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一步做好我国遗产保护修复与利用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文化遗产继续发挥其原有的价值,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山西大同的城墙修复与利用工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争议,反映出人们对于遗产保护的不同见解和观点。文章从大同城墙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其修复与利用的对策进行了仔细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同城墙;修复;利用
  0 引言
  山西大同的古城墙建筑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建筑形式保留完整,成为当地最醒目的地标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早在十几年前,相关部门就开始对是否对大同城墙进行修复进行了探讨。修复难度比较大、修复方法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等都是大同古城墙修复的阻碍。如何在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同时,实现创新与突破,是目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工作做了仔细的研究与分析。
  1 大同城墙的相关概述
  1.1 城墙的地理位置
  本文所论述的城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处于山西最北部,与蒙古高原接壤,可以说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汇点,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同是全国首次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古都排名中位列第九,有着“巍然重镇”的称号。目前,在大同这座古城内有国保单位4处,省保2处,市保18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
  1.2 城墙概述
  大同城墙位于大同的市区中心,城墙主要是以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墙体由三合土、青砖制成。面积约3.28平方千米,周长约7.2千米,整体形状呈正方形,高14米,整体宽度约15米,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的。现存的主城门有四个—东有和阳门、南有永泰门、西有清远门、北有武定门。同时配备相关军事设施,如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照壁、马道、正楼、瓮城、箭楼、文峰塔、垛墙、女儿墙、通风孔、吊桥、关城等。这些设施在古代战争中分别起着观察、掩蔽、射击、接应、指挥等作用。城墙雄伟气派,戒备森严、布防周密、坚固结实,城防设施浑然一体,好像一盘棋局,井井有條,在当时的边防作战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大同城墙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的一座城墙建筑了。如今,大同城墙凭借其文化渊源、艺术特点也已经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赏,它蕴含的是历史与未来、欢乐与苦难的古代精神文明(图1~图3)。
  1.3 城墙的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勤劳勇敢、宽容善良。古代为了防御敌人的侵略,大兴土木,建造了多处城墙,城墙在兴建的过程中,既考虑了战争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大同城墙就是这样一个蕴含文明、艺术与特点的文化载体。
  大同古城形似凤凰,布局高低错落,犹如一只金色凤凰舒展翅膀、昂首朝阳。修复后的大同城墙的夜景灯光独具特色,在投光灯、瓦面灯、窗口灯等一系列灯光的装饰下,大同城墙的形状与轮廓被勾勒得十分美丽,宛如一条龙在楼阁上攀爬,玲珑剔透、活泼灵动、巍峨壮观,把整个城墙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战争时代已经过去,景色优美、自然和谐的大同城墙刻下的是人类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 大同城墙的修复
  依笔者所见,大同古城的保护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但保护修复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要能够使其继续传承文脉,重现古城的风貌光彩,进一步弘扬文韵,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具体的修复策略如下。
  2.1 做好前期基础调研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大同古城墙修复工程,早在2008年,大同就成立了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大同古城保护工程指挥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大同市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多次进行研究分析,就大同古城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搜集整理文史资料,配合工程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开展全面系统的城墙遗址测绘与病害评估,依据各类综合调查成果进行城墙原貌的分析研究,运用民俗学方法调查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多层面诉求等渠道,前期开展了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科学确定工程目标和实施策略,充分利用调研成果认真编制设计方案,合理衔接古城保护上位规划要求,允许特殊部位合理穿插现代建筑技术来认真编制修复设计方案并严格审查论证。可以说,在此期间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此外,充分考虑城墙保护修复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要点,先行开展南城墙试验段施工,总结经验后再推广铺开,将考古调查、学术研究与设计服务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对已批准的设计方案,允许依据施工中发现的历史信息对工艺做法进行持续优化。注重采用传统工艺和工程做法保护修复文物。执行城墙保护项目部(业主)与监理单位双重质量监管措施。自始至终做好各类历史文化信息的资料采集与及时归档工作。同时,邀请省文物局及古建专家组参与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
  2.2 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
  大同古城墙的修复必须充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在做好前期大量基础工程的同时,要在修缮过程中采用原始、传统的工艺技术手法,采用原始的建筑材料,如实木瓦砖,按照原始的建筑形状和结构来进行修复,切不可掺入完全现代化的元素,改变之前的文化艺术风味与特点。其中,在夯实城墙方面,对于一些不具有历史遗存的部分,可以尝试用钢筋混凝土来进行夯土。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专家有异议,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尝试对于无历史遗存的地方并无不好,没有起到破坏的作用,反而能够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钢筋混凝土具有硬度高、强度大、技术成熟等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城墙修复工程的顺利推进,同时还能够为后续大同城墙的再次利用提供支持,如可以为各类艺术展览、文艺表演等活动提供场地。
  2.3 注重细节保护,真实还原大同古城
  在修复大同城墙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细节的保护,确保其原真性不被破坏。对于损坏的地方,要充分考察相关的历史资料及研究综述,同时研究保留较好的城墙遗址,仔细推敲古城中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最大限度地从设计层面恢复遗失的大同城墙原貌。在形态与设计方面,有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用来参考,比如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在实地考察、测绘、拍摄后所做的有关大同古城及其古建筑的报告,1934年冰心、郑振铎等作家考察大同的文物古迹所写的纪行散文,1951年中国文物事业局局长郑振铎率领的文物勘察团撰写的晋北地区文物考察报告,还有埃马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907年拍摄的系列大同古城的珍贵老照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大同古城墙保护与修复工程所参考的重要依据。   3 大同城墙的利用
