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送教下乡”时抽取的教学篇目是《林黛玉进贾府》。文章很长,人物关系复杂,作为公开课真让人纠结。思考良久,笔者决定撇开众多的人物形象,从文中的“笑”字入手,导入时对各种各样的笑作了铺垫,随后设计了如下主问题:请找出文中二十八处“笑”字,取其中一处你认为最有深意的“笑”,说说理由。
没想到这个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欲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结合贾府中不同人物的身份、语言、动作、神态等作深入分析,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获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由此笔者想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良好的阅读主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指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高质量的主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
一、什么是主问题
教师备教阅读课时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问题称为“主问题”。“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日、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余映潮老师说过:“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见主问题的价值。
二、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原则
在对主问题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学科指导意见中明确:本专题通过“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两个板块,表达“精神家园”这一人文主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教学要在与文本充分接触的基础上体悟、思考本专题的人文主题。教学重点是: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悟和思考“家园”“故乡”“根”这些人文话题。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或思考。鉴于此,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老舍怎样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为什么想北平?这样的问题是吃透教学目标的,紧紧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或思考”这一教学重点设计,引导学生较快地触及文本的核心。
2.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这样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读书法),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紧贴对语言的品味设计主问题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朱则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比如《红楼梦》的教学,按大多数语文教师惯常的教学思路,要先大说特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小说情节,然后播放《宝玉挨打》的电视片段,再让学生接触文本,分组讨论、探究一系列问题或赏析语言。然而,邓彤老师却未按此思路设计,而是扣住小说题目《宝玉挨打》,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为何挨打?贾政如何打宝玉?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使用精妙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段情节进行评点。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时,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如何设计好阅读教学的主问题
设计好主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钻研文本,对文本有全面、深刻、独特的理解。操作的把手却是找准切入点。
1.从课文标题人手设计主问题
笔者在教读《西地平线上》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入选教材时,《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的标题被删掉了几个词(西地平线上的_____),你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补出题目后面省去的内容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得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就促使他们去浏览、感知文章的大意。学生一开始很沉默,慢慢地开始相互交流,得出的答案如西地平线上的落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西地平线上的辉煌等。经过互动,学生发现自拟的标题太实了,文章不仅描写落日,还写了很多其他的感受,并且饱含着文学的味道。最终,学生们不仅认同了原来的标题,而且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大意。
2.从文章关键处入手设计主问题
文本的关键处,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文章主旨和重要观点的地方,不仅能概括文章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关键处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门径,弄清这些关键处,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
笔者讲授《我与地坛》时,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切入设计问题:园子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经过阅读后,学生很快找到:“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样一个被人遗弃的地坛和作者的遭遇是何等相似啊。接着又找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空中……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里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的生命,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精彩,于是作者认识到:“活着是一种权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大致结构,而且也很快接近了作品的主题。
3.从文章细节处人手设计主问题
文本中一个看似随意的词、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体现着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涵义。教师可以选取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地方作为切入点。
比如教授鲁迅的《药》时,可以抓住“华小栓的七次咳嗽”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细节设计问题:“小说描写了华小栓的几次咳嗽?有何作用?”这样既帮助学生梳理了小说的情节,也明确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4.从文中空白处设计主问题
课文中有很多省略和空白,如果让学生对这些空白、省略进行补充,会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主问题往往会很感兴趣。
最有代表性的如《项链》,如果马蒂尔德弄丢项链后把真实情况告诉路瓦栽夫人,如果她知道项链是假的,那么就不会终其一生来赔偿而导致最后破灭了所有幻想成为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据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赔偿之前就知道是假的,那么后来的她会是怎样呢?将这种结果和小说的情节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
当然,这样的设计并不新鲜,只是我们要明白这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奇思怪想,教师要加以适当点拨,要求学生以文本为依据。
5.从领会编辑意图入手设计主问题
教材中的每个板块前都有话题语。话题语是教材编者建议使用的一副文本透视镜,从此切入便可发现文章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奥秘。
