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何崇拜王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但知,杜甫与李白关系非常好,郭沫若说他们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杜甫写了十几首诗赞美李白,敬佩之至。殊不知,杜甫对王维,则可用得上“崇拜”。王维陷贼归来,老杜献诗给他,称他为“庾信”;王维离世后多年,老杜还怀念他,称他为“高人”;王维不在场的活动,老杜也自然想到他,对其隐居地也充满了爱慕之情。
  杜甫生于712年,比王维约小11岁,二人之间没有什么交往,至少是没有史料记载他们有什么来往。杜甫有几首写王维的诗,甚至有写给王维的诗;遗憾的是,王维没有一首写杜甫的诗。杜甫有一首诗《解闷十二首》(其八)云: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题为《解闷》,且作于王维离世后五年,也就是说,杜甫在生闷气的时候想起了王维。这也很让人纳闷。怎么生闷气的时候想起王维来了?怎么还对王维如此恭维而以“高人”相称的呢?

为什么气闷时想起王维


  杜甫生闷气,肯定是由王维引起的。或者说,王维让他生闷气了。王维怎么让老杜生闷气了呢?杜甫的《解闷》诗作于永泰二年(766),是时诗人流寓夔州,去留两难,内心非常苦闷,国事家事诗歌事事事在心,一下子便写出12首以《解闷》为题的七绝来,内容涉及社会政治、家国民生以及诗人诗歌等,其中《解闷十二首》(其八),就是怀王维的,12首解闷诗中五首是怀人的,盛唐诗人中被写到的还有孟浩然,竟然与其交往甚密的李白没在。
  杜甫人生的最后十年,亦即760-770年,这段时间里竟然写了1100多首诗,然而,此前与此后的几部唐人选唐诗的存世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极玄集》《中兴间气集》《箧中集》,都没有选他的诗。杜甫应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然而,就是没有选他的诗,他能不气闷吗?杜甫作于其时的《南征》诗曰: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此诗与这12首“解闷诗”差不多作于同时,诗中“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意思是,我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的诗,怎么就知音難觅而无人赏识的呢?老杜非常苦闷,也非常自负,非常的不服气啊。然而,这是个王维的时代,虽然王维已经离世有几年了,仍然盛行王维的诗,盛行王维的诗风。王维离世后,至少三十年,还一直为世人景仰,王维诗风乃是诗坛主流,或者说,诗坛仍然是王维的一统天下。非常自负的杜甫怎么能够不气闷呢?他在《解闷》诗里说:高人右丞已作古已多年不见,蓝田别业也因主人的离去而寒藤丛生,而王维清诗秀句依然盛传而遍布环区,其弟王缙相国也诗文风流而传承不绝。潜台词是,你王维诗运多好呀,死后多年依然到处知音,而我老杜却怎么这样的不幸啊!
  老杜气闷的是世人没把他当回事儿,有一种羡慕妒忌恨的不是滋味。他还自然怀起孟浩然,《解闷》其六诗曰: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老杜气啊,他是为那些没有诗才却占据诗坛的“耆旧”们假装清高而气啊,那些当红诗人,写不出浩然“新语”来,却在那里模仿浩然“漫钓”。王维孟浩然人不在了诗还流传,也非常值得他钦佩,甚至崇拜。但是,也为自己不为人知而气恼。杜甫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不是个随便什么人能够让他轻易恭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恭维王维,称王维为“高人”呢?
