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如何远离虚假与不实的泥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uank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报道领域防范杜绝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可谓知易行难,时事评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两个案例,分析时事评论失实的三个致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时事评论;虚假;不实
  新闻报道领域杜绝虚假新闻难,时事评论远离虚假新闻难上加难。原因是,时事评论追求的是热点——评论的素材时效性强,一般头天发生的事情第二天评论就要见报,同时这些新闻事件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报道,在很短的时间里,评论编辑很难通过补充采访的形式核实新闻事件的真伪,也无法甄别具体某个媒体的可信度如何。这时候,评论编辑个人的素养和经验,以及一个报社有没有一个成熟的把控流程就显得格外重要。
  两个案例
  2010年4月,一篇“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千外逃贪官人均卷走亿元”的新闻报道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不仅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一些平面媒体也不惜版面予以报道。这篇报道称,这一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
  中国商务部随后进行了辟谣——商务部新闻办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商务部从未正式做过此类调查,也未发布过此类报告。”①这,彻头彻尾是条假新闻!
  更为可笑的是,这则新闻不仅“不实”,还是一次“炒冷饭”。其实,早在当年1月份,就有媒体发了类似的报道,除了新闻源的交代有所差异外,具体表述几乎一模一样。
  譬如某报就以《中央纪委:近30年来外逃贪官人均卷走亿元》为题进行了报道,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转载,而且大多是一个版。
  相较于《中央纪委:近30年来外逃贪官人均卷走亿元》这篇报道,托词为中国商务部统计的同题报道能够出笼,让人匪夷所思,稍微留点心眼的编辑就会发现到问题的所在:查处贪官发布相关数据,关商务部何事?
  即便如2010年1月那篇文章“中央纪委云云”这般煞有介事,也是经不住推敲的——笔者查阅了当时媒体的报道,属于明显的文不对题。根据标题,“近30年来外逃贪官人均卷走亿元”是中央纪委说的,而可供查阅的新闻内容,只是中央纪委副书记李玉赋在新闻通气会上说,目前中央纪委监察部与中组部、公安部、司法部、外交部等15个部门建立了防范违纪违法公职人员外逃工作协调机制。此外就是中纪委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邵道生解读了贪官成功外逃的4种主要方法。这4种方法的揭秘差不多填满了一个版面,至于新闻报道的标题“近30年来外逃贪官人均卷走亿元”,在正文中只提及了一句,而且单独成段没有交代来源。
  这不是标题党嘛!洋洋洒洒一个整版的报道,最重要的一句正是报道的标题——近30年来外逃贪官人均卷走亿元,可怕的是,恰恰是这句话没有正式的新闻源。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这个新闻报道是有重大隐患的,虽然是一个不错的时事评论题材——热点话题、关注度高,却不应该成为报纸时事评论的素材。
  可是,第二天,与之相关的评论却出现在不少报纸的版面上,其中包括在业界颇有名望的《南方都市报》。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案例。
  2012年1月初,正是春运繁忙紧张的当口。火车一票难求,机票虽然富余却价格不菲。1月8日,上海一家报社不经意地报道了一则猛料,稿子不长但关注度很高:春运一票难求,为了回昆明,北京一位白领竟然“借道”曼谷,转机回昆明,全程价格竟与直飞持平。
  如此悬殊且富有戏剧化的案例,迅速点燃了公众对春运一票难求的不满和愤懑。这样的一则新闻素材,如果确有其事就理所应当地成为时事评论的靶点。可是第二天,法制晚报刊发文章指出,“春运‘绕道国外’不靠谱”②,涉嫌虚假新闻:一是新闻中的故事来自一个名为“布布徐”北京网友的微博,这位网友是“转发”的。也就是说,所谓曲线回家的新闻素材充其量只是道听途说。二是记者查询了航班,从北京借道曼谷回昆明的费用要比直飞昆明高出一倍多,更关键的是,借道曼谷等待签证需要一周以上时间。不是说这边买不到票,你那边想借道曼谷就立马能成行的。一句话:又是假新闻!
