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表现行为梳理、高效课堂的标准、构建高效课堂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4-1
一、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表现行为梳理
首先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精心。虽然我们都知道认真备课的重要性,也知道上课时要以沉着、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学生,但我们常常会因为手头事情的繁忙而缺失了认真备课的静心与耐心,拿着教参或现成的教案照抄照搬,备好的教案甚至都无暇看一眼,就那么匆匆进了课堂,当然会留下很多的不足、遗憾,有时甚至是错误,低效的教学行为由此产生。
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上缺少智慧生成。我们平时的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讲解记忆多,鼓励创新少;批评指责多,激励表扬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智慧的生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也只停留在“牵引”上,我们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都直接告诉学生,而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或者我们在提问时语气的本身就已经包含着答案(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而且,我们在“启发”式提问时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我们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权利。
第三是我们在课后缺少高质量的反思与总结。以往我们总是上完课后“如释重负”,没有将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得失及时的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与感悟。所以,我们在参加培训、课堂观摩等教研活动时往往是踌躇满志,但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时却又“穿新鞋,走老路”。
二、高效课堂的标准
高效课堂的标准素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课前备课,认真分析,精心设计。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课型牢固确立目标意识,课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认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策略。围绕教学目标去研讨教材、研究学生,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精当、快捷、高效的教学流程。努力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突出学科、课型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实实在在的收获、感悟及能力发展。
2.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因学定教。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高效的教学情境,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基础上更智慧、更富生命一些,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场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即使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要努力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实在,目标能够达成;绝不能“演戏摆架式”,只注重设计的形式与任务,忽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
3.课后反思,积累经验,促使进步。教学反思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重点是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深层次认识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课后要善于反思,要经常与学生、同伴、教研人员及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探讨、交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将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一句、两句,一段、两段都可以,能够成文成篇更好,主要是反思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即使一个细小的环节、甚至是教学机智方面的因素也不轻易放过。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践行适合教育的根本保障。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才会呈现,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才会成为可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4-1
一、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表现行为梳理
首先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精心。虽然我们都知道认真备课的重要性,也知道上课时要以沉着、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学生,但我们常常会因为手头事情的繁忙而缺失了认真备课的静心与耐心,拿着教参或现成的教案照抄照搬,备好的教案甚至都无暇看一眼,就那么匆匆进了课堂,当然会留下很多的不足、遗憾,有时甚至是错误,低效的教学行为由此产生。
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上缺少智慧生成。我们平时的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讲解记忆多,鼓励创新少;批评指责多,激励表扬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智慧的生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也只停留在“牵引”上,我们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都直接告诉学生,而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或者我们在提问时语气的本身就已经包含着答案(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而且,我们在“启发”式提问时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我们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权利。
第三是我们在课后缺少高质量的反思与总结。以往我们总是上完课后“如释重负”,没有将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得失及时的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与感悟。所以,我们在参加培训、课堂观摩等教研活动时往往是踌躇满志,但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时却又“穿新鞋,走老路”。
二、高效课堂的标准
高效课堂的标准素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课前备课,认真分析,精心设计。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课型牢固确立目标意识,课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认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策略。围绕教学目标去研讨教材、研究学生,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精当、快捷、高效的教学流程。努力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突出学科、课型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实实在在的收获、感悟及能力发展。
2.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因学定教。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高效的教学情境,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基础上更智慧、更富生命一些,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场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即使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要努力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实在,目标能够达成;绝不能“演戏摆架式”,只注重设计的形式与任务,忽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
3.课后反思,积累经验,促使进步。教学反思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重点是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深层次认识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课后要善于反思,要经常与学生、同伴、教研人员及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探讨、交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将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一句、两句,一段、两段都可以,能够成文成篇更好,主要是反思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即使一个细小的环节、甚至是教学机智方面的因素也不轻易放过。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践行适合教育的根本保障。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才会呈现,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才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