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财产买不来青史留名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男人背后是否都有一个贤良德淑的女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份敢言、不畏权贵、为公众所信任的报纸背后,会有一位同样有风骨的老板。
  今天我想说说《华盛顿邮报》以及它背后老板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之一,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战、民权运动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会动荡不安时,《华盛顿邮报》一直坚持做好本分,更在“五角大厦文件案”和“水门事件”中,不畏强权,坚持抽丝剥茧,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成为报业楷模。
插图/Nath

  所谓“五角大厦文件案”,是当时美国国防部组织了一群专家学者,秘密编写有关美国卷入越战的来龙去脉,以供未来当政者参考,以史为鉴。Daniel Ellsberg是其中一位参与者,在此过程中他发现,美国政府其实是因决策错误,才堕入越战泥沼,更甚的是,为掩饰这些失误,它向国民说了大量谎话。在尝试其它方法无效后,为了制止谎言,他把有关文件(后被美国人称为《五角大厦文件》),交给记者,期望这些文件曝光后,可以唤醒公众,继而向政府施压,及早结束越战。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先后刊发了这些文件,尼克松政府顿时恐慌,遂向两报施压,要求它们停止转载,于是掀起一场有关新闻自由的报业风波。
  《邮报》在这场风波中不畏强权,把真相和公众利益放在最优先,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置后,除了依靠一支专业、有风骨的采编团队,背后还有一位同样有风骨的老板,那就是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在关键时刻,她给了编采团队无保留的支持。
  格雷厄姆在其自传《Personal History》(个人历史)中,对这段历史的内情有详细描述。最初得到文件时,编辑与记者都坚决主张刊载,律师团队则建议别趟浑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双方相持不下。事关重大,可能要押上邮报的百年基业,她承认当时自己又害怕又紧张。最后,她还是决定尊重采编自主,硬着头皮,一槌定音:“向前,向前,向前,我们上,我们刊登。”
  事情当然不会因文件刊发而告一段落,司法部要求《邮报》停止刊载该批文件,但和《纽约时报》一样,《邮报》严词拒绝。政府旋即起诉《邮报》,几乎涵盖其所有主管,但《邮报》还是没有退缩。
  格雷厄姆所受的压力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事实上,她是美国报业史上受到最粗暴恐吓的人之一。“水门事件”中,记者Carl Bernstein锲而不舍追查真相,有一次打电话给尼克松的司法部长John Mitchell求证,后者恼羞成怒,咆哮着恐吓:“你要把这些废话都登在报纸上?它们都被否认了。如果这些破烂登出来,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奶头要扔进大搅肉机里搅掉!”
  不过,这次《华盛顿邮报》仍未退缩,仍抽丝剥茧、锲而不舍地追查下去。结果,这宗政府窃听和妨碍司法公正的丑闻大白于天下,导致尼克松总统黯然下台。
  格雷厄姆就是这样,不但威武不能屈,而且富贵不能淫。
  约翰逊继任总统后,在就职典礼翌日回到德州家乡,临时请来格雷厄姆这位大报老板,为讨好她,亲自驾车带她看这看那,却未能改变《邮报》的反越战立场。白宫见她毫不买账,一怒之下,从此几乎断绝了与她的往来,但她毫不在乎。
  肯尼迪总统的文胆Ted Sorensen曾开价一亿美元(在那个年代是天价)收购《华盛顿邮报》,格雷厄姆一口拒绝。
  由此可见,不畏权势、锲而不舍追查真相的记者固然可敬,但如果背后没有一位同样有风骨、尊重采编自主的老板,前线员工再多努力,也是徒然。
  格雷厄姆不是腰缠万贯的超级富豪,但是富贵浮华转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转眼她已逝世十多年,但大家仍记得她为美国报业所做的贡献,她仍是写入史册的报业楷模,试问这是可以用亿万家财买来的吗?