  3.1 用途和功能
  从大同城墙的用途与功能看,其在古代用于军事方面,防御敌人的入侵,随后作为位高权重的府邸建筑,突出其住宅的作用。如今,其最大的利用价值就是为当地文化旅游带来巨大效益。立足于文化旅游的角度,大同古城墙在传递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能够彰显经济功能,更有利于后人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保护、传承与利用从来都不是相对立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而传承是为了利用,只有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同古城的价值性。利用大同城墙,要充分注重其文化旅游功能的挖掘,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承作用,保护、传承、利用大同古城墙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3.2 精神与情感
  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传承其蕴含的精神情感,引发大家对精神与情感的认同。大同城墙历史悠久,对当地人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他们的心里,大同城墙不仅仅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建筑,更蕴含古人的丰富情感与精神。在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大同城墙虽然得到了还原和修复,但其蕴含的精神和情感不断消磨和减退。让大同城墙蕴含的精神与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对大同城墙进行修复与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其背后的精神与情感故事,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影响当地居民,还要将优秀的精神文化传递给更多中国人民。在商业化日渐突出的今天,需要人们“返璞归真”,寻找“真实”。
  3.3 打造“城市名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来住在老旧房子里的人们开始迁入新的楼房,人们的生活满足感和幸福度不断提升。大同市中心的西城墙瓮城原来是西门外的红旗广场,平城的记忆博物馆里陈列着邮电大楼的大钟,这个大楼是无数大同人民共同的回忆。现在,大同城墙高高屹立,周边护城河环绕,绿树成荫,已经成为城市名片。但是要充分发挥好大同城墙作为“城市名片”的作用,让游客想起大同就想起城墙,想起城墙就想起大同,还需要每个大同人去保护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探索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还原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进行大同城墙修复的过程中,要做好前期基础调研分析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注重细节保护,真实还原大同古城。在进行大同古城墙利用的过程中,要既能为城市博物馆功能提供合适的空间,又能够促进旅游发展以带动古城人气,突出用途和功能、精神与情感,使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让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进程,致力于大同城市名片的打造。■
  参考文献
  [1]李晓龙.论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22-24.
  [2]李小瑞,赵敏.大同古城墙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3):204-205.
  [3]李小瑞,赵敏.大同古城墙的修复与保护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9):155-157.
  [4]薛海霞.大同古域保护和修复的原真性分析[J].山西師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6-93.
其他文献
博物馆的展品说明是观众认识展品的主要媒介.恰当的文本设计可以引导观众的阅读兴趣,深化对展品的理解和对展览主旨的领悟.对展品说明的文本设计是撰写说明文稿的依据和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此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拓展课(英语文学)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除了常规的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外,兼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思想及正确的三观。从当前课程思政这一精神入手,利用跨文化交际法,挖掘研究了大学英语课程(英语文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现了信息时代线上线下课堂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做法。
摘 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是提供科学研究和教育等功能的场所,也是参观、旅游消费的文化旅游景区。为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的服务需求,公众餐饮服务也逐渐成为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公众餐饮服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餐饮服务;多元化需求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的扩大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博物馆的热度持续上升。
中日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至少在周秦时期,中日两国人民就有了接触,中国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也已经传到了日本。随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先进的丝织技术、品种优良的桑树、蚕种及蚕桑专著也陆续传入日本,不仅促进了日本丝织技术的提高、丝织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也对日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乡土建筑是用传统建筑材料,采用传统结构和传统工艺建造的具有传统形式和风格的建筑.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间、地方色彩,是建筑历史发展的源流,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不
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相思》将南方文化中的红豆带到北方文化中,并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赋予了红豆之相思意蕴,使红豆成为中国相思之情的形象表征。王维诗歌托物抒情、韵致缠绵、被之管弦,被梨园弟子反复演唱并广为传诵,从而进一步推进了红豆作为经典诗歌意象和民俗事象的流传和演进,对后代红豆诗词、红豆风俗影响深远。
院子里的玉兰树开花了,花瓣上沾满雨滴,洁白的花朵宛如一盏盏盛满琼浆玉液的酒杯,在风里微微抖动,让人心中猛然一震.这树啊,真像一个剑胆琴心的侠女子,以一身傲骨身披寒凉孑
期刊
山西寿阳祁氏家族是清代晋中地区声名显赫的阀阅大族.家族豪贤辈出,人才济济,尤其在清代中期以后,俨然已成为晋中乃至整个山西地区的世族名门.祁氏祖上自黄帝始,春秋时期以大
唐安史之乱前有弘化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固安公主四位公主的和亲活动设置送行官。《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书中对此记载多有抵牾,或为人员有误,或为职官有误。唐安史之乱前的送行官只存在着“持节护送”这一种身份,多由李唐王室人员充任,充任之时本官多为将军,品级为三品。完成送行任务后,官品的提升还不明显,甚至还有在送行过程中获罪者,表明此时送行官还不能目之为仕宦的通路之一,这与安史之乱后的情况有着极大差异。
“克己复礼”是儒家“仁”学的重要依据。在先秦时期的文字语言背景中,“克”字虽然具有“能”与“胜”的多重含义,但在《论语》的文本内容与语境下,孔子原意中的“克”字本义与汉、宋时期儒学的解读出现了字义偏差。后世儒学以“胜”代“能”的有意选择,为宋代理学以“礼”克“欲”的修养论寻找到了历史与经典依据。直至清代汉、宋学术代兴,清人虽然对“克己复礼”做出了文义回正,但没有完全改变传统理学的观点,反映出中国传统儒学的持久稳定性和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