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当代启示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各时期的理论文本都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显现出一条逐渐成熟的思想发展线索:早期突破虔诚主义传统,赋予人与自然以独立的地位和性质;中期超越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晚期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和人类学打开的广阔视野下,丰富拓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演进历程,不仅在个体认识发展意义上,而且在人类群体思维发展意义上,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有重要启示,那就是一方面要避免重犯神秘主义、唯心主义、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另一方面在继承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拓展深化.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就是继承并发展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典范.
其他文献
现有研究往往因为恩格斯在特定时期出于特定需要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做出的消极评价而低估了《大纲》的哲学价值.我们亟需对“竞争”这一核心线索进行深入考察,重构出恩格斯在文本中展现出的“竞争的哲学反思”.私有制保证了竞争的规律发挥作用,竞争本身也依靠私有制而存在.在此框架内,垄断与竞争相互生成.而竞争蕴含的矛盾在于它对主体同一性的撕裂,让主体陷入了无限的自我矛盾之中不可和解.恩格斯深刻地揭示出国民经济学家所鼓吹的竞争是一种披着“互利”外衣的“自利”行为,认为竞争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立,造成了对人的非人
进入新时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可以协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取得一定的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厘清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高校承担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也增长迅速,为保证科技成果的持续高质量产出,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建构及完善科研助理岗位系统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但是自“科研助理”这一岗位设置以来,效果并不明显.文章针对高校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由于目前高校科研助理岗位还存在定位不明确、体系不健全、培养不全面等问题,因此就需要持续不断跟进学习国家相关文件,明确岗位职责,建构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以有效提升设置该岗位的工作效果.唯有如此,
按照刑法规范文本的不同,可以将网络犯罪分为网络化的传统犯罪与专门的网络犯罪,这种网络犯罪二分法在刑法解释问题上呈现出种种差异.网络化的传统犯罪更倾向于法益侵害说、实质解释、客观解释、扩张解释,而专门的网络犯罪则更倾向于规范违反说、形式解释、主观解释、限缩解释.在解释的误区上,网络化的传统犯罪极易架空构成要件要素,因此需要采用形式解释的方法进行出罪;而专门的网络犯罪则易忽略法益侵害程度,因此需要借助实质解释的方式进行解释出罪.在对这两类网络犯罪进行刑法解释时要警惕“刑法万能论”的误区,采取多种手段治理网络危
以《六谕衍义》《圣谕广训》为代表的明清圣谕相关书籍东传日本,展现了其在日本被模仿创新的轨迹,与中日两国关于明清圣谕思想交流的实质,也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只有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提炼、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其与不同文化之间互识互鉴以及更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不断与时俱进与再创造,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力与影响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随着革命事业的变化发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及其统一战线的发展模式应时而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遵循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脉络,追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发展模式的变迁,不断走向成熟与稳定,对于进一步总结经验、探寻其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对相关科技议题做出妥善的立法回应,是现代社会立法机关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统一审议法律草案过程中,会充分考虑相关专家、团体和机关的意见,调整相关科技概念和专业术语的定义,维持或变更基于特定概念/标准的法律措施,或者对特定科技议题进行研究和说明.由于立法与科技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应对科技议题时也存在着多种策略,推动科技议题向法律议题的转化.应当坚持立法过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加强立法的公众参与,消解现代科技
国际话语权一直是各主权国家表达自己诉求,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点.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异军突起奏响了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改革进程的乐章,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生态文明话语领域的音量.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实现了从积蓄中国动力到传播中国声音,从讲好中国故事到阐述中国主张的巨变.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就要统筹全国上下一盘棋,官方民间双重外交齐配合,积极组织多国多边活动,勇担世界生态建设重任.这对巩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拓展于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的21世纪初,应用创新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目前呈现出开展体系化、建构性学术研究的要求和趋势.通过“马恩经典文本的生态哲学思想挖掘与阐释”“马恩经典理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蔽与拓新”“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国外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的追踪研判”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理论主题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