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再理解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_C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日生活皆课程,有游戏的地方就有学习时刻在发生。在一次整理建构区的活动中,教师偶然发现整理积木这一看似简单的小事,也存在着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前期观察、反复操作实践,幼儿在反复探究的过程中对于数量守恒、体积与容积、形状组合等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新旧经验的连接,同伴间的智慧碰撞,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聚焦问题引发的STEM探究活动,提升了幼儿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学习中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逆向思维;经验拓展
   一、聚焦问题
   班级里的建构区添置了几筐木质积木,教师没有过多的介绍建构区的“新成员”。在投放一周的时间里,参与游戏的人数出乎教师的意料,因为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所以参与人数总是保持在6人左右,而且参与的孩子们每天都在轮换,说明低结构的材料能吸引幼儿进行创造性地搭建游戏,教师很高兴孩子们能够对于“新成员”保持兴趣度。但是,教师在整理区域材料的时候发现,积木区的材料总是杂乱地堆在一起,再也回不去当初的样子,虽然制订了区域规则,但是孩子们总是不能把积木整理好。整理积木固然是一个习惯培养的问题,但是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是否也蕴含着幼儿深度学习的契机呢?教师开始了观察研究。
   二、前期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现状
   1.情景回放,发现问题
  在游戏结束谈话的环节,教师给孩子们出示了各个区域的整理照片,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随后教师就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为什么积木没有按照游戏规则整理好?是忘记了还是有其他的客观原因?
   2.分析讨论,调查原因
   参与游戏的幼儿说出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因为积木的大小、形状、数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在一起整理的时候,要么数量不匹配要么大小不匹配,最后许多积木都装不下,盒子里还有空余的地方又装不下多余的积木,想做到“正好装进”真的好难!
   3.幼儿行为分析
   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不断模拟、表征、创造的过程,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将整齐统一的材料,运用建构的技能,拼搭出不一样的造型。幼儿在探索、思考、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新经验:保持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围拢、堆积的空间建构方式;物体形状、大小的数量守恒运算……从幼儿思维图式的角度来观察幼儿的活动,幼儿的建构行为存在着一种一惯性的图式思索。整理积木是考量幼儿转换视角来理解量的守恒,一样数量的积木如何回归到最初的模样,孩子们需要从整理积木中进行逆向思维,也是初步接触“体积”这个概念。
   三、探索实践——聚焦问题推动思考
   1.步骤一:分组整理,制订计划
   经过前期的问题讨论,孩子们都在提出了自己的方法。究竟哪个方法是最合适的呢?教师将孩子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提供了相同份額的积木和筐子,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亲自试验一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一:把大的积木放在下面,小的积木放在上面。
   方法二:先把最下面一层拼好,然后按照样子选取相同的积木层层堆叠。
   方法三:先把同一种形状的积木归类,把最多的积木先放,然后依次放数量少的积木。
   孩子们都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想出了整理的方法,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尝试一下。说干就干,孩子们就开始根据各自的方法大胆尝试,教师在一旁进行观察,不急于介入指导,鼓励幼儿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新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话也可以记录下来,寻求同伴或者是教师的帮助。
   2.步骤二:筛选方法,调整计划
   在既定的方法被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积木变多了”的关键问题中。积木真的变多了吗?当然没有,孩子们清点积木的数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同样数量的积木为什么筐子里装不下,孩子们统一了意见,就是整理的方法不对。布鲁斯曾说过:“幼儿能做什么(而不是幼儿不能做什么)是幼儿教育的出发点。”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体现了幼儿对于稳定性的理解,第二种方法是迁移七巧板的拼搭经验,第三种方法则体现了幼儿按形状特征分类的能力。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呢?教师根据经验的联结具有整合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将以上三种方法进行结合,在反复尝试过程中从而实现经验的不断积累。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关注同伴的其他方法的优点,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他们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并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二次尝试,在不断调整中幼儿的固有思维模式也在不断转化,在容纳与覆盖中,幼儿能更加深刻理解数的守恒,开始理解有关容积与面积的概念,思维的渐进性日益明显。
   3.步骤三:改进方法,迁移经验
   三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这些方法也是孩子们在建构游戏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整理积木则打破了幼儿原有的思维模式,形成搭建(组合)—拆分(打破)—组合(重组)的方式。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要求幼儿能够灵活地进行经验迁移,在探索活动中调动已有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眼前的问题。一位幼儿提出“可以先将积木按照大小、形状分类,然后先拼大的再拼小的”,按照方法三 方法一 方法二的顺序来试一试,其他同伴在他的号召下,立即展开行动。
   幼儿各自领取自己的分工任务,一边操作一边及时解决先后顺序的问题:
   我的是大积木,等我摆好了你们再往上摆!
   我们都从这边往那边排,这样我们的速度会快些。
   边上只有一条缝,你们的长条积木可以跟在我们的后面插进去。
   两个正方形正好可以拼一个长方形,我们的一样大可以堆在一起哟!