  杜甫以“秀句寰区满”来评价王维,是他称王维“高人”的第一重要原因。唐人雅好“清”,盛唐诗观,以“清”为上。刘长卿有“清论含九流”(《送裴四判官赴河西軍試》)之说。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这也是突出“清逸”的方面。《河岳英灵集》叙云:“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盛唐人殷璠将王维作为盛唐诗的领军人物,对其独擅“秀句”以充分首肯。王维诗清逸空灵,“若清风之出岫”,“若清沇之贯达”,其人虽已离世,影响依旧,诗坛依然“清”风弥漫,“秀”满人寰,“最传秀句寰区满”啊!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诗云: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以诗论诗,认为诗要继承传统,不废齐梁,坚决地与六朝“清词丽句”相亲比邻。韩愈在《题杜工部坟》里评杜诗:“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据陈怡焮考,“清词丽句”的美学范畴首出于杜甫(《杜甫评传》)。杜甫不仅率先提出了“清词丽句”的艺术风格,且将此作为一种审美境界与诗学追求。陈师道《后山诗话》说:“子美取作五字云:‘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而语益工。”意思是,子美句工于摩诘句,杜甫五古《太岁日》里二句,虽然袭用王维诗句,却比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原句更好。因为以杜为宗,便出有失公允之偏袒论,为人嗤笑也。但是,从杜甫仿用王维诗句,则亦可见其私心王维之一斑也。非常自负的杜甫,亦不畏“当时流辈之所讥诮”而取用王维这个“同时之人”的诗句,可见他对王维诗也真是心悦诚服也。
  天下诗人让杜甫称作“高人”者,唯王维一人而已。老杜以诗解闷,气闷时以诗发泄,忽然想起王维,可以肯定地说,杜甫之闷,是由王维诗引起的。也可以肯定地说,杜甫对王维充满了景仰与赞美之情,诗虽为“解闷”作,字面上却让人看不到老杜有什么可“气闷”。

为什么说王维是“庾信”


  杜甫称王维“高人”,是王维故去后五年,应该说这种缅怀与称赞,一无敷衍恭维之嫌。而王维在世时,杜甫对其也有过崇高的评价:老杜《奉赠王中允(维)》诗云:
  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
  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
  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
  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   题为《奉赠王中允》,以“中允”称王维,而为直呼其名。“中允”是王维当时的官职,是“太子中允”的简称,正五品下,属詹事府,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王维陷贼前官给事中,正五品上,为门下重职,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杜甫诗以“中允”相称,可知诗写于王维陷贼归来不久。翌年,王维官复给事中。
  杜甫与王维的人生道路不同,为人行事、气质风度、性格信守等更是迥然有别,诗风也大相径庭,然其激赏王维“三年独此心”的道德名节。诗以一般性的寒暄开篇,拉近与被赠对象间的关系。颔联比较着写,这里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庾信,一个是陈琳。庾信曾是南朝梁官,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后老死北国。诗中“共传收庾信”句,意思是,王维归来不是我杜甫一人高兴,大家为之奔走相告而额手相庆。杜甫将王维比作庾信,是因为他们都有陷贼遭遇,虽然庾信没能像王维那样自残以抗节,也没能像王维那样最终实现回归。诗云“不比得陈琳”,意思是王维不是陈琳,与陈琳与有着本质性的区别。陈琳原是袁绍的人而后降曹,他在为袁起草的伐曹檄文中,极尽诋毁之能事,把曹操的祖宗八代都骂到了。因此,杜甫认为,王维可与庾信媲美,不能与陈琳并论。
  诗的颈联“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二句,与颔联形成因果关系,既是写王维为什么值得赞誉的原因,也是写他为什么欣赏王维的原因,他认为王维能够这样忠君爱国非常了不起。两句诗写活了两个人:一个是王维,忠义自守,独心向唐;一个是他老杜自己,侠义肝肠,仗义执言。诗中盛赞王维的坚贞气节,欣同王维“独此心”的忠义观,也非常欣赏王维“见义智为”的仁者之勇,理解王维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反对违反人性与人道的道德绑架。杜甫是个道德正统观念很深的士子,其思想特点是忠君爱国,维护皇权,一生奉儒守官。如果王維真有什么有辱国格与人格的污行,杜甫肯定不会有此诗辩的。因此,王嗣奭说“此诗直是王维辩冤疏。”(《杜臆》)疏者,奏章也。意思是,这简直就是杜甫为王维写的辩冤的奏章呵。杜甫能够豁出来而为王维“辩”,可以想见他对王维的崇拜程度了。
  杜甫的思想,反映了盛唐的节义观,而从道德名节上为王维正名。然陷贼后的王维,一心向佛,希图“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他却对自己近乎残酷的审判,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一直以忏悔而作灵魂的拯救。在几乎每一次接受任命的谢表中都反反复复地自责,反反复复地声讨自己。这种自觉承担罪责的意识,源自于他道德自我救赎、自我苛求的忏悔精神,这在中国历史上真不多见,表现出一个正直善良、清高自洁的独特个体的人格魅力,而这种在自救的种种努力中所显示出来的人性自觉,则强化了他严于自律的道德情怀,丰满了他以国家为重而绝不姑息自我的君子人格。王维上表施献别业,捐出他苦心经营的一方山水圣地,“效微尘于天地,固先国而后家”,以“上报圣恩,下酬慈爱”,保佑大唐风调雨顺,海晏河清。他的《请回前任司职田粟施贫人粥状》则是上表施献职田,他第二次呈表请施了。王维忧国至深而忧民甚切。按照唐朝禄制,王维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两职均为五品上,五品官六顷田,王维欲全部捐献。梁实秋非常感动地说:“千载而下,读后犹感仁者之用心。”王维辞官捐献,即便是有自我救赎的成分,然而,这样的救赎也是非“高人”不能有的。这抑或也是杜甫钦佩与盛赞王维的原因。
