甚至我们办北京奥运时也提倡“人文奥运”。由此可见,人文是当今社会中一个比较“时髦”的概念。
  那么,人文是什么呢?《辞海》的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应该涵盖哪些呢?“百科词条”里指出:即包括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和社会等。从这些不太严格的分类来看,人文其实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涉及的范畴也较广泛。
  因此,人文专栏就跟报纸副刊有些类似了。主要关注不是时事政治的更迭、娱乐明星的行踪,或者某一社会事件的经过,而是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人类的思想灵魂,探秘的是历史真相,是关注社会的文明和进化,是对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深度关注。换言之,关注的不是某一个新闻事件,而是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
  纵观目前国内的新闻网站,很少有设置“人文”专栏的,只有中国网设有“人文中国”以及新安传媒网的“人文”专栏,与之相近的专栏几乎都是“文化”专栏,或者是“文史”专栏,比如大众网的“山东文史”。有的直接就设置“副刊”的,比如新华网。较之于新安传媒网的“人文”专栏,后三种专栏内容大致相同,都是些文史、民俗、图书、评论和艺术等信息。不是内容太杂,就是容易将“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等混同,“文史”给人感觉也缺少一点时代气息。“人文”还是相对新闻化一些,较为准确地定义了这个专栏的意旨。
  二、人文安徽,就要从文化视角来看安徽的变化
  近来,国内几大新闻门户网站为了抢占地方的信息资源,都主动上门游说,积极拉拢地方传媒大佬与之合作,你方唱罢我登上。本地新闻网站更是应该做好地方新闻,新安传媒网的人文专栏的重中之重,自然也就是“人文安徽”。
  做过地方新闻网站的编辑都知道,网站发布的新闻,除了一部分自采新闻,大部分都是从网上的海量资讯转摘过来的。如何抓住热点,发掘好新闻,并适时地将热点新闻本地化,这就要真正考验编辑的内功。
  我在编辑“人文安徽”时,首先要关注一下新安晚报当天的新闻稿件,看有没有本地的“人文”亮点。如果没有,我就要浏览一下国内一些新闻网站的新闻,发掘一些关于安徽人文的好新闻。如果还没有,就得主动找选题、搞策划了。
  比如,近期合肥女人街改造工程就是一个热点。这个由专门以女性消费者为目标的商家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商业街,算得上是合肥“特色一条街”商业文化的一个最初的标本,她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温馨记忆。合肥女人街就是合肥的一个文化地标。如何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女人街的改造就是一篇“好文章”。但网上没有记者的原稿,我只得在网上一点点搜索相关的素材,2012年2月1日,编辑整理发布了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逛过的合肥女人街》稿件,并受到了许多好评。
  三、人文新闻,也可以成为新闻网站的热点新闻
  东方网曾经做过一次网友阅读兴趣调查,发现网友除对地方新闻网站的实用性新闻、突发新闻以及时政新闻高度关注之外,还偏向于阅读一些带有猎奇性质的报道,比如涉及色情暴力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文新闻会受网友关注呢?据我观察,那些宫廷秘闻、历史内幕、传奇故事,以及名人佚事都会引起网友一定的阅读兴趣,但较为引人关注的,还是新闻人物的传记,文化名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当代社会文化思潮,甚至是中外文化比较。这些都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会成为网络争议的热点。当然,本地化的人文新闻更能吸引网友“共鸣”。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在选稿、编辑人文新闻时,我总结了以下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1、选稿要善于“社会热点本地化、时政新闻故事化”
  2012年2月10日,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纪念。当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第三次提及了年广久和他的傻子瓜子,“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因为这次点名,被羁押三年多的年广久因经济罪不成立而获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纪实,《邓小平谈保护年广久:有人不舒服他挣百万要动他》一文就很好地将南巡讲话热点本地化了。2012年2月13日,习近平抵达美国访问。之前就传出美方要赠送当年习仲勋访美的相册。摘录新华网的两篇文章《习仲勋1980年的访美之行(组图)》和《彭丽媛回忆与习近平初识 称其纯朴又很有思想》,就登上新安传媒网当日“新闻排行榜”的榜首。
  2、人文新闻要会为节日文化“拾遗补缺”
  每年的文化节日,往往迎来法定长假,新闻记者都要调休,网络上的新闻“产量”也会骤减。但是,节日文化新闻却是人文新闻的“热土”。因此,人文专栏就应该发挥优势,做好节日文章,为节日期间的新闻网站“拾遗补缺”。今年是龙年,龙年寻龙的文章《寻觅合肥“龙”:那些与龙有关的地名由来及蜕变》既关注了龙年的话题,又向人们介绍了许多合肥地理人文。情人节期间,各类相关新闻不断。人文专栏应该如何应景呢?《探秘中国大富豪背后的“徽州女人”(组图)》也为情人节的新闻平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近20余年中国书价变动的总体态势和特征包括:从平均印张价格和单册图书平均价格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图书价格处于逐年递增态势,图书价格上涨成为常态,但自1996年之
【摘 要】发展校园文化、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与有效引导舆论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三个重要方面,新时期下,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校园手机报业务应运而生。近年来,经过众多高校的尝试与改进,校园手机报的业务模式已趋于完善,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字】校园手机报 和谐校园 舆论引导    近年来,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提高舆论引导力及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在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对微博平台的整合运用,分析了电视媒体整合微博的一些策略。
春天给人一种明媚的力量,窗外蝶舞花飞、落红铺径。我喜欢慢下来的生活,想让自己有一份闲情,想远离生活的忙碌和工作的快节奏,执一本古典的诗集,和春天一起私奔,在心灵的原野上放牧自己。  翻看浩瀚诗书,和春天的私奔跨越千年。  春天,生命都曾默默的等待,因为我们渴望去追寻亲情友情的美丽。130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二十八岁的李白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诗
【摘 要】去年至今年曝光的一些恶性案件,虽然在媒体的介入下,案件得以较快进入司法程序,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但媒体在抢新闻时,制造的“新闻暴力”侵犯了公民隐私领域,引起读者、网友反感。尤其,国内众多传播学者对这一问题口诛笔伐,要求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主流价值观引导。新闻媒体如何平衡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成为新闻媒体既要面对,又不得不寻找突破的话题。  【关键词】公民隐私
【摘要】新闻报道领域防范杜绝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可谓知易行难,时事评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两个案例,分析时事评论失实的三个致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时事评论;虚假;不实  新闻报道领域杜绝虚假新闻难,时事评论远离虚假新闻难上加难。原因是,时事评论追求的是热点——评论的素材时效性强,一般头天发生的事情第二天评论就要见报,同时这些新闻事件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报道,
网箱养鱼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式养鱼方式,在全国已大力推广,而在我省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1986年我们承担了福建省水产厅下达的“网箱养鱼”的试验项目,在池潭水库上游进行网箱饲
雷达在航海和渔业生产中,对于船只进出港口,定位和避碰,雾海、夜航等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但航海雷达在我国海洋渔船上的应用虽有廿多年的历史,真正得到广泛应用还是从七十年代初
对虾敌害是造成养殖对虾减产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南方,对虾敌害种类和数量较多,影响较为严重。例如,宁德县贵岐养虾场,一九八一年开始养虾,面积200亩,产量130担;翌年由于敌害影响,对虾
《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一想起这些老电影,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就会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情形。特别是在农村,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除了听收音机、看小人书,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了。每当听到村广播喇叭说要放电影,孩子们就会像过年一样兴奋。天还没黑,村小学校操场或是打麦场上就挂起了银幕,孩子们也早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