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融入生产生活”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任务,并强调“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也就是说,重视传统节日,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与行动。
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会发现,这些节日的形成,基本上都与原始信仰、祭祀先人、天文历法、物候节气等人文或自然的内容高度相关。在一年的时间里,从第一个节日春节开始,随后而来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利用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开展认识与体验、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一直奉行“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原则,针对不同的节日,分别开展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活动。
共性化的活动,有对传统节日由来的了解,对传统节日影响现代生活的调查等。
个性化的活动,如在春节前夕,我们组织学生创作、书写春联,使文学活动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楹联文化。基于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习俗,我们开展理财教育与节俭教育,引导学生过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他们具有慈善意识、利他情怀,愿意做一个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人。我们还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与春节有关的文学作品,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比如诵读、绘画、讲故事、表演情景剧、办手抄报等。
在清明节,我们开展“缅怀先烈,追忆祖先”活动。“缅怀先烈”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忆祖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族,对“从哪里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领会清明祭祖活動的文化意蕴。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借助清明节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人“礼”之传统。
在端午节,我们举办“走近屈原——《楚辞》朗诵比赛”,让学生改变“端午节就是吃粽子”的单一认识。组织大家在诵读《楚辞》中,领略屈原的人格魅力,体验“骚体”的文学价值。
在中秋节,我们举办“月是故乡明”系列主题活动,分为文学(诗朗诵、征文比赛等)、艺术(书法、文艺会演等)、饮食文化(月饼制作)等。
在重阳节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对孝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切实践行孝道,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社区关心帮助老人,培育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情怀。
无疑,传统节日为学校开展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创造了契机。总体上讲,中华传统节日是基于农耕时代的产物。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节点上,我们对传统节日应持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珍视历史,保护文化遗产,切实将传统节日中的基本因素保留传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当下,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相关链接:
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选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会发现,这些节日的形成,基本上都与原始信仰、祭祀先人、天文历法、物候节气等人文或自然的内容高度相关。在一年的时间里,从第一个节日春节开始,随后而来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利用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开展认识与体验、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一直奉行“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原则,针对不同的节日,分别开展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活动。
共性化的活动,有对传统节日由来的了解,对传统节日影响现代生活的调查等。
个性化的活动,如在春节前夕,我们组织学生创作、书写春联,使文学活动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楹联文化。基于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习俗,我们开展理财教育与节俭教育,引导学生过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他们具有慈善意识、利他情怀,愿意做一个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人。我们还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与春节有关的文学作品,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比如诵读、绘画、讲故事、表演情景剧、办手抄报等。
在清明节,我们开展“缅怀先烈,追忆祖先”活动。“缅怀先烈”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忆祖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族,对“从哪里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领会清明祭祖活動的文化意蕴。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借助清明节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人“礼”之传统。
在端午节,我们举办“走近屈原——《楚辞》朗诵比赛”,让学生改变“端午节就是吃粽子”的单一认识。组织大家在诵读《楚辞》中,领略屈原的人格魅力,体验“骚体”的文学价值。
在中秋节,我们举办“月是故乡明”系列主题活动,分为文学(诗朗诵、征文比赛等)、艺术(书法、文艺会演等)、饮食文化(月饼制作)等。
在重阳节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对孝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切实践行孝道,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社区关心帮助老人,培育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情怀。
无疑,传统节日为学校开展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创造了契机。总体上讲,中华传统节日是基于农耕时代的产物。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节点上,我们对传统节日应持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珍视历史,保护文化遗产,切实将传统节日中的基本因素保留传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当下,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相关链接:
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选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