  杜甫呼王维为“高人”,自然含有道德方面的考虑。《旧唐书》王维本传,也在其道德人格上倾力,八百字差不多一半来传其“高人”事迹。王缙在《进〈王右丞集〉表》里说:
  臣兄文词立身,行之余力,常持坚正,秉操孤直。纵居要剧,不忘清净。实见时辈,许以高流,至于晚年,弥加进道。
  王缙对其兄的评价,非常概括,非常中肯,也侧重于道德操守的角度,所谓的“实见时辈,许以高流”句,意思是时人多称王维为“高人”。王维被代宗皇帝誉为“天下文宗”,他认为王维的诗可与诗骚媲美而不朽,王维的名望可与先朝巨硕并列而无愧,王维的诗歌高度于当代则罕有匹敌(见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代宗以一个读者身份对王维其人其诗的评价,则反映了盛唐社会对诗歌与诗人的政治要求和审美标准,这种崇高评价正是抽象“高人”的形象诠释。
  杜甫将王维比作归来的庾信,这也是他称王维“高人”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钦羡王维的隐居生活


  杜甫的高人崇拜,崇拜王维,是因为王维的诗歌、气节与风度等等都高出常人,还因为王维的吏隐智慧与状态,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具有的。老杜《崔氏东山草堂》诗云: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从题目看,诗写崔兴宗的东山草堂。东山即蓝田山,又名玉山,在长安蓝田县东南。《杜臆》云:王维辋川庄在蓝田,必与崔庄东西相近。草堂在东山,可称东庄,则辋川固可称为西庄矣。古人说,此诗是借崔氏草堂以讽王给事。根据诗意看,是杜甫是身在东庄,而心念西庄。就是说,杜甫在王维内弟崔兴宗家做客,心里却想着王维,对王维是吏隐心生羡慕之意。诗之首句记草堂,次句记秋候。草堂之静,延秋气之爽,故曰相鲜新,即草堂与秋气两相鲜新。颔联“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写堂外闻见之景,仍含静意。王维《辋川》诗有云“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则知钟磐渔樵,似是暗用王维诗典,写蓝田山中景物。颈联写堂中食物之佳,饭煮芹,杂米为饭也。白鸦谷、青泥坊,皆地名。白鸦谷,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其地宜栗。青泥城,在蓝田县南七里。以上六句,皆写东山草堂之静好,以见仕者之不如隐也。尾联则拓出一笔慨叹西庄也。《杜臆》云:“落句忽及王给事,横出一枝,又是一格。”其实,前六句中,句句都在写王维,写吏隐中的王维。尾联“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二句,写诗人的惊叹,水到渠成地表达了诗人的赞许之意与羡慕之情。盛唐人崇尚“隐”文化,崇尚“史隐”高风。然而,真正能够“吏隐”的也真没有几人。王维的那无可无不可的行事风格,以及超尘脱俗的处世态度,最为士人所心悦诚服。亦官亦隐,官隐两兼,闭关自隔,闭关守拙,这是一种吏隐,是一种心隐,表现出诗人摆脱尘世而亲近大自然的自觉与能力。
  这就是杜甫非常钦佩的人生智慧,非常追求的生存境界。一辈子穷困潦倒的杜甫,其购置田产而修造别业的愿望也非常强烈,其诗曰:“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重过何氏》其五)杜甫在长安应该是有一份田产的,其《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三:“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其《秋日夔府咏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亦有“两京犹薄产,四海绝随肩”的回忆。杜甫说的“桑麻田”与“薄产”之类,大概是其祖父杜审言留下的产业。后来他避难成都,得朋友赞助也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草堂的位置背向成都郭,临近锦江,西北可见山巅终年积雪的西岭。杜甫《堂成》记曰: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安居草堂,结束了流浪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诗风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多优秀的山水田园诗。《田舍》诗:“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杜甫很为这段安宁悠闲的日子而陶醉了。《江村》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草堂改变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精神,也改变了诗人对生活、生命与自然的理解。
  《客至》曰: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首诗备受人赏爱,诗人心情极好,快乐自得,尽情享受着朴素的农舍生活,享受着优美的自然风景。
  杜甫称王维“高人”,可谓恰如其分;王维被杜甫称作“高人”,洵亦实至名归。杜甫的“高人”之评,不仅反映了王维的高度,也反映了老杜的人生境界与精神追求。
  (作者系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中国社会长期以农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因此,理性节制,重男女大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乃是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特点和常态。而“金吾弛禁”,全民参与,在灯影迷幻、恍入仙界的特殊时空中,作长夜狂欢的上元节,突破了庸常的生活节奏与礼制,表现出对古老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暂时性的反抗与超越。  从典籍记载来看,至晚在初唐时期,上元节与诗歌已缘分匪浅。由精心设计的各色灯火营造的仙幻
