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建设适应现代大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先进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的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形实统一,前后贯通,上下一致,师生并重,软硬结合,内外共融。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育人 全面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1]“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涵盖了反映学校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2]。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的每一位成员,一代又一代创造、奋斗留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带有明显的学校个体的特殊性,它全方位综合折射出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优良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健康人格,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抓手,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凸显学校特色的旗帜。“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客观要求,是造就当代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选择”[3]。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1.虚实转化
  校园文化代表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为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循的共同思想意识、价值观、生活信念、校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目标、育人环境、办学特色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怎样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4]。虽然校园文化的形式是抽象的、原则的,但它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通过校徽、校训、校歌表达出来,通过各种形式和学校氛围自然流露出来。一旦形成,“就能向校园的一切领域渗透(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文化方面),时时刻刻作用于、渗透于现实之中.时时刻刻作用于、渗透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中”[5]。“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切实领悟它的虚实互补、虚实转化和虚实统一”[6]。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具有学校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岗前培训中,把对校徽、校训、校歌的学习理解、领会作为每个新生和新教师的必修内容。
  文化既是可感的,又是可物化的,但对于具体的有生命的人而言,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气象,它稳定而多变,内隐又显现,因此,我们要对“让每垛墙壁都会说话”有全面的理解,给学生呈现的文化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越浓越好,有形的往往是有限的,无形的则往往是无限的。建设积极有效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我们有热情,更需要我们对文化有理性的理解与尊重。
  2.前后贯通
  学校传统是学校特色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作为学校历史的文化积淀,它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立在学校传统基础上,是一种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延伸。特色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更需要不断的创新。既要不断总结学校在发展、提高过程中的好传统、好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符合实际、形式多样、富有效果的新内容。国内外历史名校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从校训、校风到日常行为规范,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告诉学生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知道学校的提倡与导向”[7]。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新网页,建立校史展览观,一方面向师生员工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实绩,著名校友的照片和事迹,激励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培养学生“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另一方面介绍现有的教授、名师和教学骨干的奋斗历程和成功业绩,让学生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发愤学习,努力奋斗。此外,通过各种典礼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运动会上的宣誓仪式,对形成校园凝聚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各时期的重点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它们的影响力。
  3.上下一致
  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校园文化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从学校到院系,从领导到群众,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工作的规划之中,统筹考虑。学校领导要有效地利用环境,通过激励手段,把蕴藏在师生员工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出来,使他们心情舒畅,努力进取,施展才能,大显身手。组织师生员工展开课题研究和专题讨论,围绕校园文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的规律,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正确理性的指导下健康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载体的院系,“在进行自身的文化建设时,就必须反映和体现本院系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在学校共性的校园文化之下,各院系之间形成差异化的、多姿多彩的、充满个性和生命力的独特文化”[8]。要做好教师、学生骨干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他们的榜样和引导作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师生并重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教师和学生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组织文化理念认为,只有当其成员对它有深入思考和深刻理解后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自觉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更要体现对教师、学生两个群体的人文关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师生心情舒畅,激发出自内心的进取精神。正是基于这个思路,一方面学校在提出“三个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要提倡“一切为了教师自主发展”,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把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想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念。另一方面发挥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易被接受的导向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教师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科技含量。要继续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学术氛围。改变原来单纯学生组织、学生参加的现象,鼓励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特别是在课余活动、专题讨论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业指导,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实现教育性、群众性的功能。借鉴国外高校关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要求,可以奖励参与的教师以一定量的课时补贴,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最终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9]。
  5.软硬结合
  大學校园文化硬件包括校园环境、建筑物、各种办公教学设施、社团组织、活动中心以及规章制度。软件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教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在学校建设发展上,要软件硬件一起抓,注重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坚持发展优先,育人优先,质量优先,协调优先。我们构建的是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是绝对自由、混乱无序的无政府状态。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稳定性的校园文化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学生的纪律规范,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在校园环境布置,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显示文化教育氛围的景观设施,让每垛墙壁都会说话。
  目前大学宿舍已成为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宿舍管理机构,教师(不单是学生工作系统的教师)要深入宿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在宿舍区增设橱窗、黑板报、阅报栏,组织以宿舍为主体的各项文体、竞赛活动,发挥宿舍思想教育、人际交往、学习交流、文化娱乐、审美陶冶、自我管理功能。
  6.内外共融
  文化是一个系统,各种文化现象相互关联、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影响越过有形的校园围墙,作用于校园生活。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也逐渐向社会开启窗户和大门,以自身的丰富性、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影响学校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利用校园内外的彼此交融、渗透,把地方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融入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中。一要把地方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目前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经济轻文化、与地方文化脱节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内容。一要以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增加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二要实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了解“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了解“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了解“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才能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三要加强校际联合,开展与兄弟高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提高学校在南通的形象。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中发现规律,丰富内涵,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5]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
  [3]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設[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4]祖国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3-4.
  [6]袁炳飞.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8-3:29-30.
  [7]刘红霞.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56-57.
  [8]赵骏.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院系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12:21-22.
  [9]朱凌.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29:47-49.
其他文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随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地理实践教学急需改革与创新。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是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课程改革一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众多因素,应结合办学条件、师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是对外界刺激反应最迅速的免疫细胞,在急性损伤和慢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ATP在内,多种炎性因子的刺激能使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状态转化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1)葡萄糖能在生理条件下以非酶学的形式与蛋白发生反应,在高血糖的糖尿病病人身上,这种糖基化更为严重,并且引起多种并发症。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最为丰富的蛋白之一,并且
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视觉皮层中存在着背侧和腹侧两条并行的视觉通路,对于这两条通路分离的功能意义,目前还存在争论。传统观点认为,两条通路处理的信息内容(即输入)不同,其中背侧
目的:探讨miR-155对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分析其与骨髓造血细胞的关系,同时检测不同的miR-155表达水平对其靶基因SOX6和MEIS1表达的影响。  方法:本实验共设8组,24h和72 h各4组,基
射线追踪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环境中的预测无线电波传播的技术。在规划移动通信网时,利用射线追踪可以精确预测无线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特性,从而得到系统在实际
隐写术是信息隐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实现隐秘通信的主要技术手段。隐写分析是对隐写术的攻击,目的是为了检测秘密消息的存在以至破坏隐蔽通信。近年来,随着信息隐藏载体的多
张改琴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名誉主席,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整个电视广播产业链的变革,作为数字电视重要的发展方向,手机电视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新兴媒体。目前,广播运营商发展的地面广播手机电视标准主要有: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