如《金岳霖先生》一文,被放在“一花一世界”这一板块中,“一花一世界”即可作为切入点:“这篇文章中的‘花’和‘世界’分别指什么?”结合文章,“花”可以指关于金岳霖言行举止的种种细节,“世界”指金岳霖独特的这一个“花”;“花”也可指金岳霖“这一个”,“世界”则指“联大教授群”。这个切入点,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品味细节、把握金岳霖等联大教授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之,“导”有多种方法,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驾齐驱。共同的目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没想到这个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欲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结合贾府中不同人物的身份、语言、动作、神态等作深入分析,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获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由此笔者想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良好的阅读主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指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高质量的主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
一、什么是主问题
教师备教阅读课时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问题称为“主问题”。“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日、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余映潮老师说过:“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见主问题的价值。
二、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原则
在对主问题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学科指导意见中明确:本专题通过“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两个板块,表达“精神家园”这一人文主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教学要在与文本充分接触的基础上体悟、思考本专题的人文主题。教学重点是: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悟和思考“家园”“故乡”“根”这些人文话题。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或思考。鉴于此,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老舍怎样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为什么想北平?这样的问题是吃透教学目标的,紧紧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或思考”这一教学重点设计,引导学生较快地触及文本的核心。
2.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这样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读书法),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紧贴对语言的品味设计主问题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朱则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比如《红楼梦》的教学,按大多数语文教师惯常的教学思路,要先大说特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小说情节,然后播放《宝玉挨打》的电视片段,再让学生接触文本,分组讨论、探究一系列问题或赏析语言。然而,邓彤老师却未按此思路设计,而是扣住小说题目《宝玉挨打》,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为何挨打?贾政如何打宝玉?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使用精妙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段情节进行评点。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时,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如何设计好阅读教学的主问题
设计好主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钻研文本,对文本有全面、深刻、独特的理解。操作的把手却是找准切入点。
1.从课文标题人手设计主问题
笔者在教读《西地平线上》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入选教材时,《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的标题被删掉了几个词(西地平线上的_____),你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补出题目后面省去的内容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得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就促使他们去浏览、感知文章的大意。学生一开始很沉默,慢慢地开始相互交流,得出的答案如西地平线上的落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西地平线上的辉煌等。经过互动,学生发现自拟的标题太实了,文章不仅描写落日,还写了很多其他的感受,并且饱含着文学的味道。最终,学生们不仅认同了原来的标题,而且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大意。
2.从文章关键处入手设计主问题
文本的关键处,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文章主旨和重要观点的地方,不仅能概括文章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关键处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门径,弄清这些关键处,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
笔者讲授《我与地坛》时,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切入设计问题:园子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经过阅读后,学生很快找到:“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样一个被人遗弃的地坛和作者的遭遇是何等相似啊。接着又找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空中……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里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的生命,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精彩,于是作者认识到:“活着是一种权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大致结构,而且也很快接近了作品的主题。
3.从文章细节处人手设计主问题
文本中一个看似随意的词、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体现着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涵义。教师可以选取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地方作为切入点。
比如教授鲁迅的《药》时,可以抓住“华小栓的七次咳嗽”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细节设计问题:“小说描写了华小栓的几次咳嗽?有何作用?”这样既帮助学生梳理了小说的情节,也明确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4.从文中空白处设计主问题
课文中有很多省略和空白,如果让学生对这些空白、省略进行补充,会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主问题往往会很感兴趣。
最有代表性的如《项链》,如果马蒂尔德弄丢项链后把真实情况告诉路瓦栽夫人,如果她知道项链是假的,那么就不会终其一生来赔偿而导致最后破灭了所有幻想成为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据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赔偿之前就知道是假的,那么后来的她会是怎样呢?将这种结果和小说的情节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
当然,这样的设计并不新鲜,只是我们要明白这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奇思怪想,教师要加以适当点拨,要求学生以文本为依据。
5.从领会编辑意图入手设计主问题
教材中的每个板块前都有话题语。话题语是教材编者建议使用的一副文本透视镜,从此切入便可发现文章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奥秘。
如《金岳霖先生》一文,被放在“一花一世界”这一板块中,“一花一世界”即可作为切入点:“这篇文章中的‘花’和‘世界’分别指什么?”结合文章,“花”可以指关于金岳霖言行举止的种种细节,“世界”指金岳霖独特的这一个“花”;“花”也可指金岳霖“这一个”,“世界”则指“联大教授群”。这个切入点,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品味细节、把握金岳霖等联大教授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之,“导”有多种方法,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驾齐驱。共同的目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