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米尔:“道德世界,伦理语汇:周敦颐、朱熹著作中形而上学术语的道德意义”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o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在《仁说》中认为,天地有四种品质,即“元、亨、利、贞”,人亦有四种品质,即“仁、义、礼、智”。元是天地品质的核心,而仁是人的品质的核心。周敦颐在《通书》中亦阐述了这种观点,“天以阳生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朱熹更是重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太极在人类社会的正义秩序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太极图说》则是论证从太极到万物的变化过程。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从太极推演而出,惟圣王具有这些品质,是与天地和谐的典范。
其他文献
阿瑟·丹托曾预言性地宣布“艺术史的终结”。诺埃尔·卡罗尔则争论说,丹托是在用狭隘的“循环论证”来论述“艺术终结”论题的。丹托用这一论题去补充他自己的艺术基本理论的原因,在于否定未来存在反例的可能性。我认为,丹托的艺术一终结论题并没有预先假定任何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史无论如何也不能走向终结,这与丹托的主张恰恰相反。
为什么要思考“艺术史为何有历史”这个问题?我理解,历史不仅是事件的延续,而且这些事件被给定了秩序和结构。“历史并非虚构”这种强大的观念,来自于对欧洲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秩序的被迫接受,它已逐渐变得高度可疑。历史一定是具有选择性的,这意味着它遗漏得太多;它的选择性原则暗示了有争议的价值判断将可能存在。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的问题,而且,还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联。那么,全球化究竟导致了文化单维同一,还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果?这两个答案都是有道理的。
作为一个理解艺术界(art world)拓展的重要话题,全球艺术已经出现,这与艺术既有国际性又有地域性的发展相关。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观念艺术代表了从客体到观念的转变。观念艺术已成为全球性的事业,它在世界各个大洲均有重要的发展。因而,有必要将观念艺术视为在各自地域背景下兴起的艺术全球化的显现,而不仅仅是源于某一区域的国际化运动。
厦门大学哲学系于1922年创办。目前,该系有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三个博士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等六个硕士点。由于数代人多年的辛勤劳作,该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技术的文化塑造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的具体化。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所分析的是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了特定技术的精确的设计特征,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了在技术发展可选择路径之间的选择,以及社会关系是如何培育或阻碍了特定技术。在技术的社会形成这一大背景下,文化塑造方法延伸并具体化了在技术的社会形成或技术的社会建构标题下所汇集起来的广博知识。具体而言,“文化塑造”一词具有多种意义,这里,我们所谓文化并不意味着不切实际和唯心主义,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和实用主义中。这一文化观包含了如下三点:(1)价值符号和象征的建构(语义方面
美学中所出现的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现存的事实,而且是一种逐渐加速的过程。按照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的观点,全球化就是一种“普遍性的特殊化与特殊性的普遍化”(the particularization of the universal and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the patticular)的双向过程。弗雷德里克.詹姆森(Fredric Jameson)认为,全球化“涉及资本主义的新的阶段、
库恩是一个典型的反实在论者,他认为不同的范式中有不同的世界图景,并且这些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但是他并不否认有一个不变的、独立于范式的世界的存在。那么这个真实不变的世界和那些依赖于范式的、并随范式变化而变化的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在库恩哲学中最令人迷惑、却又很少被关注的中心论题。
20世纪以来,美国实用主义、大陆哲学、英美分析哲学三大流派在哲学讨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三者性质殊异,不可相互替代。20世纪的哲学讨论不如说是三大流派之间争夺哲学霸权的争斗。经过斗争和对撞,它们的命运都发生了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化。部分地以反对理智主义为发端的分析哲学自弗雷格开始,在指称理论的标题下与语义学紧密相连,百年之后,分析哲学逐渐抛弃了关于指称的理论方法,转而求助于实用主义,甚至黑格尔。而蒯因、普特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