  三大陷阱
  刚才已经讨论过了,时事评论的虚假和不实主要是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常识,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无论是自家报社的评论员还是社会上的一些自由职业写手,他们的逻辑演绎能力,乃至对新闻素材的把关能力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他们无法把握的,也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新闻事实本身的可靠程度。也就是说,一旦所依仗的新闻事实出了问题,时事评论本身也就岌岌乎殆哉。
  那么,新闻事实也就是评论素材的虚假与不实来自哪里呢?
  首先是报纸报道有误。新闻报道有误,就其情节严重程度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虚假报道,顾名思义,基本都是假的,一假到底;二是差不多确有其事,但与事实有不小的出入。这一般都是记者采访不到位所致,毕竟当前是竞争时代,快手打慢手,记者想快点发稿子,报社想先人一步。譬如,2010年河南一家媒体报道,有人在网上报料,说某地沿着公路边上盖了一个只有1.5米纵深的住宅。之所以这样盖,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是为了面子上好看。
  这是一个不错的评论素材,值得一评。细看新闻,不仅有人有地名,还有照片为证。可谓有图有真相!虽然这个报道没有采访当地官方就见报了,虽然存在些许瑕疵,但不少都市报都刊发了评论。可第二天,当地就辟谣说,根本不是这回事儿:这户人家的房子正处在两条路交界处,地基就这么大的一点位置,只能盖这么窄的房子。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记者为了上稿子,没有采访就想当然地根据网络资料“综合”。2012年4月4日,国内一权威媒体播报新闻称,国家旅游局准备开发西沙群岛旅游,对普通旅客开放,报道还援引了“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刚”的话。结果第二天,国家旅游局就出面辟谣。邓小刚也表示:“我的身份去年就变化了,不再是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改任海口市副市长);近期没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谈论西沙旅游问题。” ③
  据北京媒体同行透露,报道是记者根据之前的公开报道整理的,援引邓小刚的话确实是采访的,不过是在两年前,当时是一个展望性质的。   其次是报道细节阐述不扎实或易歧义。新闻报道中细节阐述不扎实的现象比较常见。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个别段落语句或阐述得不扎实,或存在歧义,一些时事评论写手在阅读材料时,或粗枝大叶,或望文生义,结果因一两个字词的理解差异,导致评论立意上却谬以千里。
  三是网络的推波助澜。相对而言,报纸新闻的可信度是很高的,讲究的是稳中见妥,尤其是社会影响较大的时政新闻、监督报道,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可问题是,当今是网络时代,一旦报纸上的新闻被网络转载,就容易出问题。有些网站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会对报道进行放大处理,或求新求异,不惜对新闻进行拔高或歪曲,乃至在纸媒报道的基础上捕风捉影。网站有网站的“优势”,即使出了问题,它也可以及时补救:或改稿,或删掉。而报纸白纸黑字,想赖都赖不掉。
  时事评论的写手大多是自由职业者,在时评写作时,想多赚稿费每天要写好几篇,一般很难有时间和心情详细查阅报纸(电子报),而只是简单浏览一下几大门户网站的网页报道,不去追本溯源。结果有人援引了错误的新闻事实作论据,有人干脆在错误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生发论点。不出问题才怪!