   我们的半圆形也可以拼起来,拱形正好可以包在外面,终于成功啦!    从一开始的各自拼搭到集体合作完成,从局部整理到组合整理,从杂乱无章到寻找方法,幼儿在一次次的尝试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关键经验,体现了幼儿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本认识,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看似简单的整理积木活动,好像也不是那么简单。幼儿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面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也让教师看到了孩子们坚持不懈、敢于挑战的良好品质,这种好学求知的精神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优化方案——多通道实施解决路径
   1.第一次尝试
   孩子们想出了很多整理积木的方法,究竟哪种方法是最适宜的,只有亲自实践一下才能知道。在前期的研究中,他们都认为几种方法中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首先选择了大家都认为最合适的整理顺序,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形状的积木放不进空余的位置。貌似积木的数量隐藏着一些秘密,正当孩子们摸不着头绪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不同形状的积木数量是不一样的,这些数量有没有特定的规律呢?
   2.第二次尝试
   有了教师的提醒,孩子们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层层堆叠,进行分类数数,不经意间发现,如果把两堆正方形的积木拼在一起就和长方形的积木一样多,两堆小的长方形积木拼在一起就和大正方形的积木一样多,这些隐藏的秘密被孩子们发现,那么接下来的整理工作是不是就能顺利完成呢?整理到一半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积木不同面堆放所占的空间也会相应出现不同,这样的摆放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
   3.第三次尝试
   整理积木看似找到了方法,但是,孩子们总能有新的发现,也会有新的问题。不断挑战新问题,激发了一部分孩子的挑战热情,也带动了一部分有抵触情绪的幼儿坚持完成任务的决心,这种迎难而上的学习品质让教师深深感动。单单整理积木孩子们已经尝试了十分钟,接近結束的时候总会有小问题出现,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相互商量,不断调整方案,当一盒积木终于整理好的时候,孩子们激动地拍起手来。
   五、积极评价——鼓励幼儿拓展应用
   经过几天的积极研究,整理积木的活动终于告一段落。教师给予幼儿的表现积极评价,同时,也请孩子们对于“整理积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幼儿一: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听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就能想到更好的办法!
   幼儿二:我和好朋友想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把积木整理好了,下次我想用他的方法来试一试,看看我会不会成功。
   幼儿三:整理积木有点像在上数学课,积木摆一摆,搞不清楚的题目就会了!
   幼儿四: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摆积木了,回家就和爸爸比赛,谁能把积木像变形金刚那样“缩”回去!
   ……
   一次小小的发现,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这是一次聚焦真实问题而衍生出来的STEM活动。教师为孩子们营造了探究的环境,通过提出问题、规划设计、调整方案、优化实施等环节,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深入探究,拓展了许多新经验。自从有了这次的讨论,孩子们在户外游戏的时候,对于大型积木的整理也颇感兴趣,不仅能运用学到的方法整理积木,还能教其他小朋友一起整理。按数量整理、按形状归类,在拿取的时候,也会巧用学到的本领,一次性轻松拿取不同形状的积木,让教师看到了在孩子们身上难能可贵的优良学习品质。同伴间的智慧碰撞,有效地引发了幼儿对于自身经验的修正与补充,提升了幼儿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学习中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西·纳特布朗.读懂幼儿的思维[M].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焱.幼儿游戏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自我约束,战胜自己。自律,归根到底,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博弈。   学会自我管理,这是学生学会成长,也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形成自律意识,实现自我管理,不仅能够展现出学生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展现出班级的班风和学校的校风。学校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 要:就教育现状而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具有显著作用,在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英语素质,诸多小学英语教师已在教学中应用这一模式。在此,浅析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原因与意义,并从多方面提出应用策略与途径,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英语;有效学习   为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有效性,诸多教师
摘 要: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思想,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灵性,孩子的想象能量是无限大的,在美术课上他们特别能表现出这一点。每一个孩子的美术作品都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课堂,在学生美术道路上启美导航。   关键词:创造教育;现代技术;美术课堂   一、教学背景   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极为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也是最基础的任务之一。对3~6岁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相对比较小,认知有限,正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国学启蒙开展立德树人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教育;策略   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国各个领域都有很大影響。在幼儿园教育中,注重国学经典渗透,不仅可以让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初步的感知,还可以引导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想要真正强化学科素养,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立足学生本位,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围绕点燃学生的参与兴趣、锤炼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课堂的实际效果三个教学目标,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小学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素养即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和道德思维去应对和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基于此,小学生
摘 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引导幼儿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园饲养活动能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到动物的生长变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饲养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
摘 要:课文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源泉。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文本学习中,显然依靠传统粉笔、黑板的手段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教学改革浪潮的不断冲击,情境这一具有生动性、开放性、启发性的教学手段被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将其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语言文字在情境的作用下幻化成图像、声音等场景,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凝聚力,从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浅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涌入体育课堂中,使体育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诸多方法中,情境凭借直观形象的特点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成为体育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常用的教学手段。它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或氛围,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体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体
【案例背景】   《羿射九日》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中华创世纪神话。小学低年级阶段作为学生学业的开始,更应该让学生保持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不落入教育的“俗套”中。在语文课堂上,相比顺利地推进课堂流程,老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内在兴趣,带着真实的好奇心去推进教学,可能会更有实效,也更长远。   【案例过程与解析】   一、教材简介及目标的制定   《羿射九日》从人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是让学生感受
摘 要:从语用的概念及价值着手,以统编版低段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儿童诗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托,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用点,落实“创设诗意情境”“多种形式读文”“拓展仿说仿写”的语言运用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儿童诗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儿童诗;诗意;语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语用的内涵   语文