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满清朝廷昏聩腐败造成了中国落后世界数百年的逆流,与世界先进强国格格不入,以至于像郭嵩焘等有识之士,哀叹中国要走向开放需要二三百年漫长时间转型。6年前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一步力求对外开放产生怀疑和歪曲误解,因此向世界交出一幅重新回顾宏阔壮丽的中西文化交流画卷就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北京
基于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经验,笔者从培训教材、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来介绍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一、在培训教程开发方面,采用三维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搭建面向全国的分布式网络培训平台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即教材不再仅仅包含印刷材料,还包含配套光盘和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封神传》,全书一百回,以殷亡周兴、武王伐纣为背景与框架,演绎殷周之际的历史风云与阐截二教的斗法奇观。书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其神魔斗法故事尤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以“奇”趣著称,但该书不仅有“奇”趣,实际上也有“正”理,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政治伦理观念在书中有充分的体现。奇趣是其在市井民间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正理则是其思想底蕴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保护色。《封神演义》
2019年歲末,《江苏艺文志》(增订本)(下文简称《增订本》)由凤凰出版社隆重推出。透过洋溢着浓浓书卷气的封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份经过全体编写和编辑出版者精心制作、倾情奉献的文化大礼。  《江苏艺文志》初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至1996年出版,凡11卷。《增订本》根据2016年江苏省的行政区划更新为13卷:南京卷(3册)、镇江卷(2册)、常州卷(2册)、无锡卷(4册)、苏州卷(9册)、扬州卷(
李春阳是融汇中西的艺术与文化双栖学者。我看过她画的中国山水和水彩油画,凝重大气,动人心魄;我也读她的书,她很有影响的专著《白话文运动的危机》《超乎左右之上的鲁迅》与文集《我们今天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中》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关于中国思想史与汉语修辞的著述,视野宽阔、视角独特。每次读李春阳的文章,我都带着极大的兴趣,因为她探讨的问题都是我极有兴趣却又没有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去自己弄清楚的。我对新
费孝通先生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近十年的学术研究中非常关注和重视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等问题。他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
在我成长的年代,生活经验被现代时间划分和统摄,春节作为农耕社会时间节点的种种习俗已成为象征和点缀。过年的喜悦对我来说更多意味着一个全家人共享的假期。不过,这个假期终究有些不同,我们仿佛暂时告别了一套纪年法,进入传统的农历时间中,一直到元宵节前后,再提醒自己关注公历日期,重新回到现代时间当中。春节成了表盘上一段特殊的弧线,这段弧线连接着两个世界,使我们一年一度暂时切换到前现代的节奏里,履行一些既烦恼
《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是列宁在1905年11月26日,发表于布尔什维克机关报《新生活报》第12号上的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献,在汉语学界该译名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中央编译局修改译名为《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现在通行的正式出版物一般都采用该译名,对此理论界、学术界、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核心主要是对“党的文学”的理解存在分歧。基于当时特定历史语境,列宁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
王达津先生家世及生平  王达津先生(1916—1997),笔名梁彦,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史论家,尤精于古典文论与唐诗研究,工诗,善属文;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达津先生生长于局势动荡之秋、国难当头之世。1916年元旦,袁世凯复辟帝制,王芝祥宅第遭焚,举家避难于天津。是年6月,先生诞生于天津,故名达津。父辈丰富之藏书,恰成博览图籍之奥府。年在童少,已读毕数十箱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