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荒凉,是他爱的人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dkaj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 要: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一书中谈到意象与意味时详细分析了“鸭-兔图形”,道出了主体与对象之间产生的第三物——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审美意象是想象思维的很好表达。不同类的艺术作品,其审美意象具有不同的表现。  关键词:审美意象;不同艺术作品审美意象不同;同类或同一藝术作品审美意象差异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摘 要:席勒的哲学思想受到了他学生时代的哲学教师雅各布·冯·亚伯很大的影响。亚伯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并阐释了“灵魂力量(Seelenst?rke)”这一词,席勒在戏剧《阴谋与爱情》中,也将“灵魂力量”这一特征赋予了女主人公路易丝·米勒。路易丝在文中所做的三次决定中发生了激烈的心理冲突,“灵魂力量”在每一次心理冲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亚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具体分析“灵魂力量”在女主人公三次
作者简介:赵春燕(1980-),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龙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代表,特别是在明清俗文学兴盛时期,从台前幕后的杂剧演出到可置案头的话本小说,龙马形象日益丰富形象生动。正如《西游记》中从杨景贤杂剧中的
春天剛来临的时候  便知道叶落的旷远  赶上一趟开往庙宇的列车  曾经娴静的河山  依旧庄严温柔  恍然之间  只听见一位老妇人  带着箫声  把那些从古到今  从今到古的爱情  吹得撕心裂肺  不知来历的飞鸟  奔赴南方  多停留一段时间吧  至今都无法实现
摘 要:《欢乐之家》中的莉莉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都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纽约的女性,两个有着花朵般名字的女孩虽有不同的命运,但她们都在物欲土壤中,精神不断挣扎最终枯萎凋谢。国内外已有从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角度探讨的成果,但少有从精神分析角度进行对比。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出发,解析二人的本我、超我与自我,探讨二人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莉莉·巴特;黛西·布坎南;本我;超我;自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1  中国古代文人最喜欢,也最常做的事情莫过于“思乡”了,为此留下的佳作数不胜数,早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有诗仙李白的《静夜思》成为人人传唱的佳作;贺知章也有诗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国从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开始,“家”的观念犹如参天之树的须根在家家
摘 要:安部公房是日本当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受到了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本文从共同体的视角切入,展示了《魔法的粉笔》一文荒诞的表层话语下深层的叙事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对文本的解读,领会安部文学世界的独特魅力,更准确的把握安部文学中的存在主题。  关键词:个人;社会共同体;新秩序;异化;存在;希望  作者简介:康娇,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
摘 要:受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濡染、蓬勃市民文化意识的关照,我们所熟知的种种历史文人名士在冯梦龙构建的《三言》这个世俗文化家园中又重焕新生,以其平民化、多情化、娱乐化的一面演绎缤纷缭乱的生活百态,他们往往打破传统士人的角色规范,或是“以才抗位”、“以情抗礼”,每出于名教之外,向儒家正统生存模式发出挑战;或是以真率对抗矫饰、用谐谑冲击板正,完成以俗为雅、雅俗共融的世人审美期待。同为士林阶层,这些历史文
齐齐哈尔首届话剧节的“重头戏”一一《风刮卜奎》闪亮艺术剧院大剧场,长风当歌,唱尽卜奎风流!  乙亥夏日,话剧节荟萃东北三省精品大戏,一台台艺术盛宴流光溢彩、搅热鹤城。  话剧节过半,《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特邀编辑濤声采访了本届话剧节发起人一一中国话剧协会东北大区主席、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团长、《风刮卜奎》主演、戏剧家艾平女士,谈戏说剧话人生。  小荷尖尖  1963年,艾平出生在
摘 要:关于是否具有“普世价值”这个话题,并不是现在才流行起来的热门话题,它早已存在并受到广泛关注,只不过在每个阶段其所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亦或名称没有统一称为“普世价值”罢了。针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首先要从词源学意义上给予疏证,再者要值得考虑的是我们所谓的“普世价值”何以可能存在,且存在的方式又是如何。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适;普遍;特殊;儒家文化  作者简介:王璐,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