  四招应对
  结合上述诸多分析,笔者觉得,时事评论想要远离虚假和不实的泥淖,关键在于勘别新闻素材的真伪。结合我个人三年时评编辑工作中的些许体会,我觉得用好以下几招,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远离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
  1、加强把关和责任意识,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能片面地求新求异。作为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媒体,时评是报纸的立场和风范所在,也是报社颜面,讲求的是有理有据有节。一张报纸得有这个理念,一个时评编辑得有这个意识,如果喜欢标新立异,就往往失之于“有据”,更谈不上“有理”“有节”。这样的报纸评论版面与网络论坛上的吐槽有何区别?距离失实也就不远了。唯有加强把关意识,有理有据常挂心头,才能少犯低级错误。
  2、网络不能不依靠,但是不能太沉迷。众所周知,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海量,快捷及时;另一方面鱼龙混杂,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笔者所在的报社,每天要面对两三百篇时评来稿,这些评论的新闻素材全部来源于网上。遇到不错的题材,要在兴奋的同时保持一丝冷静,不断地勘别新闻的真实性,即使手边找不到刊发新闻的当期报纸,也要结合报纸的电子版进行对比。一些敏感题材,还要将多家报纸的报道进行分析比较。假如某个题材特别好,特别适合评论,哪怕只存在一点点不能确定的瑕疵或隐患,也要一票否决一律拿下。
  3、加强常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弱智”的假新闻,只要拥有基本常识,大多是可以避免的。譬如上文讲到了“中国商务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千外逃贪官人均卷走亿元”这则报道,有经验的编辑就会觉得这个新闻不靠谱:贪官出逃是纪委监察部门管的,与商务部有何关系?这个报道多半有问题,以此再详细推敲一下新闻源,就会放弃这个素材。
  4、严格执行采编流程:编辑初核,编辑部主任再核,值班总编总核。时事评论和常规新闻报道不一样,常规新闻报道中,本报记者是第一责任人,所以他有责任意识和把关意识,再经过编辑和编辑部主任两审,基本确保无虞。而时评不一样,大多是外来投稿,评论写手基本是外省人,责任意识没有那么强,新闻素材的第一关掌控失之粗放,所以需要值班总编特别关注,对上版评论的关键细节进行推敲,如此才能进一步减少犯错的可能。
  参考文献
  ①新华社,2010年4月25日电
  ②《法制晚报》,2012年1月9日A15版
  ③人民网,2012年4月5日电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本刊讯】 6月14日,参加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的代表相聚武汉,就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期刊的办刊方向和评价标准等议题进行讨论。经过深入交流与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当前,传媒业态和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新闻专业期刊在新闻理论传播和业务研究方面负有重要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介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样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在实现全媒体转型和数字化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出现了很多
文章立足于重审自2007年以来的七年中对冯小刚电影的研究,并从文献的数量、学科和质量上进行了分析,其中特意提到了官方背景对此研究的影响;回顾了这七年中产业环境、创作环境的
乌兰察布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4月10日从河北省定州引进彩叶树种紫叶李、紫叶矮樱、红宝石海棠、紫叶稠李、紫叶风箱果、美国红栌,对其进行了物候、成活率、越冬存活率、
【摘要】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蓬勃而有序地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新闻界最为壮观的新闻实践活动。而且毫无疑问,这个活动目前正朝着更加深入更加撼动人心的方向发展,以然成为全国新闻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之一。作为地方报纸,《皖江晚报》的编辑记者也积极投身于这一实践活动中,并从中深刻领悟出“走转改”的意义和价值,获益匪浅。  【关键词】“走转改”;意义;价值 
遮目鱼(Chanos chanos)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台湾省重要的经济食用鱼类。它具有广盐性、抗病力强和生长快等特点,成为许多国家和地
近20余年中国书价变动的总体态势和特征包括:从平均印张价格和单册图书平均价格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图书价格处于逐年递增态势,图书价格上涨成为常态,但自1996年之
【摘 要】发展校园文化、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与有效引导舆论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三个重要方面,新时期下,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校园手机报业务应运而生。近年来,经过众多高校的尝试与改进,校园手机报的业务模式已趋于完善,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字】校园手机报 和谐校园 舆论引导    近年来,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提高舆论引导力及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在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对微博平台的整合运用,分析了电视媒体整合微博的一些策略。
春天给人一种明媚的力量,窗外蝶舞花飞、落红铺径。我喜欢慢下来的生活,想让自己有一份闲情,想远离生活的忙碌和工作的快节奏,执一本古典的诗集,和春天一起私奔,在心灵的原野上放牧自己。  翻看浩瀚诗书,和春天的私奔跨越千年。  春天,生命都曾默默的等待,因为我们渴望去追寻亲情友情的美丽。130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二十八岁的李白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诗
【摘 要】去年至今年曝光的一些恶性案件,虽然在媒体的介入下,案件得以较快进入司法程序,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但媒体在抢新闻时,制造的“新闻暴力”侵犯了公民隐私领域,引起读者、网友反感。尤其,国内众多传播学者对这一问题口诛笔伐,要求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主流价值观引导。新闻媒体如何平衡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成为新闻媒体既要面对,又不得不寻找突破的话题。  【关键词】公民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