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品德课异彩纷呈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关键词】体验 学习情景 实践活动 课前调查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记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自然就理解了。可见,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了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和实践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为了防止那种“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现象故伎重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体验学习,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简要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成三个转化: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当然,对于情景的创设需要教师针对授课内容,有的放矢地去选取具体的方式。
  二、引导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 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不但能够充实教学内容,还使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吸引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所中学中有一位优秀的物理教师,不管什么样的班级,他只要带上一学期,成绩就会跃居平行班级的前列,但是他只是一位小学毕业生。问及原因,他憨厚地说:“正是因为我不会,所以我从来不大敢讲,大部分时间让给了学生讲。”后来,这位老师被学校送到高等学校进修,进修结束回到学校后,他敢讲了,但是学生的成绩却反而快速下降了。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永远是学生的事情,只有我们把展现、体验的机会还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够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看平面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前调查作业:一是寻找平面图——利用网络、出游、书籍、宣传单等方式搜集各种各样的平面图;二是读懂平面图——通过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平面图总结读懂平面图的方法。课上,我把讲课的时间让给了学生,这样,孩子们更能够接受,而且把表达、组织、思维的权利都还给了学生。这样,教师还解放了,学生的能力还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知是决定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学习收获也不仅仅是将前人成功的经验或科学知识简单地“拿来”,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化的、被动的、接受式的“拿来”过程,而是一个基于学生身心体验的、师生共同作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获得应有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经验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存能力和技巧的过程。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异彩纷呈,我们的学生才会精彩一生。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184例,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血清尿酸水平,心功能分级,
研究了在pH为2.5的BR缓冲酸性介质中,偶氮胭脂红G与牛血清自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鸡蛋白蛋白(OVA)及免疫球蛋白(γ-IgG)等蛋白质作用产生共振光散射(RLS)增强信号,最大散射峰位
基于强度折减法,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以三维实体单元模拟桥基荷载作用下的斜坡,利用逐步改变步长的搜索法求解出桥基荷载作用下边坡的安全系数,将强度折减法从二维平面问题
固定翼二维弹道修正引信研究需要了解翼面之间的气动干扰。鉴于查不到相关文献,采用流场计算中广泛使用的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引信及翼面的气动参数和修正弹的流场分布。计算结
目的探讨不典型肺癌CT征象,提高肺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经病理证实18例不典型肺癌临床表现及CT平扫、增强资料,加以分析,总结
睡眠障碍是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常见症状,随着尿毒症维持性透析人群的增加,睡眠障碍的体现尤为突出,目前临床上对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中西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