其他文献
除了女主角没那么漂亮、男主角没那么帅之外,《周一清晨》跟即将开始第十季的长剧《实习医生格蕾》很相似,甚至扮演给主刀医生递刀的老太太,与《格蕾》里都是同一个人。  新的故事发生在切尔西综合医院。通常,每周一清晨,这家医院的外科医生会有例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M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这是苏轼悼念亡友文长老的一首七律。从深情这一点来看,说它是东坡的第一七律,丝毫不为过。  苏轼的文章比诗好,而诗又比词好。苏词在俗世中知名度最高,但论影响力则远远不如苏诗。我们都知道江西诗派笼罩南宋,这一流派的“大咖”是黄庭坚、陈师道,但他们背后的Boss
2013年的第二个周五,27岁的著名黑客史瓦兹(Aaron Swartz)在纽约的家中上吊自杀了。第二天,女友 Quinn贴了篇令人心碎的日志,文章开头说:有一次,跟史瓦兹吵架,我说:如果你死了,互联网世界会多么悲痛,今天,我发现当时说对了。  出生于芝加哥,父亲是计算机专家,这让史瓦兹比同龄孩子更早熟悉了计算机背后的编码。13岁那年,他赢得一个网页制作大奖,奖品是一次MIT短途旅行。旅行中,他认
法国总统大选落幕,一颗政坛新星升起。回顾整个竞选过程,马克龙东跑西奔、连续演讲,最后与竞争对手玛丽娜·勒庞的一场电视辩论才锁定胜局。媒体与专家评论指出,马克龙论据扎实、逻辑严密、表达到位、反击有力,说到底是语言文学功底深厚。看来,当总统,没有一点文字功力真不成。  在法国,政治首先是文化  从马克龙当经济部长到后来出任总统候选人的一系列演讲,都极具文采。法国《挑战》杂志今年3月曾刊文分析比较马克龙
北京市丰台区一排两层楼,“致诚公益”4个字下面挂了不少牌子: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佟丽华是这里的主任。  午后的阳光下,一位衣衫灰暗的工人徘徊在门口的台阶上,他刚从“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的接待大厅出来,似乎疑虑未消不忍离去。工作人员从门口出来,和他说着诉讼事宜。这是一个“政府行政中心”般的接待大厅,来者多为弱势“苦主”,这也是佟丽华“苦心经营”的事业—
[南非]邁克尔·李 著 关成华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7月出版  未来有两层含义:还未到来;终究会来。未来是不确定的,不确定,容易让人疑虑、担忧。这样的想法你我都有,甚至,现在也没变。不过,未来学家说,从前,先哲预知了现在;现在,我们也可以尝试解码未来。科学地预见未知的未来世界是可行的吗?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精确预见未来事件吗?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未来?
小冯:  这年头给别人写信都没几个人,给自己写这种事,也就你蝎子拉屎独(毒)一份吧。用《甲方乙方》的小说原名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开个玩笑。片子终于拍出来了,19年心血,比两个抗战还长的一条路告一段落,我竟然没有像想的那样兴奋。现在,我很平静。也好,那索性就着冰箱里这几罐冰啤,跟自己说说话吧。  2002年大年初一,那晚上也像这样齁冷。帆子已经睡了,我和震云还在客厅侃。我给他念北岛的散文集《蓝房
看到有人骂出版商给改书名迎合市场,恕我眼拙看不出改前改后的高下,请注意这是一槽两吐,看不出作者那个的好,也看不出书商那个的坏;看不到作者傲娇的本钱,也看不出书商的卖点。  当年在副刊当编辑时,也可以说是懒,也可以说是“尊重作者”——当然主要是因为懒——极少改动作者的稿子。要是没有十足把握比原作者高明许多(原作者当然不会领情、认同),就绝不动人家稿子,恨不得错字都不改。  更有广为人知的先例,改他一
我曾在本专栏写过不止一次,“危机”由“危”和“机”二字组成,说明“危难”与“机遇”往往是一体两面。处理得不好是“危”,处理得好却往往伴随着“机”。这是从造词中凸显的中国人的重要智慧。  对于政治而言尤其如此。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和随后的核辐射泄漏事故,又是一例。虽然菅直人政府的危机管理可谓劣评如潮,但当中也有乘时冒起的领袖——官房长官枝野幸南。他在危难中成为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网民更索性称他为“枝野首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连锁反应  1858年,在完成人生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同時,马克思专门研究了中英的鸦片贸易史,为的是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出发,从欧洲外部来进行世界经济史的叙述。今天我们的许多观点参考自马克思的论断,而身处英国的他,更真切的感受,反而来自中国输掉战争后对欧洲的反作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巨额赔款、大量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和鸦片贸易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